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保障指标体系

admin 2025年2月26日09:07:49评论22 views字数 991阅读3分18秒阅读模式
在一次工作交流中,一单位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其中一个模块提出做“信息安全保障”的规划设计,但是我发现对方对信息安全保障的理解有点自说自话,因为对面要么是大厂要么是研究生,一副自信满满滔滔而谈中不容置疑,所以我就没敢说话,只能回来好好学习。
在开会期间,我想起了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提出的“IATF框架”,正好我在2018年时学习等级保护时买了一本,回来翻了翻确认对方的说辞有点偏离“信息安全保障”的概念,后来想想或许老美说的是“信息保障技术框架”,没有明确“安全”,所以他们的理解与我国理解不一致,朦胧中记得国内也有关于“信息安全保障”的国家标准,于是回到家就在电脑里搜集正好发现了《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保障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三部分内容,特别第二部分指标体系,给了一些答案。也证明我的理解更偏向于标准的解读。
谈到信息安全保障,最著名的是美国国家安全局提出的“信息保障技术框架”,Information Assurance Technology Framework。信息保障技术框架(IATF)是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制定的,为保护美国政府和工业界的信息与信息技术设施提供技术指南。IATF是由美国国家安全局组织专家编写的一个全面描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框架,提出了信息保障时代信息基础设施的全套安全需求。分层防御的理念,就是出自IATF。
回到我们今天谈到“信息安全保障指标体系”的国家标准,我对标准进行了整理与分解,形成了一个思维导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分享本文,并留言后台获取。

信息安全保障指标体系

信息安全保障指标体系框架对应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

一级指标依据GB/T31495.1—2015中图1提出的信息安全保障的三个环节(即保障措施、保障能力和保障效果)设计,建设情况指标用于评价保障措施,运行能力指标用于评价保障能力,安全态势指标用于评价保障效果。

二级指标依据信息安全保障对象和内容对一级指标进行分析和分解后设计。信息安全保障指标体系

建设情况指标下设3项二级指标,分别为战略保障措施指标、管理保障措施指标、技术保障措施指标。

运行能力指标下设4项二级指标,分别为安全防护能力指标、隐患发现能力指标、应急处置能力指标、信息对抗能力指标。

安全态势指标下设6项二级指标,分别为保密性指标、完整性指标、可用性指标、真实性指标、可控性指标、抗抵赖性指标。

信息安全保障指标体系

信息安全保障指标体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河南等级保护测评):信息安全保障指标体系

免责声明:文章中涉及的程序(方法)可能带有攻击性,仅供安全研究与教学之用,读者将其信息做其他用途,由读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如有问题可邮件联系(建议使用企业邮箱或有效邮箱,避免邮件被拦截,联系方式见首页),望知悉。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admi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2月26日09:07:49
  • 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CN-SEC中文网:感谢原作者辛苦付出):
                   信息安全保障指标体系http://cn-sec.com/archives/3773637.html
                  免责声明:文章中涉及的程序(方法)可能带有攻击性,仅供安全研究与教学之用,读者将其信息做其他用途,由读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如有问题可邮件联系(建议使用企业邮箱或有效邮箱,避免邮件被拦截,联系方式见首页),望知悉.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