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x1本周话题
话题一:请教一下,多套云waf以及多套三方域名,这种如何集中管理合适一些?
A1:尽量收敛到一个平台,如果是强安全考虑,应该是异构模式,而不是分散模式.
A2:有没有一些较好的来源平台能够支撑?之前用过一些多云资产管理的,偏向于服务器类的,域名、waf、证书管理的没见过。
A3:域名可以搞融合dns类的产品,几家云厂商都有类似的半免费产品。也可以自己写,只要有API,哼哧哼哧就出来了。
A4:你这多套WAF你如何保证你的防护一致性?我的建议是赶紧说服领导整合成一套。寄望整合平台管理多个其实不是一个好的做法。要不就自己整一个。
A5:如果多云是客观事实,那waf没法一套。业务需求,没得办法,在国外多云管理是一个创业方向。
A6:云WAF为什么不能走一套?
A7:waf可以选择其中一个,A云的waf,B云C云都可以用。
Q:有一些流量包很大,我想让waf把大的包也监测,我的waf应该咋搞?我想到的就是把waf变成分布式,另一个有没有能够实现挂起的机制?
A8:大多WAF面对大包只能抛弃。
Q:云d的能够实现解大包吗?
A9:对。云WAF就是一个A而已,所以,一般而言不需要整多套云WAF,首先你就无法保证多套云WAF的防御能力,更不用讲管理了。
A10:能不能处理大包,这个应该和waf的产品有关吧。看看支不支持流式处理。就算不支持,你可以旁路镜像出来,让旁路设备分析。
A11:可以的,选择都走A或者T,回源地址配一下就好了。
A12:私有云怎么部署的云D?请求体大小限制是多少?
A13:不同waf到底用一套还是多套,主要取决于预算,不同云之间的带宽费用有时候比再部署一套还要贵。
A14:第一处理超大包会增加WAF的CPU和内存负载,可能导致延迟升高。第二,大包处理都有限制,没有可能无限制。你是想DDOS自己吗?
A15:就是有些包,客户也想检测。如果真需要,就旁路镜像出来,让旁路设备分析,或者OSS分片支持才可以。
A16:这个需要研究一下,看看有没有这个条件。
话题二:《美团内部已经开始推广使用Cursor,大厂也开始重视AI编程了》
A1:大模型如火如荼,甲方的态势感知、代码审查应该都能用上,咋感觉安全圈好像很安静。
A2:去年一所举办的管理网络安全论坛,讨论很多。现在都是私域讨论很热烈很深入。公开的几乎没有,三五年前那种公开讨论和分享的已经绝迹了。
A3:因为真的效果很好,当下都在埋头拼干,过段时间就有了。什么时候把大模型服务器价格干到白菜价,要不然一般人用不起。
A4:凡是一项新技术出现,应该首先赋能业务、提高生产效率和收入,而不是赋能安全和风险控制。要真是这样,业务和效率是不会有提升的。大公司不说了,中小公司搞了点算力,你说老板会让你先用于业务,还是用于态势感知、代码审查?
A5:生产领域也用的蛮广泛了。
A6:主要是大家都用ds了,你不用就感觉落后了,虽然用了也没啥优势了,因为大家都用了。
A7:我能想到安全领域代码审计和态势感知可能比较有用。
A8:ds就像《葵花宝典》,不练就落后了。
A9: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还挺多,引用的文献很多都是编造的,标注的链接点过去也没看到引用的内容。从文章结构,逻辑,乍一看还是能唬住人的。
Q:所以我挺好奇市政府怎么落地的?
A10:不用来写科学文章就好,策划一些活动,旅游攻略还不错。
A11:市政府都能提效80%,缩短90%。政府绝大多数文件的绝大多数内容其实就是无意义的废话,而LLM很擅长这个。
A12:有些建议意见、不需要权威解释的文本生成还是可以接受的,90%准确率。光新华社的这一个新华妙笔工具就能省掉多少人工。
Q:关键他们生成的建议是错的咋办?
A13:工作中多干点不是人干的事,就可以避免被干人事的ai替换掉。
A14:我觉得,负向业务(风险治理)的工作,按理说是永无止境做不完的AI节约下来的人力应该可以去补更多的漏洞,最终还是业务发展,编制保留,大环境不好,编制收缩。
A15:以那个新闻为例,公文分办,原本你需要读公文,判断该谁干,协调压力非常大。现在ds全自动分配,如果分错了,反馈,你轻松了,而且ai还干不掉你,需要你来仲裁。
Q:这些东西让ai来写,那为什么还要写呢?谁还愿意读,写给谁看呢?
A16:AI只能做公文规范审核,内容得你写啊,上头让报成效,报数,实绩得你提供啊,AI做个套头省你事罢了,又不是瞎编。
A17:想到一个场景,让大模型把监管制度都分析一下,看看有多少是打架的,有多少是层层加码的。
A18:zf在做了。只要不违反立法法,与上位法不冲突就没问题。现在这个浪潮,至少银行这种机构,没应用也得上,别管真的有多少用,就理解为长远规划吧。
A19:肯定有用的啊。代码辅助生成,效果很好啊,ai测试也是。安全这边这里只是数据太多,大模型性能不行而已,而且对于国内,工资太低,硬件成本又过高。
A20:看自己需要,现在应用层做点小事还是可以的。这些都是要有配套的工具和工作机制的,软硬件简单,人才是运营成本最高的那部分。
A21:分享下某群群友的一个搞笑发现:“太好笑了,我刚在看agentforce,salesforce出的agent平台。它有一个roi计算器,告诉你用agentforce替代人工客服能省多少钱。当我把携程的典型客服工资和每日接待会话量放进去,用agent替代人携程3年要倒亏接近2.6亿,还是美刀。”
A22:结合国内的裁剪版性能,倒亏金额要多两三倍。主要是你不能所有都大力出奇迹,全部都满血版跑,而是要训或者挑自己适合的小模型,ai场景现在太多,但roi不清晰,一窝蜂上,有限的资源应该给谁?这个很麻烦。
A23:满血版那就是500w起了,成本不低的。
A24:不同企业不一样,对于不懂的人或者企业来讲,是政治任务。对于相对懂且有追求的技术人来讲,这是机会,领导愿意花钱给你试新东西,多好的机会。而且没效果,也是普遍现象,所以风险很低。我觉得就是应该去拥抱,否则被别人革了命,都一头雾水。
A25:真有用,长远规划只是说从架构层面,企业已经是否做好接入和灵活切换大模型的架构准备。不然,天天给你换个模型,你原来的场景是否能延续,能不能少调一些就能继续
A26:看了大家发的pr稿,聚焦在客服、在线知识库、智能问答、内部办公等场景。
A27:没那么贵,蒸馏版32b足够好了。在不联网情况下,安全事件分析,蒸馏的32b不如智谱的230b。当然不是自己蒸馏训练,都是直接通义蒸馏32b。
A28:你们是不是自己蒸馏训练的?默认的32b会觉得他傻傻的。
A29:大模型在安全领域除了【安全告警分析】、【自动化告警处置】、【钓鱼文件分析】、【生成安全分析报告】、【安全制度问答】还有啥场景?【代码漏洞检出】有案例么?
A30:有代码修补建议。
A31:的确会胡说八道。
A32:这不算胡说八道,他都告诉你他的时间了。2024年连任,基于2023年12月的语料库,写出了2024年的结论。截止2023的语料,确实会认为2024依然连任,毕竟媒体都这个导向,作为一个概率驱动的技术,这是无法避免的。智能说推理能力强,历史上连任的多。
0x2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君哥的体历):如何在云环境中实现移动化、高效化的云管理?从云WAF到第三方域名,这些趋势如何共同推动数据安全与系统优化?|总第280周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