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uth 2.0 认证及其攻击面
工作上、生活里各种事太多了,公众号有段时间没有更新了 一是目前公众号没几个人,二是没有太多时间。以后尽量一周一更,把自己的笔记分享一下,希望大家喜欢~~
[TOC]
OAuth[1]是一个关于授权(authorization)的开放网络标准,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目前的版本是2.0版(1.0老版本太老应该没必要看了)。介绍OAuth 2.0的设计思路和运行流程,主要参考材料为RFC 6749[2]。
一、应用场景
OAuth实际上就是为了解决客户端应用、第三方认证服务互不信任的情况,为了理解OAuth的适用场合,让我举一个假设的例子。
有一个"云冲印"的网站,可以将用户储存在Google的照片,冲印出来。用户为了使用该服务,必须让"云冲印"读取自己储存在Google上的照片。
问题是只有得到用户的授权,Google才会同意"云冲印"读取这些照片。那么,"云冲印"怎样获得用户的授权呢?
传统方法是,用户将自己的Google用户名和密码,告诉"云冲印",后者就可以读取用户的照片了。这样的做法有以下几个严重的缺点。
(1)"云冲印"为了后续的服务,会保存用户的密码,这样很不安全。
(2)Google不得不部署密码登录,而我们知道,单纯的密码登录并不安全。
(3)"云冲印"拥有了获取用户储存在Google所有资料的权力,用户没法限制"云冲印"获得授权的范围和有效期。
(4)用户只有修改密码,才能收回赋予"云冲印"的权力。但是这样做,会使得其他所有获得用户授权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全部失效。
(5)只要有一个第三方应用程序被破解,就会导致用户密码泄漏,以及所有被密码保护的数据泄漏。
OAuth就是为了解决上面这些问题而诞生的。
二、名词定义
在详细讲解OAuth 2.0之前,需要了解几个专用名词。
(1) ** application**:第三方应用程序,本文中又称"客户端"(client),即上一节例子中的"云冲印"。
(2)**HTTP service**:HTTP服务提供商,本文中简称"服务提供商",即上一节例子中的Google。
(3)**Resource Owner**:资源所有者,本文中又称"用户"(user)。
(4)**User Agent**:用户代理,本文中就是指浏览器。
(5)**Authorization server**:认证服务器,即服务提供商专门用来处理认证的服务器。
(6)**Resource server**:资源服务器,即服务提供商存放用户生成的资源的服务器。它与认证服务器,可以是同一台服务器,也可以是不同的服务器。
知道了上面这些名词,就不难理解,OAuth的作用就是让"客户端"安全可控地获取"用户"的授权,与"服务商提供商"进行互动。
三、OAuth的思路
OAuth在"客户端"与"服务提供商"之间,设置了一个授权层(authorization layer)。"客户端"不能直接登录"服务提供商",只能登录授权层,以此将用户与客户端区分开来。"客户端"登录授权层所用的令牌(token),与用户的密码不同。用户可以在登录的时候,指定授权层令牌的权限范围和有效期。
"客户端"登录授权层以后,"服务提供商"根据令牌的权限范围和有效期,向"客户端"开放用户储存的资料。
四、运行流程
不论是那种类型OAuth 2.0的认证方式,其运行流程可总结为如下图,摘自RFC 6749。
(A)用户打开客户端以后,客户端要求用户给予授权。
(B)用户同意给予客户端授权。
(C)客户端使用上一步获得的授权,向认证服务器申请令牌。
(D)认证服务器对客户端进行认证以后,确认无误,同意发放令牌。
(E)客户端使用令牌,向资源服务器申请获取资源。
(F)资源服务器确认令牌无误,同意向客户端开放资源。
不难看出来,上面六个步骤之中,B是关键,即用户怎样才能给于客户端授权。有了这个授权以后,客户端就可以获取令牌,进而凭令牌获取资源。
参考链接: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4/05/oauth_2_0.html
五、四种不同认证模式
(1)授权码类型
授权码(authorization code)方式,指的是第三方应用先申请一个授权码,然后再用该码获取令牌。 这种方式是最常用的流程,安全性也最高,它适用于那些有后端的 Web 应用。授权码通过前端传送,令牌则是储存在后端,而且所有与资源服务器的通信都在后端完成。这样的前后端分离,可以避免令牌泄漏。
第一步,A 网站提供一个链接,用户点击后就会跳转到 B 网站,授权用户数据给 A 网站使用。下面就是 A 网站跳转 B 网站的一个示意链接。
https://b.com/oauth/authorize?
response_type=code&
client_id=CLIENT_ID&
redirect_uri=CALLBACK_URL&
scope=read
上面 URL 中,response_type
参数表示要求返回授权码(code
),client_id
参数让 B 知道是谁在请求redirect_uri
参数是 B 接受或拒绝请求后的跳转网址,scope
参数表示要求的授权范围(这里是只读)。 第二步,用户跳转后,B 网站会要求用户登录,然后询问是否同意给予 A 网站授权。用户表示同意,这时 B 网站就会跳回
redirect_uri
参数指定的网址。跳转时,会传回一个授权码,就像下面这样。
https://a.com/callback?code=AUTHORIZATION_CODE
上面 URL 中,code
参数就是授权码。
第三步,A 网站拿到授权码以后,客户端应用就可以在后端(用户不可见),向 B 网站请求令牌。
https://b.com/oauth/token?
client_id=CLIENT_ID&
client_secret=CLIENT_SECRET&
grant_type=authorization_code&
code=AUTHORIZATION_CODE&
redirect_uri=CALLBACK_URL
上面 URL 中,client_id
参数和client_secret
参数用来让 B 确认 A 的身份(client_secret
参数是保密的,因此只能在后端发请求),grant_type
参数的值是AUTHORIZATION_CODE
,表示采用的授权方式是授权码,code
参数是上一步拿到的授权码,redirect_uri
参数是令牌颁发后的回调网址。
第四步,B 网站收到请求以后,就会颁发令牌。具体做法是向redirect_uri
指定的网址,发送一段 JSON 数据。
{
"access_token":"ACCESS_TOKEN",
"token_type":"bearer",
"expires_in":2592000,
"refresh_token":"REFRESH_TOKEN",
"scope":"read",
"uid":100101,
"info":{...}
}
上面 JSON 数据中,access_token
字段就是令牌,A 网站在后端拿到了。
(2)“隐式(implicit)”授予类型
有些 Web 应用是纯前端应用,没有后端。这时就不能用上面的方式了,必须将令牌储存在前端。RFC 6749 就规定了第二种方式,允许直接向前端颁发令牌。这种方式没有授权码这个中间步骤,所以称为(授权码)"隐藏式"(implicit)。
第一步,A 网站提供一个链接,要求用户跳转到 B 网站,授权用户数据给 A 网站使用。
https://b.com/oauth/authorize?
response_type=token&
client_id=CLIENT_ID&
redirect_uri=CALLBACK_URL&
scope=read
上面 URL 中,response_type
参数为token
,表示要求直接返回令牌。
第二步,用户跳转到 B 网站,登录后同意给予 A 网站授权。这时,B 网站就会跳回redirect_uri
参数指定的跳转网址,并且把令牌作为 URL 参数,传给 A 网站。
https://a.com/callback#token=ACCESS_TOKEN
上面 URL 中,token
参数就是令牌,A 网站因此直接在前端拿到令牌,然后用这个令牌去请求资源服务器的数据。
注意,令牌的位置是 URL 锚点(fragment),而不是查询字符串(querystring),这是因为 OAuth 2.0 允许跳转网址是 HTTP 协议,因此存在"中间人攻击"的风险,而浏览器跳转时,锚点不会发到服务器,就减少了泄漏令牌的风险。
这种方式把令牌直接传给前端,是很不安全的。因此,只能用于一些安全要求不高的场景,并且令牌的有效期必须非常短,通常就是会话期间(session)有效,浏览器关掉,令牌就失效了。
(3)密码式
如果你高度信任某个应用,RFC 6749 也允许用户把用户名和密码,直接告诉该应用。该应用就使用你的密码,申请令牌,这种方式称为"密码式"(password)。 第一步,A 网站要求用户提供 B 网站的用户名和密码。拿到以后,A 就直接向 B 请求令牌。
https://oauth.b.com/token?
grant_type=password&
username=USERNAME&
password=PASSWORD&
client_id=CLIENT_ID
上面 URL 中,grant_type
参数是授权方式,这里的password
表示"密码式",username
和password
是 B 的用户名和密码。
第二步,B 网站验证身份通过后,直接给出令牌。注意,这时不需要跳转,而是把令牌放在 JSON 数据里面,作为 HTTP 回应,A 因此拿到令牌。
这种方式需要用户给出自己的用户名/密码,显然风险很大,因此只适用于其他授权方式都无法采用的情况,而且必须是用户高度信任的应用。
(4)凭证式
最后一种方式是凭证式(client credentials),网上找到两种说法,一种说该类型使用于没有前端的命令行模式,另一种 说法是在用户直接向客户端注册,客户端以自己的名义要求"服务提供商"提供服务的场景。实际上这种授权模式在利用面很少。其过程为: 第一步,A 应用在命令行向 B 发出请求。
https://oauth.b.com/token?
grant_type=client_credentials&
client_id=CLIENT_ID&
client_secret=CLIENT_SECRET
上面 URL 中,grant_type
参数等于client_credentials
表示采用凭证式,client_id
和client_secret
用来让 B 确认 A 的身份。 第二步,B 网站验证通过以后,直接返回令牌。这种方式给出的令牌,是针对第三方应用的,而不是针对用户的,即有可能多个用户共享同一个令牌。
六、攻击面
OAuth2.0协议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而关于OAuth2.0的漏洞大多是一些配置不当所造成的,严重时甚至可以达到无交互登录任意授权账户。 在上述的认证流程中,不论哪种模式,都是为了从认证服务器获取access_token,用来访问资源服务器。而申请access_token,需要在请求里添加几个必要参数(不一定是下面的全部参数)。如下所示:
client_id:表示客户端的id(我是谁)。
response_type或grant_type:表示授权类型(申请哪种模式)
scope:表示申请的权限范围(申请哪些权限,由授权服务器定义)。
redirect_uri:表示重定向URI(申请结果跳转至哪儿,也就是CALLBACK_URL ,申请到授权码或者令牌以后,通过该URI回调传递授权码或令牌给客户端 只有授权码模式和授权码简化模式采用)。
state:表示客户端的当前状态,可以指定任意值,认证服务器会原封不动地返回这个值(自定义信息希望服务端原样返回,用来预防csrf)。
code:表示授权码,必选项。该码的有效期应该很短,通常设为10分钟,客户端只能使用该码一次,否则会被授权服务器拒绝。该码与客户端ID和重定向URI,是一一对应关系。
而关于OAuth2.0漏洞的挖掘也是围绕其中几个重要参数点展开,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OAuth劫持
造成这个类型的漏洞主要是未对redirect_uri充足检验或检验可以绕过。 根据OAuth的认证流程,用户授权凭证(授权码或令牌,授权码模式可以获得授权码,简化授权码可以获取令牌)会由服务器转发到redirect_uri对应的地址,如果攻击者伪造redirect_uri为自己的地址,然后诱导用户发送该请求,之后获取的凭证就会发送给攻击者伪造的回调地址.攻击者使用该凭证即可登录用户账号,造成授权劫持。 围绕修改redirect_uri思路,结合网站url跳转漏洞可以尝试获取凭证。
2、CSRF绑定劫持漏洞
攻击者抓取认证请求构造恶意url,并诱骗已经登录的网用户点击(比如通过邮件或者QQ等方式)。认证成功后用户的帐号会同攻击者的帐号绑定到一起。该类型漏洞主要是由于没有配置statec参数进行身份校验。 具体例子可见乌云历史漏洞2014-060493
3、Scope越权访问
案例: https://www.oschina.net/question/12_143105
https://github.com/login/oauth/authorize?client_id=7e0a3cd836d3e544dbd9&redirect_uri=https%3A%2F%2Fgist.github.com%2Fauth%2Fgithub%2Fcallback/../../../homakov/8820324&response_type=code&scope=repo,gists,user,delete_repo,notifications
上面案例中的scope参数扩大到了用户的代码库等其它权限。于是越权拥有了用户的私有代码区操作权限。
References
OAuth: http://en.wikipedia.org/wiki/OAuth
RFC 6749: http://www.rfcreader.com/#rfc6749
https://mp.weixin.qq.com/s/M4qffpKT5vXI1gjkgqjDVg
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9/04/oauth-grant-types.html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学安全在路上):OAuth 2.0 认证及其攻击面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