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前世今生

admin 2022年4月20日06:17:14评论208 views字数 15693阅读52分18秒阅读模式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前世今生

美国联邦调查局,隶属于美国司法部,是美国最早建立的现代化大型情报警务机构。英文全称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英文缩写FBI“FBI”不仅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缩写,还代表着该局坚持贯彻的信条——忠诚Fidelity,勇敢Bravery和正直Integrity,象征联邦警察。

●前世今生

1900年到1918年是美国所谓的进步时代,罗斯福上台以后任命波拿巴当司法部长。波拿巴觉得自己需要一支专门的队伍来打击腐败和犯罪(腐败比较严重),这只队伍必须是那种专家组成的阵营。他开始采用了一些别的方法,象雇用特情处的特务啦,雇用私家侦探啦,但是都觉得用得不顺手,费用又贵又不听话,最后,他向罗斯福要求自己招兵买马,建立一支永久归属于司法部的队伍,罗斯福同意了。

波拿巴从特情局挖了10个特务,加上几个他自己手下的人,还有一堆会计,就算开张了,最早的人数大约是34人。主要工作是审核联邦法院的财务。

1935年,FBI正式改称为联邦调查局。根据美国法典28533款,授权司法部委任官员侦测反美国的罪行。另外,其它联邦的法令给予FBI权力和职责调查特定的罪行。在反暴行、毒品、组织犯罪、外国反间谍活动、暴力犯罪和白领阶层犯罪等方面享有最高优先权。FBI现有的调查司法权已经超过200种联邦罪行。

FBI每次调查情报资料后,递交适当的美国律师或者美国司法部官员,由他们决定是否批准起诉或执行其它行动。

普及一下什么叫白领犯罪,很多人不知道它的意思。事实上,这是一个涵盖了众多罪行的表述,其中对美国人来说,危害最大的罪行就是涉及商业机密的犯罪。商业机密的泄露是世界范围的问题,各国政府也总是指示自己的情报机构尽量窃取其他国家的顶尖商业机密,因为这会令开发成本降低到接近零。在技术顶尖的美国,这种泄露下来的损失尤为严重。

●发展壮大的历史

在建立之初,做为FBI雏形的这支队伍主要关注国家银行业、破产、归化、反垄断、劳工和土地欺诈。当时对成员还不进行训练,只要有点执法背景就够格加入。

  几年以后,调查局的特工就扩张到了300多人,也开始设立各地办事处,每个地方办事处的工作由一名特工管理并负责向华盛顿汇报。

  接下来就是世界大战了,就像美国在一次大战中得到了扩张一样,联邦调查局的势力和职责也膨胀了,它开始负责调查间谍活动、征兵事务和阴谋破坏活动。

  等一战结束,美国特情局的头子威廉姆•弗林(William J. Flynn)就成了调查局的局长(Director)。

接下来,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美国迎来的是一个“无法无天”的年代,联邦调查局这时候权力还很小,但是很快地,一个超级大boss登场了,1924年,埃德加 J. 胡佛被任命为联邦调查局的一把手,自此之后,他在这个位置上盘踞了48年,他的卸任之日即是病逝之日。从他之后,政府对联邦调查局局长的任期有了明确的规定——10年。

埃德加•胡佛是一个创造了美国历史和FBI神话的传奇人物,他在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局长宝座上一坐就是近半个世纪。作为这个机构的秘密守护者和最高掌权人,胡佛曾是FBI的化身,是一个令人恐惧的神秘人物。他是美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人物,也是最富争议的人物。即便是在他死后的30多年里,关于他的争议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48年里,美国换了8位总统,16位总检察官,但FBI局长却始终名叫埃德加•胡佛。他所拥有的权力是之后任何FBI领导所无法超越的。

  没有一位总统敢解雇胡佛,因为没有一位总统知道胡佛究竟知道些什么。这对总统来说是最大的恐吓。

  直到现在,联邦调查局的总部大楼仍然名叫埃德加胡佛大楼

  在胡佛的指挥下,FBI成为一个严密而有序的机构。这个机构里有他建立的指纹档案系统和犯罪实验室,当然还有能干的FBI侦探。胡佛要求这些侦探对自己绝对服从。理查德说:“他的这支队伍中所有人都只效忠他一人。他们从来不听首席检察官的命令,也不听美国总统的命令,他们只听胡佛的命令。”他掌管着华盛顿的钥匙。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前世今生

从这个显赫人物的照片来看,他的面相有些虚胖,而眼神却透着某种深邃的诡诈,令人想起某些擅长蛰伏的爬虫类生物,当然这只是俺个人的观点。

胡佛给联邦调查局带来的变化是很大的。当他接管时,调查局大约有650名雇员(其中包括441名特工)在九个城市的地方办事处工作。到了1930年,它约有30个地方办事处,并在纽约、巴尔的摩、亚特兰大、辛辛那提、芝加哥、堪萨斯城、圣安东尼奥、旧金山和波特兰设立了地区总部。他开除了不合格的特工并将整个机构进行了职业化。19281月,胡佛为新特工建立了正式的训练课程,并要求新特工的年龄在2535岁之间。

胡佛也认为,调查局对付犯罪不能没有民众的支持。在1925年给司法部长的报告中,他写道:“给调查局特工留下深刻印象的事实是,执法的真正问题是如何获得民众的合作与同情,而他们在没有赢得民众尊重前是无法得到合作的。”

到了1930年,特工训练已经制度化,各地方办事处的监督系统也已落实,国家识别与信息部(the National Division ofIdentification and Information)正在为整个美国收集和编制统一的犯罪统计。此外,建立技术实验室和统一犯罪报告的目标也在实现中。调查局得以装备来结束“无法无天的年代”(Lawless Years)

为了争取民心,胡佛在FBI的舆论宣传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举例来说。1932年,联邦调查局推出了一本名为《警察通缉犯》(Fugitives Wanted by Police)的期刊,还在上面推出十大通缉犯的名单。

应该说,在此之前,虽然调查局的特工已形成了一种团队精神,但公众却认为他们的角色可以由其他调查员或者警察所替代。但是在进行了这些品牌塑造工作的三年后,调查局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并受到公众的承认和尊重。

到了1940年,调查局已在42个城市设立了地方办事处并雇用了654名特工和1141名后援人员。

1935年,联邦调查局国家学院(the FBI National Academy)成立,其目的就是用现代的调查方式来训练警官,因为当时只有少数州和地方机构能对它们的治安人员提供正规训练。该国家学院先是向来自全美国的警官教授调查技术,从1940年代开始,它便面向来自全世界的警官了。

 总体来讲,FBI在形象上远比CIA亲民得多,在电影的各种场景中,似乎随时都可以有人破门而入,大喊一声:我是联邦调查局的,而CIA呢,谁见过?谁见过?

FBI与战争

联邦调查局的扩张总与战争相伴随,它在一战中初具规模,在二战中一跃成为一个巨无霸型的机构。

在战争期间,它的职能变得更像特务机关,包括了大量间谍、谍报型的工作。然后在战后,直到今天,它延续了这一带有神秘、诡谲色彩的任务,并且将其与反恐十分有机密切地结合在了一起。

FBI在二战中的壮大与职责范围的扩张过程主要是这样地:

当英法对德宣战,德意日轴心国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算是开始了。而美国却持守着它在1930年代中期通过的中立法。美国的大萧条还在继续,加上二战的影响,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组织在美国很活跃,联邦调查局注意着这些组织对美国安全的威胁。随着1939年战争的真正爆发,联邦调查局的责任也得以提升。颠覆、破坏和间谍活动成了它主要关注的方面。联邦调查局在它的42个地方办事处都安置了接受过保护兵工厂训练的特工。联邦调查局还开发了它的信息源网络并时常利用退伍军人组织中的成员。

1940年和1941年,美国逐步脱离了中立态度,开始积极帮助同盟国。1940年末,国会又开始征兵,而联邦调查局则负责追查逃避服兵役者和逃兵。随着德国在1941622日入侵俄国,联邦调查局则将其国内的安全重点放在了防范德裔、意裔和日裔美国人身上。联邦调查局还参与了情报的搜集,它的技术实验室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它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技术人员与其它机构的工程师、科学家及密码专家合作使美国能够掌握和控制来自西半球交战国的信息流。

1941127日,日本军队袭击了夏威夷的珍珠港,标志着战争打到了美国。美国立刻对日宣战,而第二天德国和意大利也对美宣战。127日东部标准时间21:30,联邦调查局进入战时状态。它的总部和54个地方办事处实行24小时办公。当时,它利用国家学院的毕业生进行扩编,而这些毕业生只接受了简短的训练。到了1943年底,联邦调查局的雇员总数已从7,400上升至13,000,其中包括约4,000名特工。

二战结束后,联邦调查局的权限已经扩大到了调查政府雇员背景的层面,这样的FBI应该令当政者十分头疼。不过尽管联邦调查局得权利膨胀了,但是特工人数一直没有增加,保持在二战时期的数量,直到1950年代早期朝鲜战争打响,它才增加了雇员。

朝鲜战争结束后,特工人数大约是6200人,这时候在人数不变的基础上,预算开始增加了。

另外,在打击犯罪方面,由于1960年和1964年颁布的《民权法1961年的《机上犯罪法》、扩充的《联邦逃犯法》以及《体育行贿法》,FBI的职权增大了。到了1960年底,联邦调查局在它的58个地方办事处和12个海外办事处雇用了6703名特工和9320名后援人员。

后来,一起国家级的惨案又一次扩大了它的管辖权。肯尼迪总统被刺案属于地方级的杀人案,因为没有针对谋杀总统的联邦法规。林顿·约翰逊(Lyndon B. Johnson)总统责成联邦调查局对此案进行调查,国会接着通过了新法规以确保刺杀总统的行为属于联邦犯罪。

由此可见,从二战起到六十年代,就是FBI扩张自己的领地,从各类类似的机构中胜出的年代。到现在,路易斯·弗里,也就是那位任期第二长的克林顿时代的局长还在自传里写:即使反恐任务再重,另建一个部门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只要扩大FBI就好——给我钱,给我人,给我权限。

六十年代,联邦调查局迎来了“越战时期”。

越战时期一直延续到了1970年代中期,主要特征就是理想主义,但城市犯罪有所增长。多数反对美国卷入越南的美国人采取的是给国会写信或和平示威的方式。然而仅1970年一年,美国就发生了约3,000起炸弹爆炸事件和50,000起炸弹威胁事件。反对越战的运动团结了不少反政府团体并让它们有了共同的目标。犯罪行为、违法活动、人权问题和国安问题的集中出现确定了联邦调查局在这个多事之秋的重要角色。

到了1971年,最极端的反战运动成员采取的主要也是更为和平但依然激进的战术,比如秘密发行了《五角大楼文件》(The Pentagon Papers)。但残暴的“气象人”(Weathermen)及其后续组织却在1980年代继续挑战着联邦调查局。联邦调查局除了使用传统的调查技术,还制定了反情报计划(Cointelpro)来对付国内的恐怖主义和调查那些有恐怖威胁的个人及组织。然而,胡佛在1971428日正式终止了Cointelpro行动。

胡佛于197252日去世,享年77岁,他的继任者将不得不在那个多事之秋对付复杂动荡的社会。胡佛去世的第二天,尼克松总统任命L·帕特里克·格雷(L. Patrick Gray)为代理局长。作为代理局长,格雷任命了联邦调查局自1920年代以来它的第一名女特工。

格雷成为代理局长不久,水门事件就发生了。事件发生后数小时,白宫开始努力掩盖它的角色,而新的代理局长也因疏忽卷入了其中。调查局特工对非法闯入及有关事件做了彻底调查。格雷在1973427日辞职,数小时后由威廉姆·茹科尔绍丝(William Ruckleshaus)顶替了他的职位,后者是前国会议员和环境保护局的第一任主管。

茹科尔绍丝担任代理局长一直到197379日克拉伦斯·凯利(Clarence Kelley)被任命为局长。凯利被任命时是一名堪萨斯城的警察局长,他曾在1940年至1961年在联邦调查局做特工。

(太长了,说个笑话歇一歇。50年代,有一次艾森豪威尔召集所有情报部门的主管,决定定期举行安全联席会议。有人提出建议,各个情报部门都把自己部门的徽章带来挂在会议室的墙上。大家都觉得是好主意。结果胡佛带来的徽章足足有一米见方,比别人的大两倍以上!

CIA和秘情局都很不爽,故意在胡佛面前开玩笑:“这老头如果带个直径两米的徽章来就好了,这样就必须拿一整堵墙挂FBI的徽章,我们的只能挂到对面去。”

胡佛一听猛拍大腿:“真是他吗的好主意!我怎么没想到!”)

1978年,凯利局长辞职,前联邦法官威廉姆·韦伯斯特(William H. Webster)接任。韦伯斯特被任命时,他正在联邦上诉法院第八巡回审判庭当法官。他的任期一直延续到1987年,是胡佛之后任期最长的联邦调查局局长。

在他任职期间,打击国际犯罪成为了联邦调出局的工作重点。

就从他上任这一年开始,联邦调查局的识别部开始利用激光技术发现犯罪现场的指纹。1982年,随着全球恐怖事件的爆发,韦伯斯特将反恐列为第四个国家级的优先项,他还加强了调查局在另外三个优先项上的力度并由此创建了国家暴力犯罪行为分析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theAnalysis of Violent Crime)。

贯穿1980年代,非法毒品交易使美国执法部门的资源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为了缓解这一挑战,司法部长在1982年给了联邦调查局与缉毒局(Drug Enforcement AdministrationDEA〉)同等的管辖权来打击美国的毒品违法行为。最著名的“比萨帮”案就涉及了美国和意大利的海洛因交易,当时的联邦助理检察官路易斯·弗里(Louis J. Freeh)对此案的成功起诉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于1993年被任命为联邦调查局局长。

198911月,柏林墙的拆除震惊了世界,也发出了拉开冷战终场演出铁幕的铃声:19911225日,苏联正式解体。

正当世界各国领导人忙于重新定位他们的外交政策和重新定义国家安全参数时,联邦调查局作为一个机构在19921月也对其300名从事海外反情报任务的特工重新安排了工作,即让他们负责全国的暴力犯罪调查。换言之,海外的威胁变小了,他们重新将目光投向了国内。

在过去的十年,美国的暴力犯罪增长了40%,结果局长塞申斯于1989年将针对暴力犯罪的调查定为联邦调查局第六个国家级的优先项。

于此同时,联邦调查局的实验室也让暴力犯罪的鉴定工作有了全新的面貌。它在应用DNA技术上的突破使联邦调查局能够利用犯罪现场的遗传学证据并通过比对每个人独有的DNA图谱确认和排除嫌犯。这个唯一的识别符使联邦调查局建立了国家DNA检索系统,它和1924年开始使用的指纹检索系统类似。这期间联邦调查局还加强了对白领犯罪的打击并重新评估了它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战略。

199391日,路易斯·弗里宣誓就任联邦调查局局长,地点在白宫附近专门用来召开记者招待会的玫瑰园。路易斯·弗里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四个孩子出席了宣誓仪式,当他离任时,孩子的数量已经增加到了6个——全部是男孩。

1975年至1981年期间,弗里曾做过联邦调查局特工。他于1991被任命为纽约南区联邦地方法院法官并一直在该法院工作直到1993年夏天他被提名为联邦调查局局长。弗里开始担任局长时就拟定了一个清晰的工作日程来处理国内外的犯罪问题。199474日,他正式宣布在莫斯科开设了联邦调查局的海外办事处。

随后,联邦调查局加大了对有组织犯罪、贩毒和恐怖主义的打击并加强了对国家警察的标准化训练,这包括于19954月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开办的第一所国际执法学院(the International LawEnforcement Academy)。调查局还通过开设21个新的海外办事处来扩大它在国际上的影响。它还在具体的犯罪区域制定了积极的应对计划。随着电脑和互联网在美国家庭的普及,联邦调查局开始采取措施对付网络空间的犯罪。它创立了电脑调查及基础设施威胁评估中心以应对来自实体空间和网络空间对美国基础设施的袭击。

1993年,上任不久的总统克林顿在白宫接见了准备辞职下海的联邦法官路易斯·弗里,在两个多小时的会面时间里,两个人成功地建立起信任。于是当年91日,弗里宣誓成为联邦调查局局长,克林顿总统不仅出席典礼,还致词称弗里为“执法传奇”。整个会面与就职的始末用去了一章的篇幅,其中插曲叠出,曲折温馨,伴随着几分喜剧色彩。可以看到,在白宫与克林顿交换了观点与理念后,弗里一方面兴奋于就任后能够不受政治影响、成为完全独立的联邦调查局局长这一前景;另一方面则为克林顿的魅力倾倒,他在书中欣然写道:“这一位(指克林顿)是这个年代最好的政治家”。

然而时过境迁,随着路易斯·弗里上任后对克林顿开展的一系列调查,这种和谐很快就一去不返。从书中叙述来看,克林顿的总统任期始终笼罩在被调查的阴影中:有白水门投资欺诈案、连任竞选献金案,还有举世皆知的莱文斯基案。弗里的主张是将司法的行为独立于行政干预之外,让总统也接受司法的监督与管制。

在这种牢固的观念面前,克林顿对于调查的处理方式显然得不到他的欣赏,弗里写道:“我对南方政客生活的微妙之处缺乏足够的欣赏。我从未学过做那种‘哥们儿’。”在克林顿的几次示好遭到了客气的拒绝后,两个人的关系降到了冰点,几年不曾相互交谈。对克林顿而言,弗里已经从“执法传奇”变成了“任期内最失败的任命”。

勿庸置疑,路易斯·弗里是一个擅长管理复杂关系,也乐于身体力行地解决具体事务的局长。他能够在全球上空飞来飞去,拓展联邦调查局的势力范围;也能够不间断地巡视全国的调查局分部,了解一线情况并同时介入25个重大案件加以调查;他在政府里有自己的管道和朋友,还履行大规模的汇报、申请任务。当然,在致力于解决调查局内部的弊端的同时,他也对华盛顿腐败的政治气氛感到深深的不满和苦恼,并用近乎顽固的司法信念抵抗政治施加的影响。他对自己的能力和司法信念极其坚持和执着,以至于时时情不自禁地自我表扬。

  从他的自传里可以看到,路易斯·弗里的思维、形象与美国采取的全球政策有某种类似之处。他具有传统的家庭观念,以自己的家庭为荣,在几乎所有的社交场合都与妻子、儿子一同出现;他笔下的联邦调查局工作勤勉,恪守程序,几近完美;他坚持美国的政策带给世界光明与希望。然而,这一切都带有某种矛盾感。他会在同一章里既用困惑而责备的口气表示无法理解一些国家窃取美国商业机密的行为,又坦然地描述联邦调查局如何派遣特工偷偷在他国使馆下面挖掘地道。可以感受到他对美国公民的责任感,也可以看见他对敌对国家子民的冷漠与无谓。他的公平正义如此微妙地与阴谋打击糅合在一起,一如美国长久以来包装华丽的价值观和赤裸裸的双重标准。

1993年至2001年,联邦调查局的使命就是为了应对美国各地日益增长的国际化犯罪。调查局的预算增加了12.7亿美元以上,它雇用了5,029名新特工和4,000多名新的后援人员。弗里局长于20016月离开了调查局并去了一家私营公司。

总之,弗里用自传骂克林顿,克林顿也用自传骂弗里


2001年,罗伯特·米勒,成为弗里之后的FBI掌门人。

罗伯特米勒继任联邦调查局局长之时,不可能预知7天之后震惊全球的“9・11”将在曼哈顿上演。也正是“9・11”的发生,使罗伯特米勒成为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反恐第一”主义者,并确定了其在美国情治系统内的第一人地位。

米勒在纪念其就职十周年的时候,不无得意地总结到,自己在上任之初所进行的变革,意味着FBI由一个调查部门“变身”为情报搜集机构。该局在机构文化、传统及运作流程为此进行的调整那可是前所未有的!即便有司法部长的力挺和社会民众一边倒的支持,这种激进的变革依然在联邦调查局内部引起了巨大争议。当时最遭人非议的决策就是,为强化反恐部门的力量米勒从缉毒部门中调来500 特工,这种将成熟特工集体转行而不是招募新人的做法不仅违背常理,而且有强烈的歧视色彩,引发部分特工离职。

但是米勒不为所动。在他的强力推动下,联邦调查局短时间内就汇集了多达1200名特工与情报分析人员投入“9・11事件”的后继调查当中。这种果敢的行事作风既使司法部长罗夫特一时风头无两,更让司法部在恐怖袭击发生后的一片混乱中迅速确立了其在联邦政府反恐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后来所发生的一切证明,强化反恐不仅是一场飓风式的运动,更是美国国内国际战略的一次重大变化。

之后美国几乎所有的安全部门都得接受并适应国家战略的新需要。而做得最快最好最坚定的联邦调查局,因此在财政拨款、权限划分等问题上获得了联邦政府和议员们的格外青睐。即便罗夫特后来去职、司法部的许多做法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批评,米勒和他的联邦调查局仍然是反恐战争和潜力斗争中的大赢家。

  “国家安全信函”导致FBI滥权

  自“9・11”以来,联邦调查局不仅挫败了包括袭图谋击美国驻各国使领馆事件、内裤炸弹事件、劫机阴谋等一系列恐怖主义势力的进攻,更进一步提出并贯彻“事先预防”的反恐方针。

  对美国内外大小激进组织、恐怖主义嫌疑人一次次拉网式的清理,最终使组织化的恐怖主义力量在美国难以存身――今天的美国虽然仍面临严峻的安全挑战,但是团伙性的大型袭击在美国发生的几率已经大为降低,波士顿爆炸案中那种“独狼”式的袭击已经成为恐怖分子不得不采取的变通之道。

  但巨大的反恐成就给联邦调查局局长带来的不仅是鲜花和赞美,FBI的种种作为也给这个老牌执法部门带来诸多非议。

  在所有指责中最吸引公众眼球的莫过于司法权对公民权的侵害问题。

  为了做到“事先预防”,神通广大的罗伯特米勒从国会给探员们搞来了一个名叫“国家安全信函”的东西,有了它,探员们就可以不经法院批准自行决定该监控谁,监控哪些信息,监控后是否采取措施。

  这种本意是为了在严重的恐怖主义威胁发生时给予特工人员必要便利的信函,在联邦调查局内部迅速成为一种随意滥施的授权。2007年司法部监察长提交的报告中就指出,在FBI内部,本应由上级主管同意才能签发的“国家安全信函”事实上已经管理失控,探员们在没有任何书面文件许可的情况下就可以找到与他们合作的通讯企业调取公民信息。因为《爱国者法案》要求只要FBI出具国家安全信函,公民和企业就必须配合其调查要求,所以拿到了该函的探员看似只能调查被怀疑对象的信息,但事实上探员们往往先入为主地认为被怀疑对象是坏人,凭着薄弱来源的非法信息,探员们就可以申请对被怀疑对象的人身及财产权利加以限制甚至直接侦讯。

  这在后来形成了一种严重的局面:许多美国公民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的账户被冻结了,或者没有任何理由地自己的某些权利受到了限制,除非这时候探员们主动造访,否则这些无辜的人根本无从知道发生了什么。

  他们为何被怀疑,该找谁投诉、如何解除对他们各项权利所施加的限制,则完全取决于探员们的疑心病是否痊愈、忙不忙等因素。联邦调查局的滥权构成了对许多公民赤裸裸的骚扰和伤害,使得包括参议院司法委员会最资深成员阿伦斯佩克在内的议员已经对当年过度慷慨的授权表示后悔,斯佩克甚至曾大为恼怒地当众指责,“每当我们不注意的时候,调查局就会出现严重的失误。”

  面对多方责难,罗伯特米勒2007年在出席参议院听证会时曾经发誓要对这样的滥权行为加以制止和改变。但是事实证明,他不过说说而已。

GOOGLE公司在2013年发布的报告显示,FBI一直在利用国家安全信函要求Google公司配合其调查要求,2009年~2012年间,除2010年涉及20002999个用户账户外,其余每年均涉及10001999个账户受到调查。

  自《爱国者法案》通过以后FBI先后发出的国家安全信函总数已经达到数十万封。

  这种滥用甚至引发了司法机构的反弹,2013年美国加州地区法院的一位名叫苏珊艾斯特(SusanIllston)的法官就裁定, FBI迫使企业和机构交出公民数据的国家安全信函是违宪的。

  “棱镜计划”只是反映常态

FBI 有无数种方法可以规避这些不利的声音,但罗伯特米勒“民权之敌”的帽子也就此难以脱去了。米勒显然感受到了这种压力,媒体一度还传出他有意辞职的信息。局长本人在面对国会批评时也曾经颇为诚恳地表示,在秘密监听的问题上,联邦调查局已经从采取技术手段阶段上升到准备为技术手段确立规则的阶段,但这种辩解随即被斯诺登曝光的“棱镜计划”打得粉碎。

  “棱镜计划”并非FBI一家的全面监听计划,而是奥巴马总统认可了的涉及全美国整个情报系统的监听计划。但是一方面因为斯诺登叛逃一事属于FBI的管辖范围,另一方面是罗伯特米勒在鼓吹网络监控方面实在太过积极,所以FBI最后成为了“棱镜计划”曝光后所有媒体关注的焦点。

  要知道,2010年米勒局长对硅谷的访问极为高调并对媒体开放。按照《纽约时报》当年1116日的报道,这位当职的FBI局长当时拜访了包括GoogleFacebook在内几乎所有信息产业巨头,希望他们能够配合联邦调查局的网络监控。斯诺登后来的爆料显示,除了GoogleFacebook外,苹果、微软还有几千个信息公司最后也接受了罗伯特米勒的“监控有益论”,并积极投身于宏大监控网络的建设当中。

  那个曾经在2001年公开对抗小布什总统秘密电子窃听命令的罗伯特米勒已经不见踪影,他成为隐秘窃听世界最坚定的保护者和倡导者,一张过去只在科幻电影中出现的覆盖全世界的监控网络已经形成。

  在斯诺登事件爆发后,曾经有媒体认为罗伯特米勒将会受到很大的政治压力,这种言论显然是过分理想化。一位不愿具名的前情报系统官员对《中国新闻周刊》明确地表示,棱镜事件所暴露的,是这个还在进行反恐战争的国家情报界工作的常态。他认为,罗伯特米勒在这一问题上所受到的质疑是不公正的,他代表整个情报体系接受议会的质询,只能证明他在这一隐蔽战线中的江湖地位,而非其他。

  这位联邦调查局局长在接受质询时也坦然地表示,“如果我们早就有这样的项目,那‘9・11’恐怖袭击就有被阻止的机会。”表明他从未在类似事件中感受过政治和道义的压力。

  就美国整个政治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则而言,联邦调查局虽然冲在滥用反恐权力的第一线,但是调查权与司法监督的关系总体而言依然是一个政治问题,国会和政府对情报部门也不存在约束能力彻底削弱的风险。因此,将指责的矛头完全指向罗伯特米勒这样的技术性官僚确实意义不大。

  带走了秘密带不走的难题

  在这位重臣归隐之际,真正影响其历史评价的反倒可能是另外一个难题,那就是联邦调查局职能调整的后遗症问题。当年罗伯特米勒大刀阔斧地改革,虽然形势所逼,效果显著,但是部门资源对于反恐战线的过度倾斜和整个调查局米勒色彩过于明显,已经到了损害调查局履行传统职能的地步。

  米勒本人在最初任职司法部的时候曾经主导过很多有组织犯罪、金融诈骗、洗钱等传统刑事调查项目。但自任职局长以来,米勒却再未在这些驾轻就熟的领域内有过拿得出手的成绩。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FBI对美国26家大型金融机构所进行的调查,更凸显了该组织在金融犯罪时刑事调查方面能力的全面下滑。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中,那些金融寡头们胆大妄为的表演对整个世界的伤害到今天还没有完全消除,他们所采用的伎俩和不加掩饰的贪婪即使普通百姓也耳熟能详,但这些金融危机的肇始者们最终却未受到任何值得一提的惩戒。

  更为严重的是,当“占领华尔街运动”爆发后,非营利组织“公民正义伙伴基金”(Partnership for Civil Justice)借助《信息自由法》(Freedom ofInformation Act)取得了联邦调查局部分内部文件。内部文件显示,FBI不但和很多金融巨头具有企业的密切合作关系,更将抗议力量直接定义为“恐怖分子”,严密监控这些抗议可能对华尔街造成的损失。

  作为执法者,联邦调查局与被执法对象走得如此之近,是自胡佛任局长以后几乎再未发生过的事情。虽然没有任何直接证据,但是罗伯特米勒与提拔他的阿什克罗夫特身上共有的保守主义气质,显然对这些行为的发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将所有精力集中于反恐成就了罗伯特米勒,却也使那个美国人熟悉的传统的调查执法机构渐渐从百姓视野中淡出。

  这种机构调整的消极后果还需要很久才能下定论,但是它的始作俑者已经做好了离开华盛顿的准备。

  没有一个联邦调查局的局长不是带着满身的秘密离开,这是他们工作的特性。但是罗伯特米勒有幸生在这个传媒超级发达的时代,因此他受到公众审视的机会也更多。俄罗斯间谍案,班加西大使馆遇袭案,CIA局长偷情被FBI特工调查案,众多曾经引发国内外轩然大波甚至影响到国家权力架构与大政方针的案件,背后多少都有这位执掌联邦调查局大权12年重臣的影子。

  即便在他离开后,人们在短时间也无从探究罗伯特米勒12年联邦调查局生涯的全部隐秘,以及他对这个国家的真实影响。


20137月,奥巴马提名詹姆斯·柯米出任联邦调查局(FBI)局长,美国参议院当地时间29日以93票赞成,1票反对的结果通过。

52岁的詹姆斯·柯米曾任小布什政府司法部副部长。小布什政府时期,柯米领导了美国司法部反欺诈特别小组,并促成在20个城市建立“暴力犯罪影响组”,专门调查与枪支有关的犯罪行为。2005年,柯米任美国副司法部长,曾尝试限制对恐怖嫌犯进行包括水刑在内的严刑审讯,但最终未能成功。

在职业生涯早期,柯米担任过纽约南区检察院检察官,这是美国司法系统中最重要的起诉机关之一,也是美国打击恐怖主义、企业违法、毒品交易和有组织犯罪的前沿地带。

或许,他将带领FBI找回传统,但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这有可能吗?

●主要构成

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由总统任命,并经参议院批准,任期10年,第一任局长为胡佛,现任局长詹姆斯·科米。该局有工作人员2万多名,其中8600多人是外勤人员。每年的预算为23亿美元。

●下设机构

美国联邦调查局总部位于华盛顿特区的J. Edgar Hoover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前世今生

FBI总部大厦,1974年投入使用,外观酷似大型堡垒。

总部下设10个由助理局长担任领导的职能部门,分管鉴定、训练、刑事调查、技术服务等工作,并在全国59个城市设立外勤办事处及从属于它们的400多个地方分局,还有分布在世界22个国家的驻外机构,执行总部分配的任务。设有罪犯司法信息服务部、刑事犯罪科学实验室中央指纹档案馆(其中存储着近4700万个对象的指纹,乃世界

同类数据库之最)、尖端人质拯救小组以及专门培训高级特工的国家学院。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前世今生

FBI机构设置

美国联邦调查局国家学院坐落在弗吉尼亚州匡蒂科美国海军陆战队基地内,这所始创于1972年的高级特工和间谍培训机构被385亩的森林完全包围,在空中都难以窥得全景。据FBI官方网站介绍,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安全、保密。引人注目的是,美国毒品管制局的训练学院也坐落在附近。

美国联邦调查局国家学院主体包括3幢宿舍楼、1座餐厅、1座教学楼、1个法医研究与训练中心、1个有1000 个座位的礼堂、1座小礼拜堂、1个大健身房、1条室外跑道和1家装备齐全的汽修厂。除此之外,国家学院里还有一座模拟城市,专供FBI和毒品管制局训练学院的学员实战模拟用。模拟城市附近还有1个室内靶场,8个室外靶场,4个飞碟靶场和1200米步枪冲锋枪靶场。

●全球求助

两张写有30多行死亡密码的字条,令美国联邦调查局(FBI12年来苦无头绪,由于字条可能是一宗无凶器、无目击者、无死因凶案的破案关键,FBI罕有地向全球求助,在官方网页公开密码字条,要求公众协助破解。发布以来,引起热烈回响。

本案可追溯至1999630日,一名农夫在美国密苏里州西奥尔顿田野发现麦考密克Ricky McCormick)腐尸,虽然调查人员认定麦考密克被谋杀,但尸身没伤口,执法人员也找不到任何凶器及目击证人,验尸及毒理学检测又无法确定死因,凶案关键只有麦考密克裤袋内两张字条。

这两张纸条上的死亡密码31行数字及大写英文字母组成,其中一张的密码被五个画圈分段,即使能认得出字母,但排序没有逻辑。

FBI指出,美国密码协会分析后仍无法破解,FBI负责密码分析及勒索案件的探员奥尔森认为,若能破解两张字条内容,就能揭露死者遇害前曾到过什么地方,并解开触发凶案的原因。

麦考密克的母亲曾透露儿子虽然从小就喜欢用暗语,但家人从来不明白暗语意思,故无法提供任何破解方法。奥尔森表示,字条最有可能是麦考密克1999627日所写,其余线索及调查收获,与12年前相比无甚进展。

由于被列为头号悬案的调查进度多年停滞不前,FBI2011129日在官方网站张贴请求译码公告,并公开两张死亡密码,欢迎全球任何人就死亡密码表达见解,提供解码理论;FBI并在公告中附录破解密码的四个基本步骤和例子,公众除可在网站留言外,亦可直接去信FBI协助破案。

FBI虽然在公告指出,FBI经常依靠公众提供的线索破案,但涉及凶案的求助过去绝无仅有。奥尔森说,即使译码后知道两张字条内容只是购物清单或情书,但对破案也有帮助,FBI亦想得悉解码方法,因为本次的死亡密码对执法部门来说,是一种从来不认识的密码体系。

●一百周年

从几十名侦探发展到一支三万余人的队伍,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自1908726日创建至今,已走过百年历程。FBI之所以提升知识界传奇的水平,部分要归功于像埃德加·胡佛这样的传奇人物,他在二战和骚乱迭起的民权运动期间领导FBI50年之久;而诸如《X档案》《沉默的羔羊》等好莱坞大片的渲染也功不可没。

●折射美国历史

成立于1908年的美国联邦调查局在2008年迎来了百岁生日。历史学家认为,这一个世纪见证了FBI的成功和失败、荣誉和非议。专家们认为,FBI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美国20世纪的历史。

FBI成立之初它的主要任务是调查违反联邦法律的犯罪行为,比如偷盗、抢劫、违法使用土地等等。

一战和二战期间,FBI的职能开始转型,以调查外国的情报和恐怖活动为主,全面打响间谍战。之后,FBI也进行过声名狼藉的对持不同政见者的调查行动,包括调查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驱赶卓别林、调查爱因斯坦等。

2001911日的恐怖袭击是FBI的转折点。“9·11”以后,FBI展开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调查,出动了近1/4的特工和专业人员。此后,FBI将打击恐怖主义列为其首要任务。

美国威斯康星州马凯特大学的教授埃森·希奥哈里斯写了一本书,书名叫《美国联邦调查局与美国民主》。他在书中指出,在大多数美国人的印象里,FBI的形象是正面的,人们认为它是打击犯罪最有效的机构。

但他也指出,FBI既是法律的维护者,又是破坏者。美国民众对它最不满意之处,就是它经常借反恐之名侵犯公民的个人隐私,探员们总是草木皆兵,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反应过度。

希奥哈里斯强调,如何保证公民的自由是FBI在迈向未来的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丑闻事件

美国联邦调查局丑闻迭出,这显示其内部系统仍存在大量问题。外界给予了强烈的抨击。2001717日,美国联邦调查局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向媒体披露,美国联邦调查局在过去的1112年间已丢失了近200台笔记本电脑和约450件武器。经美国联邦调查局认定,失踪的笔记本电脑中肯定有一台储存了机密信息,另外还有三台可能也储存了机密。窃贼偷去了失踪电脑中的13台,另外一些笔记本电脑则很可能是在从一个部门传递到另一个部门的过程中丢失的。美国联邦调查局丢失的近450件武器中约有184件武器属于失窃。失踪武器中大约有13件落入犯罪分子之手,犯罪分子在抢劫时使用了这些武器。尽管丢失的绝大部分是随身佩带的小型武器,但其中也不乏像冲锋枪这样的大家伙。

除失窃外,美国联邦调查局与其他执法部门的联合训练活动中显然还丢失了一部分枪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内部人员也和武器丢失有关联。有关方面已确认,丢失的武器中有66件都和一位退休特工有关,另外还有4件失踪武器与一些被辞退或是死亡的特工有关。在FBI"失误"中,引人注目的还有俄城爆炸案那次。当时美国联邦调查局向俄城爆炸案主犯麦克维的辩护律师提供材料时,居然遗漏了千页重要文件,结果造成麦克维的死刑被迫从2001516日延迟到611日执行。

此外,美国联邦调查局资深探员汉森竟是潜伏了15年的俄罗斯双重间谍,舆论哗然,FBI大丢脸面!对华裔科学家李文和案件的处理不当同样也使FBI蒙羞!

美联社2013519日报道,美国官员2013519日证实称,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人质救援组2名特工2013517日在弗吉尼亚州维珍尼亚海滩Virginia Beach)参加营救人质演习时遇难[3]

FBI发表声明称:特工克里斯多弗·罗雷克(Christopher Lorek41岁)和史蒂芬·肖(Stephen Shaw40岁)被指定参加FBI危机事件反应小组。事故原因还在调查中。一名不愿透露身份的官员称,2名特工是在人质救援演习中遇难的。

罗雷克于1996年参加FBI,已婚,并有两个女儿。肖2005年加入FBI,有1个女儿和1个儿子。FBI局长罗伯特·穆勒(Robert Mueller)称:我们为失去这两位勇敢的特工而悲痛。像人质救援组的所有人一样,为了保护国家安全,他们每天都要接受最危险的工作,无论训练还是执行任务。我们的心与他们的妻子、孩子以及深爱他们的人在一起,他们将永远是FBI大家族的一份子。

美国人质救援组是危机事件反应小组的一部分,2005年来该小组成员成功解救一名5岁男孩。这名男孩被一名65岁男子绑为人质,并藏于地堡中,该男子最后被FBI特工击毙。

危机事件反应小组建于30年前,当时为确保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安全。此后,这个小组的成员被迅速用于解救人质事件。自从1983年以来,他们已经参加国内外800多次人质救援行动。

●与华关系

FBI北京办事处于20021022日成立,其办公地点设在美国驻华使馆,作为FBI45个海外专员办事处,北京办事处有2名特工,负责FBI在中国的事务。在北京办事处成立前,通过香港办事处与中国公安部沟通信息。这种状况从1966年开始,到2002年正式结束。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成员名单是不会完全向外公布的。FBI北京办事处其办公地点就设在美国驻华使馆。 FBI在香港也有办事处。

●年薪

技术支援操作人员,年薪从3772059976美元(GS7/9);组长级别的年薪由5163073917美元(GS9/10);采集证据的技术人员,年薪4296061678美元;主管年薪105211136771美元;FBI的电机工程师,年薪123758155500美元。


FBI的互联网址:http://www.fbi.gov (是顶级域名哟)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信息时代的犯罪侦查):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前世今生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admi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2年4月20日06:17:14
  • 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CN-SEC中文网:感谢原作者辛苦付出):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前世今生http://cn-sec.com/archives/903312.html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