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扫码支付90%个人用户在中国 用得爽但存安全隐患

admin 2022年5月29日21:28:03评论50 views字数 1501阅读5分0秒阅读模式
全球扫码支付90%个人用户在中国 用得爽但存安全隐患
点击上方“安全优佳” 可以订阅哦!

目前,全球90%的二维码个人用户在中国。对于不少人来说,出门不带现金,手机扫码走天下已成为日常习惯。随着我国二维码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小小二维码的“吸金”能力也越来越强,有预测,到2017年底,中国二维码支付有望突破9千亿元市场规模。与此同时,规范行业标准和提升网民二维码安全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

全球扫码支付90%个人用户在中国 用得爽但存安全隐患

支付规模或破9千亿元

“吃饭、购物、买票都可以扫码,连买糖葫芦都可以扫微信二维码,兜里的现金常常揣了很久花不出去。”北京市民许丽霞对记者说。

事实上,二维码诞生之初,主要用于人、物、事身份识别,以及防伪追溯、信息交换和储存。而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二维码也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扫二维码已成为连接线上线下成本最低的网络接入口。

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5.02亿,线下场景使用特点突出,4.63亿网民在线下消费时使用手机进行支付,而这其中很多都是通过扫二维码实现的。

中国二维码注册认证中心近期发布的《中国二维码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线上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中二维码支付比例越来越高,预计到2017年底,二维码支付有望突破9千亿元市场规模。报告预测,到2020年,全球二维码市场规模将达千亿美元。

用得爽但存严重安全隐患

今年初,四川省西昌市的黄女士在与某QQ网友聊天时,不经意间扫了一下对方发来的微信邀请二维码,其捆绑在微信号上的银行卡里的钱就直接被转走了3000元。

随着二维码进入老百姓生活的细枝末节,快捷的网络接入功能给大众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信息安全威胁。

中国二维码注册认证中心执行主任张超表示,广泛应用的QR二维码制码技术是开放的,而二维码信息人眼很难识别,其中储存的信息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常常会出现被篡改、泄露,植入木马病毒或不良信息等严重安全隐患。

近期,社会上还出现了“木马+二维码”敲诈骗局,手机用户在钓鱼网站上中了木马病毒后,手机会被自动锁屏,并弹出二维码称只有扫码支付多少钱,才能够重新解锁手机。据360首席反诈骗专家裴智勇介绍,这类“木马+二维码”骗局,即使受害人扫码转账,也无法解锁手机,只能依靠专业技术处理。

专家表示,二维码安全隐患主要在于其背后的链接是否靠谱,消费者扫码应多留个心眼,看清楚二维码来源和功能再扫,拿不准的二维码坚决不扫。

张超认为,规范行业标准、普及二维码常识和提升网民二维码安全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

核心技术与发达国家有差距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二维码已成助推数字经济的重要角色。但业内人士也指出,在二维码产业关键环节、核心技术、识别设备等方面依然与技术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二维码监管方面也有很大欠缺。

张超认为,应尽快建立统一的二维码识别体系,督促相关机构注册和申请唯一二维码身份识别信息;研究并制定基础、技术、应用、管理和服务国家标准; 建立二维码评价认证体系,提升行业规范化水平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能力。

“二维码产业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建立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体系,以标准为引领,强化二维码基础技术支撑能力。”国务院安委会专家委副主任郭炎炎说。

展望未来,物联网和商品追溯将成为二维码产业发展的拓展空间。例如,海尔集团搭建了针对全球供应链统一的二维码管理平台,这套系统将通过赋予每件商品甚至小到几厘米长的零件唯一“身份证”,让供应链、物流、生产、营销和售后环节无缝连接。


全球扫码支付90%个人用户在中国 用得爽但存安全隐患

安全优佳

http://news.secwk.com

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本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安全优佳):全球扫码支付90%个人用户在中国 用得爽但存安全隐患

免责声明:文章中涉及的程序(方法)可能带有攻击性,仅供安全研究与教学之用,读者将其信息做其他用途,由读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如有问题可邮件联系(建议使用企业邮箱或有效邮箱,避免邮件被拦截,联系方式见首页),望知悉。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admi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2年5月29日21:28:03
  • 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CN-SEC中文网:感谢原作者辛苦付出):
                   全球扫码支付90%个人用户在中国 用得爽但存安全隐患https://cn-sec.com/archives/526603.html
                  免责声明:文章中涉及的程序(方法)可能带有攻击性,仅供安全研究与教学之用,读者将其信息做其他用途,由读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如有问题可邮件联系(建议使用企业邮箱或有效邮箱,避免邮件被拦截,联系方式见首页),望知悉.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