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pid7专家Christiaan Beek在最近的RSA发表演讲时表示,尽管全球网络安全支出预计在2025年突破2120亿美元(Gartner数据),勒索软件威胁却持续升级。美国FBI报告显示,2024年网络犯罪损失达166亿美元,新增67种勒索变种,暴露攻防博弈的失衡。攻击者不断调整策略:当防御者加强端点防护时,勒索团伙转向边缘设备(如防火墙、云基础设施)漏洞;多因素认证(MFA)的普及催生了“MFA疲劳攻击”;AI检测技术倒逼勒索流量伪装成正常通信。经济驱动下,犯罪生态日趋专业化,RaaS(勒索软件即服务)模式使小型团伙可发动高成本攻击。例如,RansomHub通过联盟分成获利超1200万美元,Black Basta曾斥资20万美元购买Ivanti零日漏洞。防御投入的“军备竞赛”未能遏制威胁,根源在于基础防护的普遍缺失。
二、勒索软件的持续创新
高端勒索组织正通过技术迭代巩固优势。编程语言层面,Rust、Go和Nim的采用使恶意软件更难被传统规则引擎检测;加密算法的强化导致数据恢复近乎不可能。更具颠覆性的是固件层攻击的探索:Conti泄露的聊天记录显示,其团队曾研究将勒索代码植入UEFI/BIOS,在操作系统启动前激活加密。这种“硬件寄生”模式一旦普及,将彻底颠覆现有防御体系。尽管AI在勒索攻击中尚未普及,但犯罪集团已利用其优化钓鱼话术和深度伪造。值得警惕的是,攻击创新呈现两极分化:顶级团伙投资尖端技术,而多数组织仍依赖旧有漏洞利用和代码复用(如LockBit借用REvil源码)。这种“高效偷懒”策略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只要受害者存在弱密码、未修补漏洞等低级失误,攻击者便无需过度创新。
三、CPU勒索的概念验证
2025年RSA大会上,Rapid7专家Christiaan Beek首次披露CPU级勒索软件的概念验证(PoC),标志着威胁正式侵入硬件层。通过AMD Zen芯片的微代码漏洞,攻击者可绕过厂商签名验证,注入恶意指令篡改CPU行为。例如,谷歌曾演示强制AMD芯片在生成随机数时固定输出“4”,暴露出硬件可信基的脆弱性。Beek的PoC更进一步:勒索代码直接嵌入处理器微码,即使重装系统或更换硬盘,恶意逻辑仍通过CPU固件驻留,并在启动阶段触发加密。Conti团伙此前泄露的聊天记录显示,其开发者已设想“控制BIOS引导程序锁定硬盘”的攻击场景。尽管目前尚无真实案例,但技术可行性已被证实。此类攻击一旦实现,传统杀毒软件将完全失效,且修复需物理更换CPU或厂商发布微码补丁——这为勒索者提供了更长胁迫窗口。
四、打击勒索软件从基础做起
面对勒索软件的进化,回归基础防护仍是治本之策。Beek指出,80%的勒索事件源于可预防的漏洞:弱口令、未修复的高危漏洞、MFA配置失误(如未覆盖VPN和云服务)。企业亟需强化三大核心能力:攻击面可视化(识别所有暴露节点)、漏洞优先级管理(聚焦活跃利用的漏洞)、响应实战化(通过红队演练检验恢复流程)。例如,医疗机构因未修补面向公网的病历系统漏洞而遭入侵,暴露出风险评估的盲区。此外,企业需建立“不支付赎金”的底线思维,通过离线备份和容灾演练削弱攻击者筹码。政策层面,需推动硬件厂商建立更严格的微码签名机制,并强制关键行业进行固件完整性验证。历史证明,攻击者永远选择最小阻力路径——唯有筑牢基础防线,才能迫使其创新成本高于收益,终结勒索软件的“低成本暴利”时代。
结论
CPU勒索软件的出现,将网络安全战火烧向了最后一块净土——硬件层。这场危机既是技术革命的警钟,也是行业反思的契机:在追逐AI、零信任等热点的同时,是否忽视了那些“不够性感”的基础工作?答案或许藏在一组对比中:Conti团伙研究UEFI攻击耗时三年,而防御者修复一个已知漏洞的平均周期仍长达102天(Ponemon数据)。当攻击者用耐心打磨“末日武器”时,防御者唯有以更扎实的基本功,重建数字世界的“免疫系统”。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网空闲话plus):CPU级隐形劫持:新型勒索病毒或可永久寄生芯片,系统重置亦难逃魔掌!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