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3 日,元旦的节日氛围尚未散尽,国外网络情报公司 Cyble 发布博客称,在一次对暗网的日常安全监控过程中,发现有人在售卖大量中国用户的隐私信息……
分析发现,这些数据主要有三部分,加起来数量超过 2 亿。
1. 730 万中国公民信息,包括身份证、性别、姓名、出生日期、手机号、地址和邮编等。为了证明真实性,网上还贴出了湖北省公安县 999 名中国公民的户口登记样本数据。
2. 在一个俄语网络犯罪论坛中,约 4180 万微博用户信息(微博 ID 及对应的手机号)在售。
3. 约 1.92 亿 QQ 用户信息(QQ 账号与对应的手机号)在暗网出售。
目前,关于这一信息还没有更近一步的调查。但从部分网友回复能看出,这些可能是此前就泄露过的信息,且真实度较高。
回顾这几年,信息泄露规模逐年扩大。攻击者通过不同攻击(勒索、钓鱼、凭证填充等)手段获取信息、服务器配置不当或人员操作不当不慎泄露信息、地下交易买卖信息、公网直接暴露信息等,都是造成信息泄露的主要原因。据各大媒体报道,2020 年全年,公开披露的信息泄露事件就高达200多起,总量涉及超 20 亿人。以下为2020年较重大信息泄露事件列表:
2020年1月
2020年2月
2020年3月
2020 年 4 月
2020 年 5 月
2020 年 6 月
2020 年 7 月
2020 年 8 月
2020年 9 月
2020 年 10 月
2020 年 11 月
2020 年 12 月
- 一家开曼群岛离岸银行的备份数据公开暴露,用户个人银行业务信息、护照数据甚至在线银行PIN码等信息泄露;
- 安全公司火眼(FireEye)因遭遇 APT 攻击而泄露渗透武器;
2021 年 1 月
- 暗网出售超 2 亿来自微博、QQ等用户数据;
……
从列表可以看出,大多数数据泄露事件的主角是软件与互联网企业、消费行业。其中,恶意攻击及服务器不当配置是主要原因。
而在国内,仅因为疫情期间流调而发生的信息泄露就有几十起。2020年年初,7000多名武汉返乡人员信息被泄露;4月,胶州近7000人姓名、住址、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泄露;年底,成都、重庆、沈阳等地参与流调的个别人员都遭遇信息泄露甚至更进一步的网暴。这些案例大多以警方介入调查、处罚而告终,处理结果则是对泄露信息者处以行政拘留、罚款、立案审查、通报批评等。就在1月4日,北京警方还拘留了一名泄露患者隐私的航空保安公司员工。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此外,智联招聘等招聘APP泄露或贩卖用户简历;圆通等快递公司泄露、贩卖用户数据;某些银行员工贩卖数万条客户信等,则大多是因为“内鬼”而造成的隐私侵犯,造成的影响更为恶劣,面临的处罚也更为严重。
总有人说 2020 年是最糟糕的一年。而 2021 开年就出现的“2 亿公民信息在暗网售卖”这一新闻也许表明了,2021 年信息泄露问题说不定更糟糕。随着疫情的逐步发展,与疫苗相关的数据信息、远程办公的信息传输、流调追踪数据以及个人医疗健康数据都可能成为 2021 年信息泄露的重灾区。当然,还有最常见的企业、用户数据。
发现 2 亿国民信息泄露的 Cyble 还发布了一些信息保护小技巧。这些技巧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是老生常谈,但就像信息泄露一样,人人都知道其严重性,却也年年都在发生。“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惊人地相似”。而我们还是期望,相似的故事,能让企业学会些什么。
-
不点击未验证/未确认的链接
-
不打开不受信任的电子邮件附件
-
仅从受信任的网站下载文件
-
切勿使用不熟悉的USB
-
使用安全软件并保持更新,设置网络防火墙
-
定期备份数据
-
设置不易猜测的复杂密码,定期更新密码
-
经常更新软件和系统,使用最新版本
-
进行网络安全评估
-
对员工进行网络安全培训
……
此外,我们在之前的文章和互动里,也分享了一些合理使用社交网络,保护隐私安全的方法。点击下图即可查看。
*参考来源:cybleinc; securityaffairs; zdnet; securitymagazine等
本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GeekPwn):开年暴击 | 2亿国民信息在暗网售卖,我们的隐私保护还会更糟吗?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