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网络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议题。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等保”“关保”“密评”三大制度,构建起多维度、分层次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然而,这三者如何分工?如何联动?本文从政策逻辑、实施范围及技术要求出发,解析其区别与关联。
一、基础认知:三大制度的定位与目标
-
1. 等保(网络安全等级保护)
-
• 定位:网络安全体系的“地基”。
-
• 依据:《网络安全法》第21条、《GB/T 22239-2019》等标准。
-
• 核心:根据系统重要性划分等级(1-5级),实施差异化保护,覆盖所有网络运营者。
-
2. 关保(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
-
• 定位:国家安全的“战略防线”。
-
• 依据:《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
-
• 核心:聚焦能源、金融、通信等关键行业,要求“重点目标重点防护”,强调供应链安全与实战化防护。
-
3. 密评(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
-
• 定位:密码安全的“技术标尺”。
-
• 依据:《密码法》、《GB/T 39786-2021》。
-
• 核心:评估密码技术合规性,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与抗抵赖性,是等保、关保的技术支撑。
二、区别解析:三大制度的侧重点
维度 | 等保 | 关保 | 密评 |
适用范围 | 所有网络运营者 |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CIIO) | 涉及密码应用的网络系统 |
法律层级 | 网络安全法(基础性) | 行政法规(强制性) | 密码法(专项性) |
防护对象 | 信息系统整体安全 | 国家命脉行业核心设施 | 密码技术应用有效性 |
技术要求 | 通用安全防护(如访问控制) | 威胁监测、事件响应、供应链管理 | 密码算法、密钥管理等 |
责任主体 | 网络运营者 | 行业主管+运营者+监管机构 | 系统建设方+测评机构 |
三、关联逻辑:从分层到协同的防护体系
-
1. 层级关系
-
• 等保是基础:所有网络系统需满足等保要求,关保对象需先通过等保三级以上测评。
-
• 关保是升级:在等保基础上,对关键设施提出更高要求(如攻防演练、数据跨境监管)。
-
• 密评是专项:为等保、关保中的密码应用环节提供技术验证,三者形成“总分总”结构。
-
2. 技术协同
-
• 等保2.0中明确要求三级以上系统需完成密评;
-
• 关保条例要求关键设施在密码应用上符合国家标准,密评成为合规前置条件。
-
3. 管理闭环
-
• 规划阶段:等保定级→关保认定→密码方案设计;
-
• 实施阶段:等保建设→关保增强→密评整改;
-
• 运营阶段:等保年检→关保监测→密评复审。
四、企业实践:如何实现一体化合规?
-
1. 明确责任链
-
• 等保由IT部门主导,关保需管理层参与,密评需密码专业团队支持,建议设立“网络安全委员会”统筹。
-
2. 技术融合路径
-
• 以等保为基础框架,叠加关保的威胁情报平台和供应链管理模块,嵌入密评的密码改造方案。
-
3. 典型案例
-
• 某省级电力公司:通过等保三级认证后,依据关保要求建立7×24小时监测中心,并完成密码国产化改造,通过密评。
五、未来趋势:从合规驱动到能力构建
随着《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落地,等保、关保、密评将加速与数据治理体系的融合。企业需超越“合规 checklist”思维,转向动态防护能力建设,例如:
-
• 构建基于关保要求的实战化防御体系;
-
• 探索量子通信等新型密码技术应用;
-
• 利用自动化工具实现等保、密评的一体化运维。
等保、关保、密评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三驾马车”。唯有理清其边界,把握其联动逻辑,方能在安全与发展的平衡中筑牢数字时代的护城河。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HACK之道):等保2.0/关保条例/密评标准:企业合规必知的三大体系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