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信任架构2.0是在零信任架构1.0的四大基本原则和六大实践原则基础上的进化版本,能够更适应“云大物移”等这些不断开放的网络环境。相较于零信任架构1.0版,零信任架构2.0版的变革和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在不可靠网络中寻求可靠支撑点的决心更加坚决,在承认无边界访问的事实之上重新定义安全边界,并以人、边界、资产构成非安全网络的三个基本支撑点。
2、采用智能化识别模式来判断每一个行为的上下文变化和匹配情况,并在过程中不断评估信任和风险,可以真正实现基于上下文风险的动态访问。
3、充分认知到数据流动已经成为主要的安全场景之一,因此,能够让零信任架构真正覆盖到数据流动场景之中。
本篇主要讲述零信任架构2.0中基本支撑点之一:基于身份的自动行为模式识别。
身份是零信任架构的核心锚点,以人为中心的身份管理可以更好地让身份成为基本支撑点。但即使完全是真实世界中的人,依然可能存在类似双胞胎、易容等识别差错问题,存在着被挟持、被诱惑、情绪失控、疲倦等等各种安全威胁问题。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中所存在的这些识别问题,反映在人的行为问题上,不仅存在,而且会更突出。
当我们认为身份是正确身份的时候,则需要进一步确认以下问题:
( 1 ) 身份是否是高度仿真的?
( 2 ) 身份是否是非盗用的?
( 3 ) 身份是否是非挟持的?
( 4 ) 行为是否符合真实意愿的?
生活中的每个自然人总是有规律地工作、娱乐和社交。因此,人的行为在网络世界中也一样遵循着某种规律在运作。通常情况下不变总是占据着主导,故我们可以认定多数情况下是安全的,而变化则是偶发性的,如此,只需要在变化时再执行二次验证即可,并非每次都需要二次验证才能通过用户身份的验证,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对用户体验的影响,提升效率。
举个例子,一个高度相似的双胞胎在静止不说话时,绝大部分情况下,即使是身边最亲近的人也无法准确对二人进行区分,但当其说话、有具体行为表现时,则很容易被准确辨认。
此类现象或许可以用前两年较为流行的UEBA这个词来近似表述。当然,这也可以认为是美创零信任架构1.0版中四大基本原则之一的知白守黑原则在身份确认中的一种实现。可以说寻找确定性,是零信任架构的基本思想。人的行为模式具有高度的确定性,因此,我们通过身份链、作用域和行为链三个要素来构造身份行为的确定性支架。
当身份作用最终访问资产上,在资产上的持续性访问就构成了行为链。行为链和基于资产的自动行为模式识别产生高度交叉。行为链主要由四部分构成:行为集合,基于概率的行为拓扑链,基于正常行为特征的特征库,基于异常行为特征的特征库。
原文来源:第59号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