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网边端一体化安全建设规划

admin 2024年9月28日10:43:41评论11 views字数 9924阅读33分4秒阅读模式

网络安全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全球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广泛性,应用层次也在不断提高。然而,网络的开放性、动态性和可拓展性在不断提升,也使网络安全面临着更高的要求。网络安全的边界概念逐渐模糊,各种安全威胁也逐渐被模糊,使得网络安全形势变得复杂而严峻。如何有效地保护信息网络系统,如何确保业务系统被黑客入侵和工业间谍活动不断增多。

1.1 各国加速网络安全战略部署

美国政府制定了《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和《网络安全框架》,并建立了多个专门机构如美国网络司令部(USCYBERCOM)和国土安全部(DHS)的网络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局(CISA),以保护国家基础设施和防御网络攻击。

欧盟通过了《网络与信息安全指令》(NIS指令)和《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以提升网络安全水平。欧盟还成立了欧洲网络与信息安全局(ENISA),负责推动和支持网络安全。

俄罗斯在网络安全方面也采取了积极措施。俄罗斯制定了《信息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并加强了对网络安全的应对能力。

......

1.2 网络安全威胁隐患不容忽视

2023年印度制药公司太阳制药遭受 ALPHV 勒索软件组织的网络攻击,并声称窃取超过 17TB 的数据,对印度制药公司太阳制药的业务运营和收入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同年贷款巨头 Latitude 遭受黑客攻击,数据泄露受影响的客户数量高达 1400 万,其攻击最早可追溯到2005年。以经济导向的黑客组织越来越多,攻击行为越来越隐蔽,攻击手段越来越丰富,普通企业很难进行有效防御。

1.3 新兴技术带来更多地安全风险

随着新技术和新业务的不断应用和发展,比如IPv6、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的出现,企业面临的安全挑战也随之增加。例如,智慧管理应用更多的物联网设备使得网络攻击面更加庞大,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可能导致企业的数据隐私泄露。。

安全设计思路

2.1 现有成熟安全体系现状

我们所熟知的网络安全模型(如PDR、P2DR、IATF、IPDRR等)主要强调了防御和检测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这种方法已经不足以应对现代复杂的网络威胁。近年来的一系列重大网络安全事件表明,即使是最先进的检测和防御系统也难以完全抵御多样化的网络攻击。

这种现状促使网络安全领域必须采取一种新的思路,即不仅仅依赖于防御和检测,还要在系统被攻破后,能够迅速发现、追踪和响应入侵事件。这种方法可以被总结为以下几个关键点:

  • 检测与响应的有效结合:除了防御和检测,还需要重点关注响应机制。在攻击发生后,快速、有效的响应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传统的网络安全系统更多侧重于事前防御,而现在的趋势是加强事后响应能力。

  • 威胁情报与溯源:利用先进的威胁情报技术和溯源能力,深入分析攻击来源、手段和目的,追踪攻击者的活动轨迹。这有助于在未来的防御中更加精准地阻断类似攻击。

  • 持续监控与分析:网络安全已经从单纯的防御转向持续监控与实时分析。通过对网络流量、用户行为和系统日志的持续监控,可以更早地发现异常活动并及时采取措施。

  • 攻击模拟与应急演练:定期进行攻击模拟和应急演练,测试现有安全措施的有效性,并不断优化安全策略。这有助于发现潜在的安全漏洞和提高整体防御能力。

  • 零信任安全架构:零信任模型强调在网络内部也不盲目信任任何用户或设备,通过严格的身份验证和最小权限原则,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通过这些新的思路和方法,网络安全防御体系将更加灵活、全面,有效应对不断变化的网络威胁。未来的网络安全策略不仅仅是被动地防御和检测,而是积极地追踪和响应,确保在攻击发生后能迅速恢复系统安全。

近年来,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兴起对组织的信息系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自2010年起,各国政府积极出台政策,推动云计算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许多机构基于大数据、云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拓展业务和服务渠道。这种转变带来了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 业务对网络与信息技术的依赖度增加:组织的业务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和信息技术,信息系统成为业务运营的核心支撑。

  • 数据集中化和云中心建设:为了提高业务连续性和数据处理能力,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构建大数据集中和云计算中心。

  • 业务和专业的细分化:随着业务和专业的不断细分,信息系统之间的关联性和复杂性也随之增加。

2.2 新安全体系设计思路

变化才是常态,时代在进步,黑客的攻击手段也是愈加丰富。安全体系正从以防护为主的静态架构,转变成为主动出击的动态安全架构。

云网边端一体化安全建设规划核心思想

  • 数据驱动安全:以数据为核心,取代以技术为核心;以安全托管取代孤岛设备分析;以威胁情报取代特征码对抗,以动态授权取代静态访问。

组织、制度、管理

  • 组织机构设立专门的安全职责部门,配置专职安全岗位,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组织并监督制度执行情况,实施奖惩机制,并将安全策略的执行纳入员工考核体系。

多重防护体系

  • 纵深防御体系:应对内部和外部变化带来的威胁。以OSI七层为结构,分层次,有重点,差异化的防护体系。

  • 协同防御体系:应对内部和外部攻击规模变化带来的威胁。充分结合外部优秀厂商和兄弟企业的安全能力和经验,构建协同处置小组,共享前沿安全信息。

  • 零信任安全架构:重新构建企业内部信息化体系,以用户身份认证为中心,数据防护未目标,全面实现信息化系统的动态授权和操作审计能力。

安全运营

  • 漏洞管理运营体系:旨在应对内部应用快速变化带来的安全威胁,以漏洞为核心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漏洞管理体系,并实现常态化和运营化。

  • 威胁响应运营体系:针对外部攻击方式多样化的威胁,以威胁为核心,结合威胁情报感知、应急响应和恢复过程,逐步转变为主动感知和预警的威胁运营体系,摆脱传统的被动应对方。

  • 安全攻防检验体系:定期组织企业内部的攻防演练和参与外部安全攻防演练,以实战化手段检验安全效能,同时可采取一些机械化的手段来日常验证安全设备的有效性。

2.2.1 以数据分析为核心

2.2.1.1 数据分析为核心,取代以技术为核心

新型安全体系的核心在于以数据驱动,与传统安全防御体系相比,其重点是通过广泛的数据分析来感知、发现、分析和溯源威胁。传统安全防御侧重于攻防技术,在攻击发生的时间点检测攻击行为,这种检测手段可能会造成攻击的遗漏,因为传统的防护设备依赖于已有的特征码检测。

本次进行设计的安全体系是以数据分析为核心,类似于记录整个攻击过程,并能够回溯分析整个过程,扩展全量网络流量包,可实现重复分析。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全面了解攻击的全貌,还能在攻击的任何环节发现攻击行为。此外,基于数据分析的安全体系也促成了一种安全联动机制,即一旦某种新攻击被记录在数据系统中,其他未曾遭遇该攻击的地方就能提前加强检测和防御能力,这是传统技术驱动安全体系所无法实现的,也就是将安全特征码分析能力内嵌到企业中。

传统的单点检测技术只能提供攻击过程,而数据驱动的方法则能够透过全量数据观察攻击的完整历史和全貌,进而实现更为全面的防护和预防措施。

2.2.1.2 安全托管取代孤岛设备分析

传统安全防御体系依赖于单一设备或少数设备来检测和防御攻击,其能力受限于设备的计算和存储能力。例如,入侵检测和防病毒系统依赖于设备内的特征库和病毒库进行实时检测和防御有限的攻击。

现代的新型云端安全托管防御体系则将重点放在云端的安全能力、安全专家。

  1. 云端的安全专家联动:云端高级专家实时监控分析安全流量,结合本地安全团队,实现安全方向的快速处置。

  2. 云端的安全能力延伸:云端的大规模带宽解决了Anti-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防御)中由于带宽限制而无法处理全部流量的问题,云端的云计算安全资源池解决传统硬件设备扩容麻烦和冗余的问题,实现按需使用,动态扩展。

采用云计算基础设施使得新型防御体系能够充分利用大规模存储、计算和带宽资源,从而实现前所未有的安全分析和防御能力,这是传统安全设备所无法达到的。

2.2.1.3 以威胁情报取代特征码对抗

传统安全防御依赖攻防技术对抗,尽管能够有效应对标准的攻击行为,但面对采用严重变形和绕过手段的攻击时却束手无策。这种竞赛式的矛盾局面中,防守总是滞后于攻击的创新,导致对未知木马和漏洞的防范显得尤为棘手。

新型防御技术则重视威胁情报的应用,放弃了单纯依赖技术力量的方式。它通过收集和分析整个网络活动中的有价值线索,结合历史数据深入挖掘这些线索背后的行为模式。这种方法将复杂的APT攻击检测转化为简单的线索发现和深度挖掘过程,有效解决了传统方法无法应对的复杂攻击问题,同时避免了单纯依赖技术力量的困难。

更重要的是,这种“攻防倒置”的策略使得防守方在发现关键线索后能够迅速响应并阻止攻击,彻底改变了过去防守与进攻不对等的局面。在这一新型防御体系中,即使捕获到攻击的极少线索,也能实现百分百的防御效果,与传统技术对抗的思路形成鲜明对比,实现了全新的安全防御范式。

2.2.2 多重防护体系

2.2.2.1 纵深防御体系洋葱防护模型

为了有效应对内部基础架构变化带来的威胁,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多层次、有重点、差异化的防护体系。这些层次包括虚拟化安全、物理链路层、网络层安全、应用及数据层安全。

  1. 在物理链路层:包括物理访问控制、数据线路的安全、设备的物理安全配置等方面。

  2. 在虚拟化安全层面:重点关注虚拟化逃逸、虚拟机隔离和针对虚拟化环境的病毒及恶意代码防护。

  3. 在网络安全层面:我们需要优化网络架构、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同时监控和阻断网络入侵,有效应对拒绝服务攻击,确保网络设备的安全性。

  4. 在操作系统安全层面:则专注于处理操作系统安全漏洞、账号和口令安全以及文件权限的配置问题。

  5. 在应用及数据安全层面:我们要关注托管的Web业务系统的安全性,包括防范Web攻击、保障编码安全、加强对管理账号和口令的管控,以及防御应用层的拒绝服务攻击。

同时,针对威胁的不同来源,我们需要建立边界安全防护、内部网络的安全防护和终端的安全防护,形成一道纵深防护体系。这种多层次、差异化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安全漏洞被利用的机会,提升整体系统的安全性。

协同防御体系也至关重要,特别是面对外部攻击规模的变化。通过与外部厂商协同工作,可以集成各方面的安全力量,提前应对外部攻击,增强系统的抵御能力。这种协同防护体系不仅仅依靠单一安全防护系统,而是结合了云安全技术、大数据分析以及专业的安全防护能力,确保信息系统在面对海量流量的拒绝服务攻击或新型恶意代码攻击时能够稳定运行和安全运营。

2.2.2.2 以动态授权取代静态访问

通过动态授权的方式取代了传统的静态访问控制。传统方法往往基于一次性的授权决策,即用户获得某种访问权限后,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持续访问特定资源。然而,这种静态授权容易被攻击者利用,尤其是在攻击者获取合法凭证后能够长时间操作系统。

相反,零信任模型采用动态授权策略,基于实时的上下文和行为分析,为每次访问都进行实时的、精确的授权决策。这意味着用户在访问每个资源或执行每个操作时都需要重新验证身份和授权条件,无论之前是否已经获得访问权限。这种方法大大减少了攻击者利用长期授权漏洞的可能性,提高了系统对未经授权行为的检测和防范能力。

2.2.3 运营体系

  • 漏洞管理运营体系:旨在应对内部应用快速变化带来的安全威胁,以漏洞为核心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漏洞管理体系,并实现常态化和运营化。

  • 威胁响应运营体系:针对外部攻击方式多样化的威胁,以威胁为核心,结合威胁情报感知、应急响应和恢复过程,逐步转变为主动感知和预警的威胁运营体系,摆脱传统的被动应对方。

  • 安全攻防检验体系:定期组织企业内部的攻防演练和参与外部安全攻防演练,以实战化手段检验安全效能,同时可采取一些机械化的手段来日常验证安全设备的有效性。

2.2.3.1 漏洞管理运营体系

为了有效地应对内部应用快速变化带来的安全威胁,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漏洞管理体系至关重要。漏洞管理体系不仅仅是一项计划性活动,而是应常态化、运营化执行的关键安全措施。

我们将漏洞管理过程划分为五个关键阶段:漏洞预警、漏洞发现、漏洞管理、漏洞修复和漏洞上报。这些阶段贯穿于整个运营体系,旨在及时发现、评估和修复潜在安全漏洞,从而降低企业的安全风险。

云网边端一体化安全建设规划安全漏洞的类型广泛,包括操作系统、网络设备、数据库、中间件以及应用层的严重漏洞,如SQL注入和跨站脚本(XSS)攻击等,这些漏洞可能对企业的网站和应用程序造成严重威胁。

漏洞管理体系依赖于多种技术措施的支持:

  1. 基于web、基线和主机等漏洞扫描,使用先进的扫描技术来检测潜在漏洞;

  2. 渗透测试和源代码审计,深入分析应用程序的安全性,并发现潜在的安全问题;

  3. 专业的风险评估,对漏洞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帮助企业优先处理高风险漏洞;

  4. 有效的漏洞修复方案,提供快速和可靠的漏洞修复建议,并验证修复的有效性。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快速、完整和有效的漏洞管理运营体系,帮助企业在快速变化的应用环境中保持安全,并及时应对新出现的安全威胁。

2.2.3.2 威胁响应运营体系

为了有效应对外部攻击方式多样化带来的威胁,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以威胁为核心的全面威胁运营体系,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感知和预警的转变。这个威胁运营体系可以划分为威胁感知、威胁预警、威胁应对、威胁响应以及数据恢复五个关键阶段。

  • 威胁感知:利用云端技术收集和分析海量安全相关数据。运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重沙箱集群和关联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威胁情报的提取和分析。通过云端威胁情报平台实现对潜在威胁的实时感知,包括新型攻击方法和已知威胁的变种。

  • 威胁预警:基于威胁感知的结果,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发出安全事件告警。将云端威胁情报数据传输到本地安全设备,确保网络内所有镜像流量都能进行还原分析和检测。

  • 威胁应对:利用静态检测、半动态检测和沙箱检测等多种检测技术,对发现的文件进行分析,寻找其中可能存在的恶意行为。通过与终端安全防护程序的联动,自动或半自动地清除或阻断已发现的安全威胁,以减少安全事件的影响和扩散。

  • 威胁响应:安全人员根据威胁告警信息进行人工干预,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防止类似安全事件的再次发生。

  • 数据恢复:针对复杂和高级威胁,提前业务重要程度构建数据备份策略,并定期进行数据恢复操作,迅速恢复受影响的系统和数据。

云网边端一体化安全建设规划

这一威胁运营体系依托于完整的威胁管理措施,并结合多种先进的技术措施,如云端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能够有效地增强企业对多样化外部攻击方式的防御能力。通过实时感知、快速预警和有效响应,企业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动态变化的安全威胁,最大程度地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2.3.3 安全攻防检验体系

为确保企业信息安全的高效性,我们定期组织内部攻防演练和参与外部安全攻防演练。这些实战化活动不仅检验我们安全策略和措施的有效性,还提升了团队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此外,我们采用机械化手段对安全设备进行日常验证,确保其在实际应对中的可靠性和效果。这些综合措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和弥补潜在的安全漏洞,有效保障企业信息系统的稳定和安全运行。

安全建设思路

3.1 云端安全

这个方案基于云计算的模式,集中管理网站安全,涵盖监控和防护两大能力,主要包括攻击防护、漏洞扫描、可用性服务监测和实时告警等核心安全功能。

3.1.1 网站运行状态监控

通过云端中心对网站日常监控,发现网站存在的安全隐患。通过持续监测网站的性能、可用性和安全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影响用户体验和网站运行的问题,保证网站能够稳定、高效地运行

3.1.2 系统风险安全监测

通过云端中心对业务系统的实施安全扫描,发现并修复存在的安全漏洞。通过自动化工具或手动检查,识别和分析网站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和安全风险,以便及时修复和加固,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运行

3.1.3 黑客攻击实时防御

通过云端中心对业务系统流量的实时分析,发现并清洗其中的攻击流量。通过实时监控、智能防护和响应机制,及时识别和阻断各类网络攻击,保护系统免受恶意攻击的影响,确保其持续稳定和安全运行。

3.2 边安全

3.2.1 零信任架构

零信任架构(Zero Trust Architecture, ZTA)是一种现代化的安全模型,其核心理念是不信任任何内部或外部的用户或设备,而是始终验证其身份和安全状态,并根据验证结果实施适当的访问控制和安全策略。以下是零信任架构建设的关键思路:

身份验证与授权:零信任架构首先要求对所有用户、设备和工作负载进行严格的身份验证。这包括多因素认证(MFA)、设备健康检查、用户行为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确保只有经过验证的实体才能访问系统和资源。

最小权限原则:建立在最小权限的基础上,即用户或设备只能访问其工作需要的资源,没有超出必要权限的访问权限。这种原则减少了潜在攻击者利用权限过大进行横向移动的风险。

微分隔离:将网络和应用程序划分为多个安全区域或微分隔离区域,每个区域内的资源都需要进行严格的访问控制和审计。即使内部网络被攻破,攻击者也只能访问其被授权的特定区域。

实时监控与分析:零信任架构强调实时监控和持续分析网络流量、用户活动和设备行为。通过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系统(SIEM)、行为分析和威胁情报等工具,及时检测和响应异常行为和潜在威胁。

安全策略自动化:采用自动化和编程接口(API)来实现安全策略的快速部署和调整。这包括自动化的安全审计、策略强制执行和响应流程的自动化,提高安全响应的效率和准确性。

持续性改进和评估:零信任架构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定期评估和更新安全策略、技术和流程,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威胁和安全需求。

3.2.2 安全准入

网络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为用户内网管理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需要建立核心网络准入、网络边界准入和终端准入等能力。

  • 核心网络准入:核心网络准入通过保护重点网区域来达到对网络准入的松散管控的目的。

  • 网络边界准入:网络边界准入是一种严格的网络准入控制方式,它通对终端在接入层或汇聚层做强制管控策略,以完成对终端端口级别的准入管控任务。网络边界准入主要通过802.1x技术来实现的。

  • 终端准入:终端准入是针对安装了相关代理软件而提出的准入方案。

3.2.3 访问控制系统

以防火墙作为安全访问控制系统的重要部分,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规则制定与管理:确定哪些流量需要被允许通过防火墙,哪些需要被阻止。这些规则应基于业务需求和安全策略,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流量能够通过。定期审查和更新防火墙规则,以适应业务和安全环境的变化。避免过于宽松或严格的规则设置,保持合理的访问控制。

网络分割与隔离:将网络划分为安全区域,并在防火墙上实施适当的隔离措施。这包括内网与外网的分隔、不同安全等级的区域分离等,以减少横向移动和攻击扩散的风险。

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结合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机制,确保只有经过身份验证的用户和设备能够通过防火墙访问资源。可以使用单点登录(SSO)、多因素认证(MFA)等增强身份验证的方式。基于用户或设备的访问权限设置相应的防火墙规则,实现最小权限原则,避免未经授权的访问。

日志和监控:启用防火墙的日志功能,记录所有的网络活动和安全事件。定期分析和审查这些日志,及时发现异常活动和潜在的安全威胁。设置实时监控和警报机制,对异常流量、攻击行为或违规访问进行及时响应和处理。

高可用性和容错性:配置冗余和高可用性的防火墙设备,确保即使一个设备出现故障或被攻击,网络仍能保持安全运行。实施容错机制和备份策略,以确保关键业务流量不受中断和故障影响。

安全更新和漏洞管理:定期更新防火墙设备的操作系统和安全补丁,以修复已知漏洞和弥补安全缺陷。建立漏洞管理流程,及时评估和处理防火墙设备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并采取必要的修复措施。

3.2.4 流量监测系统

利用全流量安全分析产品不仅能够快速判定已知威胁,面对未知威胁,可通过对网络流量原始数据的透视与分析,从全向(南北向、东西向)流量数据中快速发现并定位网络异常行为。基于攻击链场景的分析模式,为企业提供海量攻击的分析依据,对于潜在的异常事件,提供交互式数据图谱(动态拓扑),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与攻击场景建模,清晰展示实体行为轨迹,实现攻击事件快速回溯。

3.3 终端安全

3.3.1 建设终端病毒防御体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办公依赖计算机的程度越来越高,各类业务系统在网络环境中运行,保证其正常、可靠和安全是信息化管理者的关键任务。计算机病毒、木马等安全威胁导致的效率下降、敏感数据泄露、系统异常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些损失往往难以用数字来衡量,但却是巨大的。计算机病毒特别严重,因其高发率、大损失、隐蔽性和广泛覆盖,直接影响每位用户,是一项普遍引发头疼的问题。

病毒的危害表现多种多样,从对硬件和文件系统的破坏到资源浪费和信息泄露,甚至远程控制和后门留置,病毒的破坏潜力巨大。这些病毒破坏不仅影响系统和生产力效率,也直接影响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为了解决层出不穷的计算机病毒,需要引入一套终端防病毒安全管理软件。

3.3.2 建立终端信息防泄漏平台

随着企业不断地发展,敏感数据和关键数据数量不断增长。部分老员工个人电脑所存储数据涉及敏感数据而不自知,通过对存储在个人电脑上的敏感数据进行加密,确保即使数据泄露,也能保证数据的机密性。同时,建立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限制敏感数据的访问权限,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定期对个人电脑上重要数据进行备份,确保在遭受数据泄露或硬件故障时能够迅速恢复数据,减少因意外事件导致的信息丢失和损失。

3.4 安全运营

3.4.1 攻防演练

实战攻防演练是一种有组织、有目标的活动,通过在真实环境中进行攻击来分析参演目标的安全风险,检验参演单位的防御能力,最终提升整体安全防御水平。实战攻防演练方案的设计基于实际演练中各方需要完成的任务,围绕既定目标,按照共同参与、攻防兼备的原则,对演练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描述。实战攻防演练包括攻击方(红队)、防守方(蓝队)、组织方(紫队)三方参与,并配备专门的实战攻防演练平台。

3.4.2 数据分析

在安全运营过程中,数据分析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4.2.1 数据收集与整合:从各种安全设备、系统日志、网络流量以及应用程序中收集海量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标准化和整合,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一致性。

3.4.2.2 威胁情报分析:利用威胁情报平台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识别潜在的威胁和异常活动,包括新型攻击方法和已知威胁的变种。

3.4.2.3 行为分析:通过对用户和系统行为的监控与分析,建立正常行为的基线模型,识别出异常行为和潜在的安全威胁。

3.4.2.4 关联分析: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识别出复杂攻击的模式和链条,通过关联多个低风险事件发现高风险攻击活动。

3.4.2.5 实时监控与预警:利用数据分析平台实时监控网络和系统的安全状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触发预警机制,通知相关安全人员进行响应。

3.4.2.6 历史数据回溯:对历史数据进行回溯分析,查找和溯源已经发生的安全事件,了解攻击者的行为轨迹和攻击手法,为后续的安全防护提供依据。

3.4.2.7 风险评估与管理:通过数据分析,评估当前的安全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提升整体安全防护能力。

3.4.2.8 报告与可视化:将数据分析的结果以可视化报告的形式呈现,帮助管理层和安全团队直观了解当前的安全状况和存在的风险,制定针对性的安全策略。

3.4.3 渗透测试

渗透测试(Penetration Testing)是由具备高技能和高素质的安全服务人员发起,并模拟常见黑客所使用的攻击手段对目标系统进行模拟入侵。渗透测试服务的目的在于充分挖掘和暴露系统的弱点(包括应用漏洞、操作系统漏洞及服务器存在的其他安全漏洞),从而让管理人员了解其系统所面临的威胁。

3.4.4 应急响应

应急响应服务的典型流程包括以下六个部分:

准备:基于威胁建立一组合理的防御及控制措施、资源与流程等,以确保在事件发生时有条不紊地进行应对。

检测:确认安全事件状态,并进行详细的检查、分析、评估和备份操作,以全面掌握事件的情况。

抑制:在检测出威胁后,立即实施一组合理的防御和控制措施,以防止事件进一步恶化。

根除:在安全事件被抑制后,深入分析找出事件的根源,并彻底根除,即消除事件的根本原因。

恢复:将所有受侵害或被破坏的系统、应用、数据库等彻底还原到它们正常的任务状态,确保业务恢复正常运行。

跟踪:回顾事件处理过程,总结经验教训,为管理或法律目的收集损失统计信息,并完善、补充应急计划,以提高未来的应急响应能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德斯克安全小课堂):云网边端一体化安全建设规划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admi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年9月28日10:43:41
  • 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CN-SEC中文网:感谢原作者辛苦付出):
                   云网边端一体化安全建设规划https://cn-sec.com/archives/3104128.html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