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语有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供应链攻击正是利用这种系统性弱点发起攻势。近年来,随着国内数字化转型加速,供应链安全问题频发。从某盟删库事件到某头部物流企业数据泄露,从某国产工业软件遭恶意代码植入到某新能源车企因供应商漏洞导致生产线瘫痪,这些案例无不印证:供应链的脆弱性可能成为企业乃至国家安全的致命威胁。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攻击手段,理解供应链安全风险并构建防御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供应链攻击的定义
供应链攻击是一种针对企业上下游环节漏洞的精准打击方式。攻击者通过渗透软件开发、硬件制造或服务提供商等环节,将恶意代码植入合法产品,或利用第三方权限横向突破。例如,2021年某国产OA系统升级包被篡改事件中,攻击者通过软件更新渠道向10万+政企用户植入挖矿程序,导致多地政务系统算力被非法占用。这种攻击模式利用信任链条的传递性,使防御体系“从内部瓦解”,尤其在制造业、金融、能源等供应链冗长的领域危害尤甚。
二、供应链网络安全风险与漏洞
在网络安全领域,我们通常关注攻击面,目的不仅是减少漏洞,还包括减少任何攻击机会。供应链攻击的挑战之一是潜在的大攻击面,在某些情况下,你的组织可能无法控制这个攻击面。更具体地说,供应链网络安全风险和漏洞是多方面的,可能源于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这使得它们特别难以管理。这些风险包括:
减轻这些风险需要对供应链安全采取整体方法。这包括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实施严格的供应商管理实践、执行的安全协议以及对供应链活动进行持续监测和审计。
三、解决软件供应链安全问题的核心路径
在数字化与全球化交织的背景下,构建供应链安全防线需立足国内实践,融合国际经验,形成“政策-技术-管理-生态”四位一体的防御体系。
政策层面:以《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为纲领,推动重点行业制定《供应链安全准入指南》,如能源、金融领域实施供应商安全“白名单”动态管理,将合规审查嵌入招投标全流程。
技术层面:强化软件供应链源头治理,部署软件物料清单(SBOM)实现组件级溯源,参考《工业互联网数据安全保护要求》对第三方代码实施自动化扫描;
管理层面:建立供应商安全能力成熟度分级机制,某银行对400家供应商实施红/黄/蓝牌预警,结合零信任架构动态管控第三方访问权限;同步完善事件响应机制,某省国资委组织86家国企开展供应链断供压力测试,将平均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4小时。
生态层面:依托国家级平台构建威胁情报共享网络,如某能源集团通过CNVD平台阻断针对工业控制系统的APT攻击;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成立安全联盟,通过牵头组建智能网联供应链实验室,实现漏洞共研、风险共防。
我们认为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显著降低供应链网络安全攻击的风险。真正积极主动和全面的方法不仅可以保护单个组织,还可以为整个供应链生态系统的弹性和安全做出贡献。
结语
供应链安全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命脉所系,更是国家战略竞争力的核心体现。企业需跳出“单点防御”思维,唯有以政策为牵引、以技术为基石、以生态为纽带,方能织就纵横贯通的安全网络,在数字时代破解“断链”“卡脖”之困,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数字基座。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数世咨询):《供应链网络攻击的风险与防范》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