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收集
一个信息敏感度高的人,会觉得世间万事皆学问,从平常处总能发现可借鉴学习的知识。
我觉得我观察能力很强,特别是能从别人身上看到的优点与缺点,包括一些好的习惯我都会学习,在看《我是谁,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中,我发现了XX这药物能提升思维能力,抱着去Google查了大量的资料发觉确有此事,包括美国的一些学生为了应付考试都会服用此药,但从论文中此药只能维持4个小时让你头脑比平常转的很快,但这药我没有尝试有待验证,而且药价格都非常高,在查找XX的同时我发觉了类似利XX的药物,可以维持8小时清醒精神,在购买了药物之后我也查阅了大量的论文,在服用了后,心跳加快,头脑清醒,但没有所谓的提升思维的能力。不过我不会依赖此药物做任何事情,药物没有依赖性但是人的心理会有依赖。
在一部电影中敏感关注到一些台词,就能够发现很多人发现不了的东西,除了平常对事物的观察如果想对某一个领域的相关知识点资讯的收集我会使用一些工具,和平常收集的一些网站。
最开始我关注的网站只有几个,每天都去访问看看,但随着接触的东西越多知道的越多,信息点越多的时候每天去访问网站简直是浪费时间,而且不知道有些网站哪些是更新了或者什么更新。
降低收集成本
最早期开始之前使用了Reeder这款RSS阅读软件
刚开始使用RSS把所有的网站都阅读了一遍,然后产生一种我完成了收集并已经拥有它的美好幻觉。所以这样的收集其实并没有太大的用处,要用的时候该找不到还是找不到。
后来使用了inoreader,关注一些高质量的网站,然后每天去阅读,把一些觉得有用的文章标记下来,整理成每个月的信息动态,按月分类、然后类型分类
对于安全领域的知识更新的太快,无法什么都学时间精力也不允许这样,目前我的策略是关注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然后大概阅读文章提取出这篇文章要讲的内容,后续需要用到再细读一遍文章。
像一些公众号的文章有时候会用到必收。
重新定义信息收集
-
信息聚合:将收集的信息通过标签等方式对其分类整理,以便后续检索调取
-
格式友好:收集之后允许添加、删除、标记或精简格式
-
流程支持:收集要为后续被阅读、整理、内化、输出等环节提供有力支持
信息内参团队
信息爆炸时代,「多」不必然构成优势,反而令人焦虑。
想摆脱信息过载的焦虑
-
提升信息处理速度
-
减少信息处理数量
在不少公司也设置了类似的部门为高管们提供信息情报服务,比如刚刚退休的李嘉诚每天起床打完高尔夫之后会专门花时间浏览资讯,一个专案组会辅助他完成筛选和翻译工作,确保他能在第一时间把握全局,掌握核心数据。
做为普通人的我们,一不是领导,二没有钱,去组建这样的内参团队,只能通过一些工作或者一些付费知识团队做为我们内参团队,有必要的东西尽量花钱,不必浪费时间自己去收集,让更专业有经验的人去把他们经验总结出来型成PDF格式,我只需要每个月去阅读便可,但是国内非常多的小密圈像这类付费圈子其实质量不高,都是从国外的文章复制粘贴进来,像自己收集高质量的RSS、论坛、交流群、等等都属于内参团队。
不固步自封,敢于尝试新的信息平台,舍得投入时间了解新的优质内容创作者,能做到这些便具备打造一个「信息内参团队」的基本前提了。
不要被传统理念缚住手脚,核心领域回到知识的源头,坚持阅读「一手资料」,非核心领域,尽情享受高质量的知识服务,接受音频、视频、解读、速览等各种信息获取方式,让专业更纵深,让知识更渊博。
信息处理
-
要不要现在就读?
-
推迟到什么时候?
-
暂时保存在哪?
-
需要设置提醒么?
设定信息处理流程
每天规定一段时间了解当前安全动态,如果没有特别紧急的事情发生,将一些平常的学习资源大概浏览一遍或者想深入了解的文档存入印象笔记中,等周六日空闲时间较多进行逐篇阅读、批注、整理、归类。
信息处理质量
处理单篇文章的标准套路HCSTM模型
-
H | 高亮文本
-
识别理解关键信息,提纯萃取核心知识。
-
C | 添加评论
-
这段在说什么?
-
忽略的潜在问题?
-
能联想到的概念?
-
学习借鉴到哪?
-
S | 总结
-
知识提纯的结果
-
T | 贴标签
-
M | 移动
-
阅读速度、每天保持一定的量,不贪多。
-
归类
信息分类
之前印象笔记整理过好多次,整理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特别是很多目录需要分类。
主要是技术与我个人的生活,目前还没有涉及其它的领域所以暂时这么分。
其实可以按照:学习、工作、生活、兴趣、Wiki
不管怎么分类,主要是为了你更好的查找,当你想用的时候能立马找到,所以根据自己个人习惯。
本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关注安全技术):利器-信息管理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