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亿条个人信息遭泄露!中国遭遇史上最大数据泄露事件

admin 2025年6月8日09:21:05评论290 views字数 3058阅读10分11秒阅读模式

 信息泄露。

40亿条个人信息遭泄露!中国遭遇史上最大数据泄露事件

40亿条个人信息遭泄露!中国遭遇史上最大数据泄露事件

PS:有内网web自动化需求可以私信

01

导语

    2025年6月5日,网络安全圈爆出惊天消息:一个包含40亿条用户记录的数据库在互联网上公开暴露,无需密码即可访问。这一由中国网络安全研究团队发现的数据泄露事件,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数据被精心组织成16个不同类别的集合,几乎可以构建每个中国公民的完整档案。从微信聊天记录到支付宝交易细节,从家庭住址到赌博习惯,巨细无遗。

40亿条个人信息遭泄露!中国遭遇史上最大数据泄露事件

01 数据海洋中的个人画像,你的生活被完整复刻

    631GB的数据库如同一个巨大的个人信息宝库,向黑客敞开了大门。这个数据库的规模之大令人震惊——相当于5万本《战争与和平》的信息量。

    数据库中的“微信ID”集合包含超过8.05亿条记录,很可能来自中国最受欢迎的社交应用微信。紧随其后的是“地址数据库”,包含超过7.8亿条带有地理标识的居住数据。

    最令人担忧的是金融信息库。标记为“银行”的集合拥有超过6.3亿条记录,其中包含支付卡号、出生日期、姓名和电话号码。加上名为“zfbkt_db”的集合中的3亿条支付宝卡和令牌信息,几乎构建了完整的金融画像。

    更可怕的是,这些数据被怀疑用于构建每个中国公民的全方位档案。正如网络安全研究人员所言:“泄露数据的庞大规模和多样性表明,这可能是一个集中化的数据聚合点,用于监视、画像或数据丰富目的”。

02 数据泄露的深度与广度,远超你的想象

当这些数据集合被交叉分析时,后果令人不寒而栗:

  • 微信信息库:包含近5.77亿条记录,可能涉及用户元数据、通讯日志甚至对话内容。

  • 三要素验证库:超过6.1亿条记录包含ID、电话号码和用户名——身份验证的“圣杯”。

  • 生活细节库:超过3.53亿条记录分布在9个集合中,涵盖赌博活动、车辆登记、就业信息、养老基金和保险数据。

    这些数据泄露的可怕之处在于其完整性。只需三个主要集合,熟练的攻击者就能关联不同数据点,查明特定用户的居住地点、消费习惯、债务和储蓄状况。

    网络安全专家警告:“威胁行为者或国家可以利用这些数据的方式层出不穷。拥有如此规模的数据集,从大规模钓鱼、敲诈勒索、欺诈到国家支持的情报收集和虚假宣传活动,一切皆有可能”。

03 谁在收集?为何收集?数据背后的谜团

    尽管研究人员尽了最大努力,但数据库所有者的身份仍是个谜。该数据库在被发现后迅速下线,阻止了进一步调查。

    收集和维护这类数据库需要大量的时间、资源和专业技术,通常与威胁行为者、政府机构或动机极强的研究人员有关。

    数据库的组织结构表明其目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聚合。每个数据集都按特定类别精心命名和分类,指向系统性的信息收集机制。

    其中一个名为“tw_db”的集合被识别为可能包含台湾相关信息,暗示其收集范围可能超越中国大陆。这种规模的数据收集指向了超越商业目的的监控和画像能力。

04 法律框架下的“罚酒三杯”,企业为何有恃无恐

    早在2021年,就有专家指出个人信息已成为廉价的“唐僧肉”,被各种利益群体分食。当时的数据安全法草案提出的最高罚款仅为10万元至100万元。

    与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的处罚力度形成鲜明对比。欧盟规定,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互联网公司,最高可罚款2000万欧元或全球营业额的4%。

    处罚不足带来的后果在2024年上海网信办的执法行动中可见一斑。检查发现多家知名企业存在严重问题:

  • 某火锅连锁企业存储的1.5亿条会员个人信息及18万条员工身份证信息未加密

  • 某停车平台存储的8000条车主信息、196万条车牌信息“裸奔”状态

  • 某房产中介企业的网络安全系统存在7个高危漏洞

    这些企业虽然已被约谈要求整改或接受过普法培训,但仍然存在明知故犯、心存侥幸的情况。

05 从企业到个人,安全漏洞无处不在

    数据泄露的隐患不仅存在于商业领域,国家安全机关通报的重大失泄密事件揭示了更令人担忧的局面:

  • 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作人员在个人联网计算机违规存储1000余份涉密文件,电脑被境外间谍控制三个月。

  • 某机关工作人员轻信伪装成官方邮件的钓鱼信息,导致单位办公邮箱被控制。

  • 某科研单位OA系统长期未修补漏洞,服务器被植入木马,重要数据被窃取倒卖。

    这些案例揭示了数据安全链中的薄弱环节:从个人违规操作到系统维护不力,每个漏洞都可能成为国家秘密泄露的通道。

06 黑色产业链,数据泄露背后的罪恶经济

    数据泄露并非孤立事件,背后是完整的黑灰产业链。2019年曝光的“史上最大数据窃取案”令人触目惊心:

  • 黑产公司与电信运营商签订正规合同,非法截流用户数据

  • 波及百度、腾讯、阿里等96家互联网公司

  • 一家黑产公司年营收超3000万元,甚至挂牌新三板

    2023年厦门某科技公司系统被攻击案,更展示了这条产业链的运作方式:黑客攻击获取百万条个人信息 → 数据清洗 → 买卖信息(每条0.7-1元)→ 用于产品推销。

    这些案例揭示了黑灰产业已经从幕后走向台前,披着合法外衣进行非法数据交易。

07 个人防护指南,在数据裸奔时代自保

    面对大规模数据泄露,普通用户并非完全无能为力。网络安全专家建议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 启用多重身份验证:为所有重要账户(特别是微信和支付宝)启用双因素认证

  • 定期检查账户活动:特别关注异常登录或可疑交易

  • 警惕钓鱼攻击:不点击不明邮件链接,不下载未知附件

  • 使用安全软件:安装并更新可靠的安全防护软件

  • 监控信用报告:定期检查信用报告中的异常活动

    国家安全机关特别提示:不使用非涉密设备处理敏感信息,不轻易点击来源不明的邮件链接,及时更新安全防护软件。

    数据库下线后,研究人员再也无法追踪数据去向。这些信息可能已经在地下黑市流通,或被某些组织存档备用。更令人不安的是,普通用户对此几乎无能为力——既无法确认自己是否受影响,也无法追责。

    数据安全专家指出,这次泄露暴露的不仅是技术漏洞,更是系统性监管缺失。当企业违规成本远低于安全投入,当个人信息保护法规执行力度不足,“唐僧肉”的比喻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贴切

    在信息化时代,个人数据保护不再只是技术问题,而是关乎每个人尊严与安全的基本权利。

免责声明:

本人所有文章均为技术分享,均用于防御为目的的记录,所有操作均在实验环境下进行,请勿用于其他用途,否则后果自负。

第二十七条: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不得提供专门用于从事侵入网络、干扰网络正常功能及防护措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活动的程序和工具;明知他人从事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不得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

第十二条:  国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使用网络的权利,促进网络接入普及,提升网络服务水平,为社会提供安全、便利的网络服务,保障网络信息依法有序自由流动。

任何个人和组织使用网络应当遵守宪法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不得危害网络安全,不得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宣扬民族仇恨、民族歧视,传播暴力、淫秽色情信息,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以及侵害他人名誉、隐私、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等活动。

第十三条:  国家支持研究开发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依法惩治利用网络从事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道玄网安驿站):40亿条个人信息遭泄露!中国遭遇史上最大数据泄露事件

免责声明:文章中涉及的程序(方法)可能带有攻击性,仅供安全研究与教学之用,读者将其信息做其他用途,由读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如有问题可邮件联系(建议使用企业邮箱或有效邮箱,避免邮件被拦截,联系方式见首页),望知悉。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admi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6月8日09:21:05
  • 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CN-SEC中文网:感谢原作者辛苦付出):
                   40亿条个人信息遭泄露!中国遭遇史上最大数据泄露事件https://cn-sec.com/archives/4145643.html
                  免责声明:文章中涉及的程序(方法)可能带有攻击性,仅供安全研究与教学之用,读者将其信息做其他用途,由读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如有问题可邮件联系(建议使用企业邮箱或有效邮箱,避免邮件被拦截,联系方式见首页),望知悉.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