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兰花豆,探讨网络安全
Gartner在《2023年网络安全的主要趋势》一文中首次提出安全验证理念,安全验证是技术、流程和工具的融合,用于验证潜在攻击者如何利用已识别的威胁暴露,以及安全防御体系和流程的实际应对情况。通俗直白来讲,就是来验证目前的安全防御体系是否能被攻破,识别防御体系的薄弱环节,加强防护措施,进一步提升防御能力。
网络安全行业目前出现一些观点,公司上了很多安全产品还是中招了,等保三级都做了还是出现了网络安全问题等,出现了很多安全产品无用论的观点。其实网络安全追求的是动态平衡,是攻防两端能力的较量,更是价值和成本的较量。谈网络安全防护不能拘泥于设备和系统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也不要迷信技术提升能达到攻守平衡,而是要基于实际业务来开展安全规划和建设,很多情况下可能是故弄玄虚。不管采用哪种安全防护体系,核心是要被证明有用,不能是花架子,那还得有一条关键路径,就是不断地去安全验证,从安全防护体系、方法、技术等各个环节去找薄弱环节。这就好比人一样,需要不断去学习,反省,找出自己不足的地方去弥补。
安全没法闭环,因为每天都在变化,安全验证也只是其中的一条关键路径,安全规划、安全建设、安全运营、安全验证,都没法被证明,可能还造出新的名词。安全验证是个非常大的概念,技术、流程和工具很多,基线核查、漏洞扫描、自动化渗透测试、入侵与攻击模拟(BAS)、红蓝对抗等,这些都算安全验证的一种技术方向。每种技术和方法的应用都有局限,受限于业务场景,技术能力、工程化能力等。往往理念和实际技术落地是有很大差别的,目前安全验证方面,主推的产品就有自动化渗透测试和BAS,这两款产品实际上是能力型产品,更是基于场景化应用的产品,拿自动化渗透测试来说,更多是规则调用,并且是要在验证过的场景下才能发挥出效果,况且人在渗透测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未知的方法和思路了,自动化渗透测试这个产品大多数还停留在漏洞扫描这个阶段,只是在简单场景和验证过的场景情况下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主要还是针对已知漏洞的利用或者安全团队挖掘的0day,更多的情况下还是顺应客户使用的系统,很多攻防场景是没法替代人的思路,只是对既有模式的一种工程化思路,目的是降低部分安全人员的学习成本和使用成本,对常规场景的一种持续验证。再来说说BAS,BAS这个产品主要目的就是对安全产品进行有效性验证,BAS产品也是基于场景化的验证,考验的是工程化能力,除了找现有安全产品的茬,还得和这些安全产品进行日志对接,在工程实施方面其实难度也不小,就拿钓鱼邮件这个场景,方法有很多,可能也存在安全验证的时候证明邮件网关没问题,但实际中去出现了被钓鱼的情况,同样做EDR验证的时候,安全验证下的病毒木马被查杀有效,那黑客做了专门的免杀木马却了植入成功了。安全验证核心也是在对抗,和安全产品对抗,和未知场景对抗,和漏洞及病毒对抗。BAS也是基于场景的验证,也有其中的局限性,也有很多未知的而覆盖不到的。
安全验证也是个赛跑的过程,没有终点,也只能持续奔跑,在产品推广和应用过程中,安全验证的出发点始终要抓住场景,不同的客户面临场景不一样,基于场景化的推广可能更有效果,每个行业,每个客户都有区别,基于客户面临的威胁场景做能力输出可能更具备价值。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兰花豆说网络安全):网络安全验证只是一条关键路径而非安全闭环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