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可能正在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会让我们变得更聪明。
恰恰相反。《卫报》 对近期研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一个潜在的讽刺现象:将人工智能强行塞入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我们是否得不偿失?它让我们承担了太多的智力任务,反而削弱了我们自身的认知能力。
分析指出,多项研究表明认知能力下降与人工智能工具之间存在联系,尤其是在批判性思维方面。一篇发表在《心理学前沿》杂志上的研究文章——根据我们不得不注意到的免责声明,该文章本身通过ChatGPT进行“修正”——表明,经常使用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我们实际的认知能力和记忆力萎缩。
瑞士商学院的迈克尔·格利希 (Michael Gerlich) 在《社会》杂志上发表的另一项研究指出“频繁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之间存在联系,强调了格利希所说的“依赖人工智能工具的认知成本”。
研究人员以医疗保健领域的人工智能为例,自动化系统提高了医院的效率,但却牺牲了全职专业人员的效率,而这些专业人员的工作是“进行独立的批判性分析”,换句话说,就是做出人类的决策。
这些听起来都并非天方夜谭。大量研究发现,脑力是一种“用进废退”的资产,因此,在日常挑战(例如撰写棘手的电子邮件、进行研究或解决问题)中使用 ChatGPT可能会带来负面结果,这合情合理。
随着人类将日益复杂的问题交付给各种人工智能模型,我们也倾向于将人工智能视为一个“魔盒”,一个能够替我们完成所有复杂思考的万能工具。这种态度受到人工智能行业的大力推崇,他们使用各种热门技术术语和市场炒作,向我们兜售“深度学习”、“推理”和“通用人工智能”等概念。
例如,另一项近期研究发现,四分之一的Z世代认为人工智能“已经具备意识”。通过在几秒钟内抓取数千个公开数据点,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可以吐出看似深思熟虑的文字,这无疑给人一种类似人类感知的感觉。但专家警告称,正是这种态度正在将我们引向黑暗之路。
“批判人工智能很难——你必须自律,”格利奇说道。“不把你的批判性思维转移到这些机器上,是非常有挑战性的。”
《 卫报》的分析还警告,不要以偏概全地将智力基本指标的下降完全归咎于人工智能。这一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困扰着西方国家,与此同时,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兴起导致美国和英国政府削减了对公立学校的资助,剥夺了教师的权力,并终止了儿童食品计划。
尽管如此,我们很难否认教师们讲述的故事,即人工智能作弊现象已接近危机水平。人工智能或许不是这一趋势的始作俑者,但它很可能正在将其推向更为严峻的极端。
【警示】
这场危机本质上是人类在技术加速度时代面临的进化选择:当AI接管越多认知劳动,人类是否会在“超智能”与“亚智能”的夹缝中沦为“认知残疾人”?《卫报》指出,当前现象是技术冲击、新自由主义政策与数字资本主义合谋的结果——企业追求效率最大化催生AI替代浪潮,而公共教育投入萎缩削弱了社会抵御认知侵蚀的能力。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警示:“如果我们放任认知权柄让渡给算法,人类文明或将进入‘后批判时代’——一个没有谬误也没有突破,充满标准答案却失去思想火花的黑暗森林。”
参考来源
1、https://futurism.com/experts-ai-stupider
2、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1020077/#:~:text=The%20use%20of%20AI%20systems%20for%20memory%2Drelated,decline%20in%20an%20individual's%20own%20memory%20capacity.&text=The%20long%2Dterm%20reliance%20on%20the%20AI%20companion,and%20the%20ability%20to%20independently%20initiate%20tasks.
3、https://medium.com/@neriasebastien/do-ai-buzzwords-like-agent-agi-asi-and-reasoning-actually-mean-anything-c76b2950b7d9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网空闲话plus):人工智能或削弱人类批判性思维与认知能力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