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辛巴为售卖“假燕窝”道歉并承诺退一赔三,这场持续了20天的闹剧按说也该收场了,谁知道王海不依不饶,说辛巴道歉涉嫌诈骗。
很多人盲目支持王海,说你辛巴售假了一切都是活该,王海怎么打假都对。
其实大错特错,大家随便想一想:辛巴和王海,哪一个对社会对经济贡献大?
王海打垮了辛巴只是肥了自己腰包,承担损失的是辛巴团队几十上百号人,以及赖他为生的商家们。
砸了这么多人饭碗,也不过是为了自己赚点钱而已,这才是事件的真相。
如果仅仅是王海一人冒头也就算了,真正可怕的是王海背后的一整条打假灰色产业链!
打假这一行由来已久,王海20来岁就干这行了,整整25年的时间不事生产,靠打假赚了上千万的资产,开了4家公司。
这25年时间他对经济的贡献,为零!
而在这些“职业打假人”的带动下,打假“灰产”应运而生,不少人不从事正当工作以打假为生,通过故意买假、恶意造假、钻法律漏洞、吹毛求疵向商家索赔,开口就几千几万,不少厂商非常头疼。
这一点,相信一二线城市的品牌销售人员深有体会。
这些“职业打假人”大多“团伙作案”,极少数是单独行动的,有专门的QQ群,有老手带新手,有打假索赔教程,有战术有策略。
这些人的目的当然不是净化市场环境,而是通过“打假”索赔牟利。
“打假”分线上线下。
线上最简单,有人专门在网上找有瑕疵的产品进行购买,一买就是十几单几十单,然后在群里发布链接呼吁大家“上车”。
所谓“瑕疵”包括标签、商品描述、外包装问题、产地等等,总之但凡有一点毛病就可以“打”。
据说王海也有这样的群,不知道是真是假:
买到一定数量后“打假人”找客服索赔要求退一赔10,否则就予以曝光、投诉、起诉等等。
这种“打假”安全无副作用,最低限度也能拿到退款,至少不赔钱。
2017年有记者卧底“职业打假群”,揭露过打假乱象,称之为“群狼战术”:
“群狼战术”的最后一部是起诉,这个“起诉”很微妙,“打假人”起诉商家,商家必须到打假人所在地法院,既耗时又浪费精力,所以很多人干脆赔钱了事。
万一商家头铁非要打官司怎么办?
你来就是了,你来我不出庭!你能跑几趟?
还是2017年,有厂商头铁坚持打官司,从上海飞成都两次,结果开庭都见不到原告!
对方扬言“5个月以后还告你!”
你告诉我你是商家,你怎么办?
还有一种是线下打假。
线下打假多为个体行动,但背后是有团队的,算是群狼战术的一种变形。
关于线下打假我举个个人亲身经历的例子。
2012年小编在青岛做销售,临近过年接到公司客服电话,说有人投诉产品过期,我打过去一问对方说牛奶涨包,要两万块钱“封口费”。
最终赔付他5000块,为什么?
因为过年是牛奶销售旺季,厂商不希望这个时候曝负面新闻,所以赔钱了事拉倒了。
那么涨包是怎么回事?
“打假人”买完牛奶后用针扎个小眼,放阳台上晒几天,能不涨包吗?
还有人买完东西后放过期再去商场买新的,第二天拿着购物小票和过期商品索赔,假一赔10都不行,张口就几千块。
线下打假一度很猖獗,后来甚至催生出了“异商”这种怪胎:
“异商”就是我帮你检查商品日期、包装,当然要收费。
跟“异商”合作的商家果然没被投诉,而不合作的就不停地遇到麻烦,这是什么?
这不就是保护费吗!
显而易见,“职业打假”不光没有净化市场环境反而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已成为国民经济甩之不去的“附骨之蛆”。
有鉴于此,有关部门在2017年就呼吁过,“恶意打假”更应该被严打!
甚至最高法都发布文件,宣布不再支持打假!
这是职业打假“灰色产业链”的真实情况。
作为消费者你支持王海打假可以理解,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人的恶意打假反而让你维权更为困难呢
本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灰产圈):起底王海背后的打假“灰色产业链”:群狼战术恶意索赔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