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道
聚焦前沿科技与法律伦理的交汇碰撞
栏目主持人:於兴中
“软硬结合”的人工智能让每个人都能使用扩散模型和GPT模型,每个人为善的潜力空前增强,作恶的能力——例如深度伪造的能力——也在增强。因此,更加需要预见和防范人工智能帮助为恶的可能性。
文 | 朱悦
责任编辑 | 尹丽
人工智能的用途日趋广泛,需要人工智能的场景日益增加。人工智能的计算效率越来越重要,“软硬结合”也就成为自然的趋势。所谓“软”,是指作为软件的人工智能本身。而“硬”,则是指用来加速人工智能计算的硬件芯片。专门用于加速人工智能计算的硬件芯片,支持着众多日常生活的应用场景。
“软硬结合”是人工智能技术和个人信息保护发展的结果。端侧处理信息由此越发普遍,隐私计算(通俗而言,即用技术实现个人信息保护的方法与手段)应用由此更加现实。与此同时,新型的个人信息侵害风险正在滋生,需要对此加以防范。
潜力巨大的专用芯片
首先,有必要介绍“软硬结合”的技术原理。当前热门的人工智能主要是通过大型神经网络模型来实现。训练大型神经网络模型,需要进行大量重复的计算工作。所谓“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专业的芯片也可以进行专门的计算。因此,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改进神经网络模型,尽可能把重复的计算拆分出来、彼此融合,另一方面要开发出架构和功能高度专业化的芯片,以承接这些计算工作。软硬如此结合,计算方能大大加速。
“软硬结合”能够支持许多不同的人工智能。以下列举两个正在发生的例子。
一是按照语言指令生成指定画面的扩散模型。近来备受关注的“AI画画”背后通常都是扩散模型。之前,训练扩散模型需要专业显卡或者云的算力,现在,这一目的已经可以通过家用显卡或者手机端的专业芯片来实现。这也使得每个人都能够用得起“AI画画”类的应用。
二是更加热门的GPT(生成预训练转换器)文本生成模型。今年2月,这一模型同样改进到了接近扩散模型的程度。
“软硬结合”的加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许多应用。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手机。许多厂商宣称手机内置的“神经引擎”,实际上就是“软硬结合”的专用芯片。每一次拍照、每一次录像、每一次翻译,背后都有专用芯片在发挥作用。人工智能越发展,“AI画画”或者文本生成的爆款越多样,这些芯片的潜力就越大。2022年年底时的手机芯片已经能够部署扩散模型,手机芯片行业部署GPT也已是“海平面上的桅杆”了。
端侧处理和隐私计算
“软硬结合”的人工智能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加强个人信息的保护。一方面,既然人工智能的运算可以全部放到手机等个人设备来运行,涉及的个人信息就没有必要上传。或者说,这实现了个人信息的端侧处理。端侧处理的保护效果正在越来越多地得到制度的认可。另一方面,由于算力等因素的制约,很多保护效果很好的隐私计算技术长期难以投入实用,通过专用芯片的优化,这些技术得以投入实用。
先看端侧处理。制度对于端侧处理的认可主要是三个角度。一是在美国等法域,端侧处理不上传个人信息,也就意味着没有收集个人信息,可以豁免许多义务。二是在欧盟等法域,端侧处理可能允许用户出于个人事务处理其信息,同样豁免许多义务。三是应用商店“守门人”对端侧处理通常也很“宽容”。不过,享受这些优遇的条件是端侧处理要彻底,不能以安全、运维、升级为名暗中上传。
再看隐私计算。制约隐私计算应用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正确实施技术、避免漏洞影响效果,需要具备可信的环境。二是实施技术的过程常常需要进行复杂度较高的加密解密运算,需要足够的算力。在手机等日常设备上,这些条件长期得不到满足,技术也就很难实用。
专用芯片内置可信环境组件,通过软硬协同提供高效算力,克服了上述两种制约。手机解锁和验证过程中用到的人脸识别技术,由此用上了基于可信环境和安全加密的隐私计算技术。
新型侵害正在滋生
“软硬结合”的人工智能也会通过两种方式造成新型的个人信息侵害风险。一方面,用来开展人工智能运算的芯片不仅可以用于持续追踪个体,还可以补充既有的其他追踪手段。对于这样的追踪造成的隐私风险,人们目前只有初步的了解。另一方面,“软硬结合”的人工智能让每个人都能使用扩散模型和GPT模型,每个人为善的潜力空前增强,作恶的能力——例如,深度伪造的能力——也在增强。因此,更加需要预见和防范人工智能帮助为恶的可能性。
先看持续追踪。现实中每个硬件的特征都有差别,既可能有唯一的编号,又可能因为生产过程的差异造成独有的特征。从手机设备号到SIM卡卡号,从网卡地址号到显卡的“指纹”,这些特征都已经用于追踪个体。“软硬结合”中的芯片也不例外。为了安全、质量控制以及其他目的,同样可以为这些芯片设定其独有的“指纹”。由此既可以单独地识别使用人工智能的个体,又可以补强其他识别的手段。
再看帮助为恶。“AI画画”既是文娱创作的生产力,也可能是侵扰安宁的深度伪造者。文本生成既是搜索引擎的变革,又可能在训练和使用过程中滥用或泄露个人信息。先前,使用这些人工智能有一定的门槛和成本,这对其为恶的一面也是一种限制。但现在,这些人工智能纷纷部署到人人皆有的日常设备,深度伪造和滥用、泄露个人信息也增加了许多潜在的风险。
从长远看,无论是应对何种风险,人工智能开发者的素养都很重要。“软硬结合”的人工智能在技术上更加复杂,对其进行外部监督相对困难。防范持续追踪的风险需要培养开发者的素养和意识,否则难以在软硬件中嵌入制度的保护。强大的人工智能因为“软硬结合”人人可用,人工智能的善治需要人人参与,防范协助为恶的风险需要培养每个人的素养和自觉,否则,难以遏制生活当中偶发或冲动的侵害。
(作者系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基地研究员)
END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数据何规):当人工智能走向“软硬结合”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