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2025版与2021版的主要差异解析:
一、测评结论判定变化
二、增加重大风险隐患问题
三、框架结构调整
1.新增章节
云安全与边缘计算专项:2025版单独设立云服务、边缘计算环境的测评模块,反映云计算技术普及带来的新风险。
数据安全专项:强化对数据分类分级、跨境传输、隐私保护的测评要求,呼应《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细化落地。
供应链安全评估:新增对第三方供应商、开源组件的安全管控测评,要求明确供应链风险责任。
2.合并优化部分
2021版的“物理安全”与“环境安全”合并为“物理与环境安全”,逻辑更紧凑。
“安全管理制度”与“运维管理”整合为“安全管理体系”,强调制度与执行的闭环。
四、技术要求变化
1.通用安全要求升级
身份认证:2025版明确要求“动态口令+生物识别”多因素认证(2021版仅建议)。
密码技术:强制使用国密SM系列算法(2021版为“优先推荐”)。
日志审计:日志留存周期从6个月延长至1年,且需支持区块链存证验证。
2.新兴技术覆盖
AI与大数据:新增对AI模型安全(如对抗攻击防护)、大数据平台权限细粒度控制的测评项。
物联网(IoT):要求对终端设备固件签名、通信加密进行专项检测。
零信任架构:增加对SDP(软件定义边界)、微隔离技术的测评指引。
3.漏洞管理强化
2025版要求高危漏洞修复时间从30天缩短至15天,并纳入漏洞生命周期跟踪(从发现到修复的全流程记录)。
五、管理要求细化
1.合规性衔接
明确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的衔接条款,要求测评时同步审查合规性。
新增“跨境数据流动”测评项,需评估数据出境的安全评估流程合法性。
2.应急响应
演练频率从“每年一次”提高到“每半年一次”,且需模拟APT攻击场景。
新增“事件溯源能力”测评,要求具备攻击链还原技术手段。
3.人员管理
关键岗位人员背景审查从“建议”变为“强制”,并增加网络安全绩效考核指标。
六、测评方法与流程优化
1.自动化测评工具认证
2025版要求使用的测评工具需通过国家认监委备案,确保工具结果的权威性。
新增对“渗透测试报告”的标准化要求,明确测试范围、方法论和风险定级依据。
2.风险评估模型更新
采用“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引入威胁情报联动机制(如对接国家级威胁情报平台)。
量化风险值时,需结合业务影响分析(BIA),而不仅依赖技术漏洞评分。
3.报告格式规范化
新增“整改建议优先级矩阵”(基于风险值+修复成本),便于企业落地。
附录中增加“等保测评与ISO27001映射表”,支持国际标准对标。
最后:应对建议
1.技术层面:升级身份认证体系,部署国密算法支持,强化云原生安全防护。
2.管理层面:完善供应链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半年度的红蓝对抗演练机制。
3.合规层面:重新梳理数据资产分类,确保跨境数据传输流程符合新规。
2025版的调整凸显了“技术驱动合规”的特点,网络安全需将安全建设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防御”。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中心):《网络安全等级测评报告模版(2025 版)》解读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