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使用频率最高的除了浏览器就是编辑器。熟悉自己常用编辑器的配置和快捷键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多次使用才能将命令、快捷键内化为自己的本能。就像打字时我们不会去想字根或字母的位置,大脑的神经反射就是这么高级,将动作编码进大脑后一切都能随调随用,看似不过大脑又好像使用了神秘力量。
当我们对一件事还需要动脑思考时,对于已经提前做过千百遍的人来说,一切都是顺手拈来且是那么的优雅。多多打磨我们的技艺,让其成为我们的本能,最终和普通人拉开差距。
这点在不经常敲字和使用命令行的人身上表现特别明显,他们表现的吞吞吐吐、一卡一顿,表象是不熟悉,实则就是不懂。从敲代码和打字的速度基本上可以判断出新手和老手。能在抖音上直播敲代码的基本上都是大神,没有多年开发经验很难做到一气呵成。所有能在举手投足间表现出熟练技艺的都是功夫,无论是在哪行哪业。
回到快捷键的主题,之所以叫快捷键就是因为它快。如果使用快捷键还没有纯手工notepad手搓代码快,说明你平时没有勤加练习,手脚偷懒了,功夫没练到家。没事就打开编辑器敲敲代码、熟悉熟悉快捷键,多用才会快。打字也一样,只有多敲才能快。
vscode 与 Python 相关的快捷键需要插件支持,首先要安装微软自家的 python 插件。
在你开如使用 vscode 写第一行 python 代码时,vscode 就会推荐你安装。这个基本上都没问题,现在写代码基本上不需要考虑代码风格的问题,因为业内已经有了标准,使用快捷键 Shift+Alt+F 会自动地对代码进行格式化。
此时如果没有装代码格式化工具,vscode 会弹出一个框进行提示,要求先装代码格式化工具才能进行代码格式化。
这里推荐插件 autopep8,它会给出最符合 python 代码规范的代码风格,比如函数后面要保留两个空行。
为了保护我们的眼睛,下面推荐第二个快捷键 Ctrl+K, Ctrl+T,这个组合快捷键用来调整编辑器配色和主题,使用上下方向键可以快捷预览主题风格。比如这里我切了一个高对比度的主题,对于我这种视力不太好的人来说,高对比度信号比较明显,它是介于明暗色系之外的一种色系,也叫“盲人色系”。对于视力正常的人来说,高对比度无异于视觉摧残,上了年纪的人看了之后反而感觉刚刚好。
下面进入代码环节,首先注释和反注释少不了:
-
单行注释:Ctrl + /
-
多行注释: Shift +Alt + A
通过关联记忆可以更好地在众多快捷键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加强记忆。Shift+Alt+F 是格式化代码的快捷键,Shift+Alt+A 是多行注释的快捷键,它们一个是 Format(格式化),一个是 All (全都要)。注释与反注释快捷键一致,执行一次是注释,再执行一次是反注释。
代码写错了相回退怎么办,在 vscode 中是 Ctrl+z 与 Ctrl+Shift+z,它们分别代表 undo 和 redo ,即向前滚和向后滚。Ctrl+Shift+z 容易与输入法冲突。redo 快捷键除了 Ctrl+Shift+z 还有 Ctrl+y,有两个快捷键表示 redo :
所有快捷键都可以在 “Keyboard Shortcuts”中进行搜索:
它的打开方式为:
Command Palette(命令面板):按下Ctrl + Shift + P 打开命令面板,然后输入“Preferences: Open Keyboard Shortcuts”来打开键盘快捷键设置。在这里你可以搜索和编辑所有可用的快捷键。
除了实时查询的快捷键,还有 PDF 版的快捷键:
通过菜单可以找到 PDF 文件的入口:
它也有一个快捷键 Ctrl+K Ctrl+R
编辑技巧需要多加练习,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练习一项技能要像练功夫一样勤学多练。嵌入到记忆深处的肌肉记忆是不占大脑容量的,肌肉记忆才是真记忆。
同样少即是多,写了上千字实际上就是下面几个快捷键:
-
切换主题 Ctrl+K, Ctrl+T
-
代码格式化 Shift+Alt+F
-
单行注释 Ctrl + /
-
多行注释 Shift +Alt + A
-
redo & undo Ctrl+y,Ctrl + z
-
查快捷键 Ctrl+K Ctrl+R
最后再给几个常用的快捷键,就不再多说废话了:
-
切代码Tab页 , Ctrl + Tab
-
多行编辑, 按住 Alt 键,点鼠标
-
变量替换, Ctrl + h
-
跳转到定义,Ctrl + 左键单击
-
快速打开文件,Ctrl+P
-
代码块折叠:Ctrl + Shift + [ 或 ]
-
关闭文件 Ctrl + w
-
打开文件 Ctrl + o
-
多行#注释,选中行后 Ctrl + /
全文完。
如果转发本文,文末务必注明:“转自微信公众号:生有可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生有可恋):vscode 中与 python 相关的快捷键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