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2017 | 威胁情报看威胁

admin 2021年4月25日01:14:17评论31 views字数 5416阅读18分3秒阅读模式

回看2017 | 威胁情报看威胁


去年做了个总结(点我查看),今年继续,但换个方式。

随着威胁情报的爆发,不但有很多新加入者,也有很多做了很多年的开源信息开始重新火热。

过去近2年的时间里,这里我一直在汇总各种数据,这里,我抽取2017年的数据来对2017做一个回顾。涉及的几个数据源如下:

  • ET Pro rules(snort)

  • SANS Diary

  • malwaredomains(DNS BH)

  • CVE-2017

  • Abuse Ransomware Tracker(以前的相关文章,点我查看

  • 360的DGA数据


我自己采集的两份数据:

  • Tor2Web 的每日访问数据(以前的相关文章,点我查看

  • Alexa Top 1M


【1】原则


  • 有一些数据我会做归并,如,ET Pro里当天的针对同一目标的同类事件我(一天内针对PP的phishing)

  • 变动数据,这些数据源,多会涉及到数据的增删改,增删改的部分,我尽量不放在统计内,主要是因为处理起来太麻烦

  • 时间,国际惯例,一般源数据时间都会为UTC时间,我大多也验证过,最终涉及到时间问题时我都会转为+800的北京时间

  • 上面这些数据并没有完全展开,因为有些是直接拿来统计的,有些则作为对比、验证,以防止分析过程中出现偏差


【2】et pro


ET Pro 是 Proofpoint 的 snort 规则项目,里面会分 open和pro 两类规则(Pro为付费)。

ET Pro 是我去年最常关注的信息,虽然 pro 类的规则不会放出细节,但 changelog 里依然会有概述信息,对从业者来说这些概述中已经有相当丰富的参考信息了。


这里,我按照 ET Pro 的2017年全年的规则(包括open和pro,来自changelog),以Proofpoint 在规则中定义的事件维度做一个统计(只抽取部分,并不完整),如下图:


回看2017 | 威胁情报看威胁

 ET Pro 的 snort规则分类占比


从数量上来看,木马(Trojan*)最多(占37%),钓鱼(Phish)次之(占25%),手机恶意软件(Mobile Malware)第三(占15%)。


当然,也要考虑一些现实问题。就是,既然数据来自ET Pro的snort规则,就要考虑该公司的专注点,也要考虑一些攻击手段难以单点的方式进行规则化,比如,持续型的攻击。但从数据整体情况来看,依然有亮点:

  • 钓鱼作为性价比极高的攻击方式,依然大量存在

  • 木马依然是最大威胁(也可以理解为木马是最容易被规则化的,同时也需要考虑Proofpoint的背景让他们更关注后门)

  • 移动端已经成为新的传播平台


把这些数据再放到规则层面去细看的话就会发现,其实多数攻击手段并非高精尖的新型技术 —— 钓鱼靠骗、木马靠蒙、移动恶意软件则是连蒙带骗 —— 作为漏洞利用直接相关的 EXPLOIT 分类排到了第五,占比仅2.6%,所以我一直相信,对从业者来说的常见大众化技术足以解决企业80%以上的安全问题,绝大多数企业安全的难点在于场景的落地和制度的贯彻,而非技术。


从上,钓鱼数据目标最多的是(由多至少):

  • 银行(大类,未细分,所以毫无悬念的第一)

  • Paypal

  • Apple

  • Adobe

  • Dropbox

  • Google

  • Office 365

  • Netflix

  • Facebook


钓鱼数据可以说是非常西方范儿的,几乎都是国内不常用或根本无法用的服务。


另外值得提一下的是Web Client(客户端),这个分类中,问题最多的是微软IE(含Edge,40条),其次是Adobe家族(15条)。


除此之外,ET Pro 的snort规则对于威胁情报的利用,也给出了很多参考。

例如,排名较低的SCAN类别中,ET Pro采用的不是常见feed中的scanner IP的形式,而是针对特定攻击手段的流量特征进行识别,如,扫描Intel AMT漏洞的流量特征 —— 实际上就是将“漏洞存在”“攻击存在”的结合,而不是蜜罐数据的简单提取。


ET Pro 规则起始于2010年(有兴趣翻下 Emerging Threats),所以 ……

回看2017 | 威胁情报看威胁

ET Pro 2010-2017的规则数量分布


总数上来看,2010数量最多,但实际上这个数据并不具备价值,因为那肯定是包含了2010年以前所有可被规则化的事件。

所以主要看2011-2017,从对比来看,这几年的波动并不大。有两种可能性:

  • 行业趋稳,进入常态化对抗阶段

  • 威胁增多,但却有越来越多的威胁难以被规则化

我个人倾向性第二种可能性。因为攻击变的越来越个性,而ET Pro 这类规则却只能捕捉共性。


除了这些之外,ET Pro 规则的一个很大特征在于,他们的很多事件时来自于公开信息的,所以那些来自公开信息、并被规则化的规则,会在后面标注其来源URL ,我将这些URL也按年提取出来了,因为,这些URL都是极好的情报数据源:


回看2017 | 威胁情报看威胁

ET Pro 2016年开源情报的主要来源

回看2017 | 威胁情报看威胁

ET Pro 2017年开源情报的主要来源


这里我只列举了2016年和2017年的开源情报主要来源的分布,并且,仅有每年贡献12条及以上的情报源才会纳入图表中。

从这两年的对比来看:

  • 2017年的来源要丰富了一些(2017年超12条的有18个,2016年只有10个)

  • 2017年的情报源分布均匀了很多,即便是贡献TOP1的PANW也没显得特别突兀

  • 情报源留存率很高,2016年在榜的,大多数都在2017年挤进了图表中


总体看来,去年的情报确实爆表,很多厂商或团队都挤进来开始搞情报。而且多数团队是能够坚持并不是随便搞搞玩的 —— 听起来搞情报很有前途?如果对于开源情报来源有兴趣,可以看这里:http://n7kr.com/ti.src

这里我把2010年至2017年所有开源情报来源的网站做了一个计数统计(ti.source.all.csv),第一列是网站,第二列是出现次数。除此之外,我也把每年开源情报的来源原始URL都打印出来了(ti.src.20XX.detail.txt),有兴趣的话可以翻翻。这里,就只列出2017年在榜的18个情报来源站点:

  • researchcenter.paloaltonetworks.com 

  • citizenlab.org 

  • sslbl.abuse.ch 

  • www.clearskysec.com 

  • www.cylance.com 

  • 401trg.pw 

  • www.us-cert.gov 

  • securelist.com 

  • github.com 

  • www.deependresearch.org 

  • blog.fortinet.com 

  • www.welivesecurity.com 

  • blog.netlab.360.com 

  • blog.malwarebytes.com 

  • www.bleepingcomputer.com 

  • www.fireeye.com 

  • blog.talosintelligence.com 

  • www.crowdstrike.com 


最后非常值得一提的就是,etpro的规则响应时间也相当厉害。

可以在etpro的changelog里看一下过去这一年几次重大事件的响应时间,其规则发布时间都早于了很多厂商的新闻时间 —— 而很多厂商在发布新闻之后几天,才把规则铺到产品中去。即便是他们的免费情报,也吊打了很多安全厂商。


-----------

注:Trojan 和 Mobile Malware 数据无交叉


【2】SANS_Diary_BLOG & MALWARE-TRAFFIC-ANALYSIS


这两个源主要都是技术分析文章,重点在于深度而非全面。而且由于其定位,所以方向上也必然有其倾向性。

从这两个来源看,SANS在去年关注度最热的威胁是(从高到低):

  • malware

  • malspam(其实这主要是各种威胁的传播途径)

  • phishing

  • ransomware


malware traffic的热度则是(从高到低):

  • malspam(同上)

  • ransomware

  • malware

  • trojan


从关注点上来看,这两个站点的分析文章是很难出现SQL注入、CVE-XXX在互联网上流传这样的文章的。

但只从他们的关注内容来看,统一度还是比较高的,而且可以看出,邮件依然是重要的传播手段(malspam),而毫无疑问的,勒索软件也是去年的重点(ransomware)。


而因 malware traffic 对勒索软件的关注,所以在malware traffic 中也记录了很多勒索软件的具体名称,可以对比一下:


回看2017 | 威胁情报看威胁

Malware-traffic上 2016和2017两年的勒索软件数量对比


几种叫得上名字的勒索软件的对比(2016年是橘色,2017年是绿色)。

hoeflertext 和 hancitor(非勒索,银行木马)是2017年新增并频繁出现的,其中hoeflertext 就是那个提示字体缺失要求下载字体的勒索软件。从数量上来看出现频率不低,看来即便是这种自己下载、自己双击运行的勒索软件,都很有市场。攻击手段推陈出新,但用户安全意识依然如此。

传统老牌的 cerber 和 locky 依然不减,pseudodarkleech虽然变化较大,但我查了一下,它也是cerber家族的。


【3】MalwareDomains


MalwareDomains 提供了需要用户将其“黑洞”的各类恶意域名。

去年更新了30811条记录,涉及域名30899,其中3个域名被反复使用过两次。

按照恶意域名的分类来看:


回看2017 | 威胁情报看威胁

MalwareDomains 在2017年涉及到的恶意域名分类统计


此处只统计了分类命中10次以上的。

从数据里来看,毫无疑问的Phishing 再次占据榜首。其次是 suspicious —— 这个定义给的实在模糊,在我看来并不具备太大的参考价值。本来想直接拿掉,但又担心影响数据完整性,也就在统计里保留了。

排名第三的则是 necurs ,这个是在 Malware-traffic 那张图中也出现的,且在2017年有明显的增长。

Necurs 是2017年集垃圾邮件、勒索和DDoS于一身的明星病毒。所以排在第三位并不奇怪。接下来排名4到10的分类是:

  • botnet

  • malware

  • suppobox

  • virut

  • ransomware

  • locky

  • trickbot

这些基本上都是比较大的分类了。如果从细化到具体病毒或攻击的角度来看,去年 Necurs 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冠军了。


接下来扒一扒域名,从域名的后缀分布来看(仅取出现100次以上的):


回看2017 | 威胁情报看威胁


MalwareDomains 在2017年涉及到的恶意域名的后缀统计



统计结果来看,.com后缀依然是最多的,占到了 57% 以上。.net 则占据第2位,占6%,相比 .com 可以说是少的可怜了。

另外,比较有意思的就是,这些恶意域名中,居然还有26个是 .cn 为后缀的,如果这些注册者是在国内生活的话,那就真的是勇士了。


从域名本身来看,域名中仅有 9% 是DGA域名

从域名长度来看(不含域名后缀),长度分布前十名的域名占据了接近总量的70%,而这前十分布大概是这样的:

回看2017 | 威胁情报看威胁

MalwareDomains 在2017年涉及到的恶意,按照长度统计的前十位的分布情况


总体来看比较均匀。

另外,从总量上来看,域名(不含后缀)长度在10位(含)以上的数量,占到总量的43%。如果域名含后缀,则长度在10位以上的域名占到了94%以上。

如果将大学英语四级词汇作为fgrep的原始索引字符串丢到域名列表里去索引的话,最终只会命中6% —— 换句话说,这些恶意域名中只有6%的域名中会包含常见的英文词汇


为什么会有四级单词这么BT的匹配方式?因为我有一条常态策略:长度超长(大于10)且域名中命中四级词汇的域名,拉入灰名单 —— 目前看来,这样的策略虽然覆盖不全面,但面对海量域名进行筛选时,总体准确度还是可看的。



【4】Tor2Web 每日数据统计


Tor2Web的数据之前细掰过一次(点我查看),这次就简单统计一下。按照每日的总访问量,统计图如下*


回看2017 | 威胁情报看威胁

Tor2Web总流量走势


数据最早从4月初开始,一直到12月底。

从总的走势来看,从7月份FBI对暗网的一次致命打击之后,8月到9月一直就呈现了谷底状态,随后有增势,但从总量上来看,已经远不如之前的访问情况。


另外,我统计了每天访问最高的暗网(id),从结果来看,近一年的访问,每日访问排名最高的集中在16个暗网id上(这里所说的id是什么,不再重复解释,可翻之前文章)。这16个id占据了全年总访问量的21%以上,以这16个id为总量去看的话,他们的占比是这个样的:

回看2017 | 威胁情报看威胁


这16个id中,占比最高的四个:

  • w2jzy7ulifqj5hop

  • hss3uro2hsxfogfq

  • jn5fubzcfm4kz5az

  • yfka3g2webemzg2z


暗网从年底向上甩起的尾巴来看(不包含圣诞那段下沉),明年的情况可能不会那么消极。期待明年的暗网访问走势。


-----------

注:需要再次解释一下,Tor2Web只是代理数据而非访问暗网的全量数据,这个在之前的文章也有说明。

后来有人问我为什么Tor2Web能够用来分析暗网访问问题 —— 其实之前我也在文章里提到过,这个,并不能。但能有一些启示作用,毕竟,用 Tor2Web 的人,大多都是知道暗网存在、以及暗网是一个什么样存在的人,所以,具备一定的代表性。




最后,本来还有一些 Ransomware 的数据,不过因为一些原因,暂时先到这里。

对于这些数据,我也就不做什么总结性的陈述了,数据实实在在的摆在这里,想看到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仅此而已。


但对于从业者来说,我觉得我们应该从这些数据中看到一些真相 —— 既要用这些数据破除迷信,也要让这些数据给予我们方向。





回看2017 | 威胁情报看威胁


本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Piz0n):回看2017 | 威胁情报看威胁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admi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4月25日01:14:17
  • 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CN-SEC中文网:感谢原作者辛苦付出):
                   回看2017 | 威胁情报看威胁http://cn-sec.com/archives/347001.html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