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多种技术栈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不同行业和业务之间的差异是极大的。
物联网平台的基本组件
随着物联网 (IoT) 继续向企业领域和面向消费者的应用程序渗透,物联网有望转变我们的业务模式,甚至转变业务本身的性质。每一项业务都需要以独特的方式确定自身对未来的需求,即使是那些独占一个垂直市场的业务也不例外。
我们得到共同认可的结论是,发展IoT平台将成为业务经营方式的组成部分,也将在可预见的未来成为业务增长方式的一部分。
设备管理:
设备不是静止存在的。它们需要持续不断的管理、重新配置、更新和设置控制,基于IoT平台的远程访问对于它们的经济可行性来说至关重要。
“构建、部署、进化”式应用程序开发方法:
基于强健的平台之上,应用程序的生命周期应该是开放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创建应用程序、推销应用程序和改进应用程序。这种“构建、部署、进化”式平台战略应该从一开始就启用,以便支持反馈回路和未来的应用程序功能迭代。
双向、灵活的连接:
利用双向连接,可以增强对产品的控制、无缝交付更新并更快地对问题做出响应。
云端之外的备份:
云计算带来了对整个行业生态系统进行扩展和集中控制的机会。但我们不能忽略最坏的情况:当网络出现故障或云提供商停业时,将会发生什么?如果无法及时从云端提取任务关键型产品和数据,将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数据分析:
数据是物联网的生命线,也是其价值的重要源泉。行业级IoT平台应该提供一整套数据分析设施,以便获取这一价值,同时防止企业淹没在缺乏协调性的新信息洪流之中。
协作和打破孤岛:
物联网旨在打破阻碍不同部门和供应链不同层次之间进行交流的孤岛。通过连接局域网 (LAN) 系统,并且为沿价值链上下发送数据制定新的协议,行业参与者可以从任何地点查看一切信息,并通过一条管道来控制何时需要采取代理级的行动,从而变得更加敏捷、更易于做出反应。
可用性、可扩展性和可靠性:
当企业尝试使用自产解决方案或与小市场、单一业务供应商合作时,可扩展性可能就会受损或丧失。作用于平台边缘的解决方案不会单独发挥作用。物联网的先天优势得不到转化,问题也可能会融入新平台中。
易维护性:
在当今的流动性工作环境中,系统协议应该能够为新的工作者团队接受和理解,这是十分重要的。IoT 平台必须要接受转移特性方面的评估。平台必须组织有序、直观且具有交互性,以便在有新管理员和开发人员接手时确保无缝过渡。
灵活性和网络无关性:
企业可能需要一种IoT平台,用以在接下来几个季度保持竞争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设置一开始都处于理想的状态,也不意味着所有流程一开始就会得以简化。物联网技术有很多调整,等待着每个采用这一技术的行业去实施。
安全性和数据隐私:
就物联网来说,可能没有哪一个方面会比安全传输数据和确保操作系统完整性引起更多的问题和关注。每一次网络扩展,甚至小到拥有IP的传感器或设备,都可能会随之出现新的安全漏洞。
企业该如何选择物联网平台?
随着物联网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几乎与维护企业当前的技术设备一样富有挑战性。但是,很少有物联网行业参与者能够笃定:抛开炒作因素,物联网的影响力已经形成,未来只会不断扩大。
企业应该明确考虑设备管理、通信技术和安全隐私问题:
-
适用于内部开发人员的工具
-
数据收集和检索
-
构建应用程序和设备管理
-
连接性和灵活性
-
有效的 UI 与可扩展性和可延展性
-
整个链条中的安全性
-
选择市场的终极赢家
国内三大 IoT 云平台对比
从地域上看阿里云和华为云都有3个地域可选,我们知道云厂商每部署一个地域至少亿级投入,在没有客户规模的情况下是不会轻易新增服务区的。因此,腾讯云在可用地域上略逊一筹。
从实例规格参数上看阿里云最为详细,不仅区分了在线设备量和注册设备量指标,还约束了设备与IoT实例之间的消息并发,以及IoT实例和业务系统之间的消息流出并发指标。华为云缺少云上数据流转的限制参数,腾讯云只理解到了依据设备注册规模计费,缺乏对物联网业务全面认知,忽略了在线规模,消息并发对实例成本的影响。
最后,回到前文的案例,总体评估下来阿里云计费指标最详细,成本最低,是我们的最优选择。华为云费用最高,适合不在意成本的企业。腾讯云缺乏对行业基本知识的储备,不推荐企业客户选择。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oT物联网技术):物联网企业 CTO 如何在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国内三大 IoT 平台中做出正确选择?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