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于2025年3月发布的《交通运输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我国首部针对交通领域数据安全的全流程风险评估标准文件。该文件以《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及交通运输行业数据分类分级规范为基础,重点针对公路、水路、铁路、民航、邮政等细分领域的数据安全风险防控需求,构建了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评估框架。
《指南》的核心内容聚焦三大维度:一是明确将交通运输数据划分为基础设施数据、运营服务数据、用户个人信息、跨境传输数据等四类重点评估对象,要求企业根据数据敏感程度建立差异化的评估模型;二是提出动态风险评估机制,规定基础评估每年不少于1次,同时在数据系统升级、跨境传输、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后必须启动专项评估;三是首创"风险影响指数"量化模型,通过数据泄露影响范围、业务中断时长、修复成本占比等12项指标测算风险等级,将风险划分为高(红色)、中(黄色)、低(蓝色)三级预警体系。
在实施流程方面,《指南》要求评估工作必须包含六个关键步骤:数据资产测绘、脆弱性检测、威胁场景模拟、残余风险计算、处置方案制定和整改效果验证。其中特别强调对车联网、自动驾驶、物流供应链等新型场景的数据流动监控,要求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风险评估沙箱。对于涉及跨境数据传输的港口调度、国际物流等业务,文件明确要求引入第三方认证机构实施双重评估。
《指南》同步制定了配套保障措施:一是建立交通运输行业数据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库,计划2026年前完成全国范围的分级培训认证;二是要求省级交通主管部门搭建风险评估监管平台,实现评估报告电子化备案和风险态势动态监测;三是将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纳入交通运输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对未按规定开展评估的单位实施约谈、限时整改等监管措施。值得注意的是,文件特别规定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商、出行服务平台等新型业态主体首次被明确纳入评估责任主体范围。
该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数据安全管理进入精细化阶段。据行业专家分析,《指南》的实施将直接影响全国78万家交通运输相关企业,特别是在智能交通设备数据采集、物流信息平台运营、公共交通支付系统等领域,企业需在12个月过渡期内完成首轮风险评估整改。未来随着自动驾驶数据、交通流量大数据的广泛应用,该标准将持续推动行业建立"评估-治理-再评估"的闭环管理机制。
■
审核:晓洁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数字安全助手):交通运输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指南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