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冯玉昌,滕贤亮,涂力群
原文标题:AGC机组调节速率和精度的实时计算方法
原文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2004&filename=DLXT200404018&uniplatform=NZKPT&v=coNmu1ad_R_LjR1pHlm1MgzjZzWa6ZBmWtqNjejcEmTScghluTmqWdMUCJBLgShq
原文来源:知网、《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28(4)
笔记作者:志高无尚
-
What
结合机组实际运行过程实时评估调节速率及精度的计算方法。
2. Why
以往的计算调节速率及精度的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为了统计出准确的、真实反映机组实际运行性能的调节速率和精度,在奖惩AGC机组时尽量做到科学、公正,有利于倡导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提高电厂参与辅助服务的积极性。
3. How
3.1 分析传统响应测试计算模型的局限性
传统计算方法的局限性主要为:
a.当调度人员指定的出力变化方向(升或降)与正常情况下应该变化的方向相反时,会破坏机组的调节性能。
b.由于惯性,机组沿一个方向调节速度会加快,所以测试目标值越大、测试时间越长,调节速率会相应偏大。
c.调度员可能掌握机组响应测试的规律,在测试时段内加大机组调节速度使测试值偏大。
d.对上升和下降速率需要分别测试,灵活性较差而且不能测试调节精度。
将AGC机组命令跟踪曲线简化如图:
![AGC机组调节速率和精度的实时计算方法(2) AGC机组调节速率和精度的实时计算方法(2)]()
式1
Vi为第i台机组的上升(下降)调节速率;
Dv表示机组本次投运中已经结束的升(降)负荷过程;
Tje,i、Tjs,i分别为中第j个时段的起始、终止时刻;
Pje,i、Pjs,i分别为对应时刻机组的实际出力。
在当前时刻t,机组处在第k个升(降)负荷过程,Tks,i、Pks,i分别为时刻k的开始时刻及对应的实际出力;Pki(t)为当前时刻t的实际出力。
结合机组的控制周期进行又可以表示成递推公式如下:
式2
机组在第k个AGC控制控制周期正处于升(降)负荷过程,其中Vi(k)和Ti(k)分别为第i台机组该时刻的上升(下降)调节速率(MW/min)和升(降)负荷的累计时间(min);
△T为AGC的控制周期;
△Pi当前控制周期内机组实际出力的变化值(MW)。
然而实际调节中由于机组调节性能的差异,某些机组出力无法响应到目标值,一直徘徊在控制死区之外,会导致计算结果偏低。为了消除影响,可以预先估计出机组响应所需要的最大调节时间Tmax,i。
式3
式中,Fi为AGC洗发给机组i的控制命令值,Pi为机组i的当前实际出力值,V0,t为输入的机组调节速率,K为放大系数取1.5~2.0。
实际响应中,升、降负荷时间一旦达到Tmax,i,即认为该过程结束,转入稳定运行。
3.2.2 调节精度
式4
Tjs,t,Tje,t分别为第j个时段的起始、终止时刻;
Pj,t,Fj,t分别为第j个时段的实际出力和目标值;
Pk,t,Fk,t分别为当前时段内的实际和目标出力。
结合机组的控制周期,实时计算中可写成如下的递推公式:
式5
![AGC机组调节速率和精度的实时计算方法(2) AGC机组调节速率和精度的实时计算方法(2)]()
图2 算法流程
用本文提出的调节速率及精度计算方法,对某电网中部分具备AGC功能的机组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本文的计算模型更能反映出机组的实际调节性能和调节精度,计算结果和实际运行情况一致。
1.本文关于调节速率计算模型的改进方案,我个人的理解:传统的方法相当于直接求出力在测试时间段内的平均变化速度(上升或下降),而改进的方法本质是将过程分成了出力上升或下降的多个时间段,把各上升段(或下降段)累计起来求平均速度。在整个过程中可以跟随ACE的变化更改调节方向,比较灵活,不破坏机组正常的调节性能。
2.公式(2)预估最大调节时间时,放大系数K取1.5~2.0是怎么定的,原文没有提到,或许可以加上一些理论和经验说明来支撑。
3.原文第3章列举的算例中,摆出了方法改进前后的一些测试结果数据,结论只有“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受惯性的影响,机组响应测试获得的调节速率偏大,实时计算的调节速率虽较电厂上报值偏低,但是更能反映出机组的实际调节性能。”短短几句,笔者觉得原文并没有对这些数据进行详细分析,也没有形象地讲明对比结果,看法如下:
① “机组响应测试获得的调节速率偏大”——总共18条数据,只有7条数据的速率Ⅱ(机组响应测试获得的调节速率)比速率Ⅰ大,其余均偏小,如何体现“偏大”?
② “实时计算的调节速率虽较电厂上报值偏低”——这个“偏低”的尺度很模糊,仔细观察这18条数据,有些偏低,有些偏高,还有些非常低。
③ “但是更能反映出机组的实际调节性能”——这个转折在逻辑上也不具备说服力,虽然偏低,但是却更能反映调节性能?从数据来看,这个“更能反映”体现在哪里?讲述不具体。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CTS纵横安全实验室):AGC机组调节速率和精度的实时计算方法(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