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7号晚上22点刚过,就有师傅在群里热闹起来,打趣道群里是不是有大佬把滴滴"挖崩"了。
但事情的严重性远不止如此,滴滴在27号不仅官网业务挂掉,连带着全线业务基本都挂掉,故障时间甚至持续十几小时,是一个实打实的P0级事故。
直到今天,滴滴再一次对公众进行致歉,唯一让人觉得"槽点"就是,"网络安全"似乎成了"避重就轻"的盾牌,从第三者角度来看,无论是不是遭受"遭受攻击"(网传更多的论调是底层业务架构变动,数据库批量挂掉),结果并不能改变什么。
公众对于"遭受攻击"的了解可能还停留在传统的DDOS攻击导致业务不可用的认知上。然而在安全领域,真正的网络攻击手法更加隐蔽且危害极大。
很多企业直到发生数据泄漏事件才意识受到了攻击,但由于缺乏相关处理经验和配备专业素质过硬的安全团队,企业倾向于选择淡化问题,将大事化小,小事化零,即"内部消化",缺乏该有的"责任担当"。
回到正题上面来,大企业的业务出现大面积不可用的情况,凡是对安全有了解的人,都不会觉得这是一次"恶意"网络攻击。
反复品读滴滴多次致歉。字里行间其言辞态度非常诚恳,故障原因还做了重点标注,值得表扬,只是"故障"一词过于笼统,显得敷衍,美中不足。
互联网连续出现本应"高可用"服务却不可用的P0事故,正值多事之秋,故不禁让人细细一想,高频的背后似乎暗示着绝非"偶然"。
除了技术原因被放在明面广泛讨论之外,更多非技术原因却一直被束之高阁,与之而来便是各种流言四起,舆论众说纷纭。
最后,还是那句话,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一个不正经的黑客):【滴滴道歉】11.27 P0 故障原因公布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