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科学革命的结构》

admin 2022年10月1日09:44:22评论32 views字数 987阅读3分17秒阅读模式

《结构》写于二战后的19世纪物理学从分裂走向统一、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愈加紧密的背景下。作者库恩具有物理学博士及长期在科学史和哲学史任教的背景,通过对科学史的研究,表达了一种与彼时科学界主流认识“不同”的哲学思想和科学史观。开篇 “历史如果不被我们看成是轶事或年表的堆栈的话,那么,它就能对我们现在所深信不疑的科学形象产生一个决定性的转变。” 看似逻辑经验主义在其原本指望最为适用的科学土壤中再次遭到批判,实则并非作者的写作动机。本书注重事实观察而非形式思辨,洋溢着一种简单热忱的研究精神,并无必要将其思想归类为某一对矛盾之中。

库恩的主要思想就是提出了「范式」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科学的发展过程如下:

  1. “前范式”(百家争鸣)

  1. “常规科学”(范式确定后形成的科学共同体)

  1. “反常”、“危机”(既有范式被观测结果挑战,反常累积成为危机)

  2. “科学革命”(危机导致革命,范式的转换)


    这一科学发展过程的简洁模型化概括,一定程度上既可供科学史研究者检验,又足够通俗可被大众理解。当然其也因对核心概念「范式」的界定过于模糊而备受争议。作者曾在书外同意:“范式的中心是哲学方面,但它又显得非常含混”。如果把范式当作一种科学研究者的信念、思辨方法、概念框架,他便是哲学意义上观念或的实体,而非科学意义上的观念或实体,这无疑会使问题复杂化,不禁让人联想到笛卡尔用 “我思故我在” 推出了一整个世界,但是「我」到底是什么?或许有此考虑,作者仍愿以执业科学史研究的范畴阐述这一理论。

    在新旧范式的转变过程中,作者引入了「不可公度性」的概念,旨在说明在革命和范式转换阶段,新旧理念和主张是无法进行严格比较的,因为构成对比的人群的基础认知已经发生了偏移。这一观点直接打击了“科学研究是逐渐逼近一个方向(真理)的线性发展过程”诸如此类的看法。作者提及,新理论替代旧理论的过程中,其原因并非新理论“是真的”,而是因为科学家“世界观的改变”——即科学发展并非线性通向真理,而是“群体”抛弃旧的世界观、接纳新的世界观,寻求“与世界的联系”的过程。

    “科学家并没有发现自然界的真理,他们没有越来越接近真理”、“在范式选择中就像在政治革命中一样,没有比团体的认同更高的标准了”这些观点必然导致驳斥声洪水滔天,而被驳斥和讨论,本就普遍存在于哲学与科学的演进过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乐枕迭代日志):读《科学革命的结构》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admi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2年10月1日09:44:22
    • 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CN-SEC中文网:感谢原作者辛苦付出):
                     读《科学革命的结构》http://cn-sec.com/archives/1320080.html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