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发表在Cornell University的arXiv网站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令人担忧的事实:即使实施了市场上最全面的安全框架,企业仍然难以抵御SolarWinds、log4j和XZ Utils等重大供应链攻击。研究人员分析了10个知名软件安全框架(包括美国NIST安全软件开发框架)中推荐的73项任务,却发现所有框架都存在共同盲点。
我们认为这一发现再次证明了一个核心理念:仅仅实施安全框架是不够的,必须通过系统化的验证流程,才能确保供应链安全防御的实际有效性。
01 安全框架的关键盲点
研究发现,尽管这些框架涵盖了73项最佳实践,但仍有三个关键的缓解因素在所有框架中缺失:
-
确保开源软件的可持续性
-
使用环境扫描工具
-
确保应用程序合作伙伴报告其漏洞
正是这些盲点,为SolarWinds、log4j和XZ Utils等供应链攻击创造了可乘之机。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塞讯安全度量验证平台如何通过四个关键阶段来弥补这些盲点。
02 塞讯安全验证的四阶段验证方法
第一阶段:部署与配置是否符合设计?
在SolarWinds攻击中,许多受影响组织虽然部署了安全工具,但未能验证这些工具是否正确配置和运行。调查显示,有些受害组织的安全产品并未按设计运行,或存在配置偏差,导致攻击者能够长期潜伏而不被发现。
塞讯安全验证方法
塞讯安全度量验证平台在第一阶段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我们的安全产品和配置是否与设计一致?"
在这一阶段,平台可以:
-
验证安全产品的部署符合预期架构设计
-
确认关键配置的正确性,检测配置偏差
-
验证基线控制措施是否已正确实施
-
确保日志传输和时间同步等基础功能正常运行
这一阶段直接解决了研究中强调的多项基础防御措施,包括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系统监控和配置管理等,确保它们不仅被部署,而且正确运行。
第二阶段:安全产品在实战中是否有效?
Log4j漏洞暴露后,许多组织发现他们的安全工具在面对这类攻击时表现不佳。尽管在受控环境中通过了测试,但在面对真实攻击时,这些工具未能检测和阻止攻击。问题在于,多数组织从未针对真实世界攻击场景测试过其安全产品的有效性。
塞讯安全验证方法
第二阶段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我们的安全产品在真实攻击场景中是否有效?"
在这一阶段,平台可以:
-
使用真实世界攻击场景测试安全产品
-
评估各类安全产品对供应链攻击的检测能力
-
模拟常见供应链攻击技术,验证防御有效性
-
评估防御系统对未知变种攻击的响应能力
通过这些评估,组织可以了解其安全产品在面对真实供应链攻击时的实际表现,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防护能力。这直接解决了研究中指出的环境扫描工具缺失问题。
第三阶段:关联规则能否准确识别真实威胁?
XZ Utils攻击展示了单一维度检测的局限性。许多组织虽然部署了多种安全工具和平台,但缺乏有效的关联分析能力,无法将分散的安全事件日志或审计日志关联成完整的攻击链。这导致即使部分攻击活动被检测到,也未被识别为严重威胁,更不要讲安全产品无告警而需要基于审计日志进行关联分析的情况了。
塞讯安全验证方法
第三阶段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我们的关联规则能否准确识别真实威胁?"
在这一阶段,平台可以:
-
识别单一产品告警的盲区和不足
-
评估SIEM/SOC的关联分析能力
-
通过AI技术生成Sigma规则,补充检测能力
-
根据攻击上下文行为实现全面关联分析
-
整合威胁情报,提供完整攻击链条视图
通过强化关联分析能力,组织可以克服单一维度检测的局限,实现对复杂供应链攻击的全面识别。这尤其解决了研究中提到的开源软件可持续性挑战,通过更好的威胁检测减少对单一组件安全性的依赖。
第四阶段:应急响应流程是否一致有效?
在SolarWinds事件响应中,许多组织虽然检测到异常,但响应过程缓慢且不一致,导致攻击者有足够时间实现目标。问题在于缺乏经过验证的、一致的响应流程,以及对响应效能的持续优化。
塞讯安全验证方法
第四阶段平台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我们的事件响应流程是否始终一致有效?"
在这一阶段,平台可以:
-
验证端到端的事件响应工作流
-
测量和优化响应时效
-
支持事件溯源和根本原因分析
-
借助AI分析发现效能瓶颈
-
提供基于实际数据的改进建议
通过优化响应流程,组织可以确保在发现供应链攻击时能够迅速、一致地采取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这直接解决了研究中提到的确保应用程序合作伙伴报告漏洞的挑战,通过建立高效的漏洞管理和响应机制。
03 安全验证视角下的10项防御措施
研究人员确定了10项优先防御措施。我们认为实施这些措施只是第一步,企业必须建立验证机制来确保它们真正有效:
-
限制跨信任边界的信息流(第一阶段)
-
传统实施: 设置网络分段
-
验证方法: 进行网络开放情况探测,持续验证分段有效性
-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第一阶段)
-
传统实施: 设置权限矩阵
-
验证方法: 定期进行权限升级测试,验证权限边界是否真正不可逾越
-
监控和控制边界通信(第一阶段)
-
传统实施: 配置防火墙规则
-
验证方法: 进行网络渗透测试,验证边界控制的有效性
-
监控配置设置的更改(第一阶段)
-
传统实施: 建立配置基线
-
验证方法: 进行未授权配置更改尝试,验证检测和审计机制是否触发
-
保护静态信息(第二阶段)
-
传统实施: 实施加密
-
验证方法: 进行数据泄露测试,验证敏感数据泄露是否受到检测
-
持续系统监控(第二阶段)
-
传统实施: 部署监控工具
-
验证方法: 通过模拟攻击测试监控系统的检测能力,评估是否存在检测盲区
-
启用身份验证(第二阶段)
-
传统实施: 实施多因素认证
-
验证方法: 进行社会工程测试和凭证测试,评估认证体系的韧性
-
威胁建模和攻击面分析(第三阶段)
-
传统实施: 进行威胁建模练习
-
验证方法: 进行假设攻击场景测试,验证是否识别了所有关键威胁向量
-
更新易受攻击的依赖项(第四阶段)
-
传统实施: 部署漏洞扫描工具
-
验证方法: 基于漏洞扫描的结果,触发安全验证,给出修复优先级依据
-
基于风险修复漏洞(第四阶段)
-
传统实施: 制定漏洞修复优先级
-
验证方法: 进行风险验证评估,确认优先级划分是否真正反映业务
04 全面的供应链安全验证战略
基于研究发现和塞讯的四阶段安全验证流程,我们建议组织采用以下战略来加强供应链安全:
-
建立验证优先文化:不要仅满足于框架合规,而应通过持续验证确保安全产品真正有效。
-
形成安全基线监察机制:通过持续的观察及检测形成属于企业自身的安全基线,并制定监察机制。
-
实施真实世界评估:定期使用真实攻击场景测试安全产品,了解防御体系在实战中的表现。
-
加强关联分析能力:超越单一维度检测,构建全面的威胁识别能力。
-
优化响应流程:基于实际数据持续改进事件响应流程,确保一致有效的威胁处置。
-
利用AI提升全流程效能:在各个安全阶段融入AI技术,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安全验证。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塞讯安全验证):供应链攻击防御:所有安全框架都存在的三大盲点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