大家好,我是阿信。
公司最近裁员了,裁了几个资历比较老的员工。
甚至有一个还是前十号员工之一。
我私底下打听了一下这几个人被裁的原因,除了一个无所事事的,有一些被裁的员工技术能力不错,平时工作也积极。
为什么还是被裁了?
果然,不仅时代抛弃你不和你打招呼,老板要抛弃你,也是不会和你打招呼的。
我不知道他们在离职后多久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毕竟现在这个环境大家也都看在眼里。
但是,这件事情提醒我,在工作中还是提升自己的能力最重要。
职场人要有危机意识,工作是做给下一任老板看的。
这件事也让我再次思考“在职场中,技术不是最重要的”这句话,以及什么样的人最终会脱颖而出。
人和人的差距有时候比人和猪的差距还大。
这句话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过,但是我以前并不认可。
或者说,是很排斥这句话。
这听起来就像是一句骂人的话,当一群人和另外一群人相比的时候,其中一群人就成了猪。
而且有很大可能自己就是那只猪。
但是,随着见识的增长,再回过头来品味这句话,话虽然糙了点,但是确实揭露了一个现实:
普通人和大佬之间确实隔了一条鸿沟。
我一直在思考这条鸿沟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怎么修路搭桥才能到达另一头。
而且我相信,这个桥一定是能搭起来的。
换句话说,我认为人之所以没有取得卓越的成果是因为缺少了某些特质。
而我认为这种特质是可以习得的,是可以通过不停地练习掌握的。
不然,如何解释大师的弟子往往更优秀?
一定是因为好的老师把自己的工作方法、思考方式教给了他的徒弟们。
因为这个想法的存在,我曾特别热衷于寻找方法论,在遍尝败绩后,我写了一篇文章:
在这之后我也确实很少再去看什么方法论,或者说我习得了最重要的一条方法论,那就是不停地踩坑、爬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试错。
我觉得每一个搞过技术的人,都是这方面的高手。
调试程序的时候,经常需要一个变量一个变量地去改,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渗透测试时,需要一个个PoC去试探,一种种攻击手法去突破。
但是,有一个问题特别有意思:
为什么我们只是成功构建了一个应用攻破了一个系统,而不是成功创办了一家企业,构建了全民级别的应用?
为什么我只能拿到小的成功?
有人会说,那是因为你没在他们那个位置上,你资源不足。
那么我得追问,为什么是他们在那个位置上,他们得到了资源,而不是我?
撇开客观条件,是不是我本身少了什么东西呢?
我最近对一句话特别有感触——一切的竞争最后都是人格的竞争。
有些风险投资人也常说他们不是在投公司,而是在投人。
我想,这是同样的道理。
人和人的差距是人格的差距,人格是由各种特质组成的。
我以前在和别人对标时,喜欢拿某一个技能、成果去对标。
但是这有很大的问题。
以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容易妄自菲薄,陷入内耗。
以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容易沾沾自喜,狂妄自大。
而现在,我会去锚定别人人格里的某种特质。
例如,面对枯燥困难工作的高阈值、面对不确定时的笃定。
关于这些特质,各种成功学的书籍里讲了很多。
但是成功学书籍之所以被人诟病,那就是因为他们爱讲空泛的故事和错误归因。
特质、人格,这种东西说起来虚无缥缈。
所以当我们说 “你应该掌握不后悔的能力”、“你应该心态平和”、“你应该祛魅”时。
说的人很爽,听的人也很爽,但是事后什么也记不得了。
这就是因为缺乏了行动指南,缺少了在事上练的方法。
怎么在事上练?
例如,当我们说你应该掌握不后悔的能力时,你应该要想着,下一次再出现错误决策,脑海中浮现出后悔的念头时及时把它掐灭。
这是提前在自己脑海里演练,直到真遇到事时,可以按剧本实施。
这样多次重复后,是会形成行为模式的。
每当你再冒出后悔的念头时,你脑海里都会有一个声音告诉你:
停下来,不要过度反刍。
总而言之,多多练习,学会一门技能可以养家糊口,而完善的人格才是我们最永恒的避风港。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一个安全研究员):公司裁了几个老员工,我才发现:所有的竞争到最后都是人格的竞争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