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uth 2.0 认证及其攻击面

admin 2022年10月1日20:40:59评论20 views字数 5929阅读19分45秒阅读模式

OAuth 2.0 认证及其攻击面

     工作上、生活里各种事太多了,公众号有段时间没有更新了 一是目前公众号没几个人,二是没有太多时间。以后尽量一周一更,把自己的笔记分享一下,希望大家喜欢~~

[TOC]

OAuth[1]是一个关于授权(authorization)的开放网络标准,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目前的版本是2.0版(1.0老版本太老应该没必要看了)。介绍OAuth 2.0的设计思路和运行流程,主要参考材料为RFC 6749[2]

OAuth 2.0 认证及其攻击面

一、应用场景

OAuth实际上就是为了解决客户端应用、第三方认证服务互不信任的情况,为了理解OAuth的适用场合,让我举一个假设的例子。

有一个"云冲印"的网站,可以将用户储存在Google的照片,冲印出来。用户为了使用该服务,必须让"云冲印"读取自己储存在Google上的照片。

OAuth 2.0 认证及其攻击面

问题是只有得到用户的授权,Google才会同意"云冲印"读取这些照片。那么,"云冲印"怎样获得用户的授权呢?

传统方法是,用户将自己的Google用户名和密码,告诉"云冲印",后者就可以读取用户的照片了。这样的做法有以下几个严重的缺点。

(1)"云冲印"为了后续的服务,会保存用户的密码,这样很不安全。

(2)Google不得不部署密码登录,而我们知道,单纯的密码登录并不安全。

(3)"云冲印"拥有了获取用户储存在Google所有资料的权力,用户没法限制"云冲印"获得授权的范围和有效期。

(4)用户只有修改密码,才能收回赋予"云冲印"的权力。但是这样做,会使得其他所有获得用户授权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全部失效。

(5)只要有一个第三方应用程序被破解,就会导致用户密码泄漏,以及所有被密码保护的数据泄漏。

OAuth就是为了解决上面这些问题而诞生的。

二、名词定义

在详细讲解OAuth 2.0之前,需要了解几个专用名词。

(1) ** application**:第三方应用程序,本文中又称"客户端"(client),即上一节例子中的"云冲印"

(2)**HTTP service**:HTTP服务提供商,本文中简称"服务提供商",即上一节例子中的Google。

(3)**Resource Owner**:资源所有者,本文中又称"用户"(user)。

(4)**User Agent**:用户代理,本文中就是指浏览器。

(5)**Authorization server**:认证服务器,即服务提供商专门用来处理认证的服务器。

(6)**Resource server**:资源服务器,即服务提供商存放用户生成的资源的服务器。它与认证服务器,可以是同一台服务器,也可以是不同的服务器。

知道了上面这些名词,就不难理解,OAuth的作用就是让"客户端"安全可控地获取"用户"的授权,与"服务商提供商"进行互动。

三、OAuth的思路

OAuth在"客户端"与"服务提供商"之间,设置了一个授权层(authorization layer)。"客户端"不能直接登录"服务提供商",只能登录授权层,以此将用户与客户端区分开来。"客户端"登录授权层所用的令牌(token),与用户的密码不同。用户可以在登录的时候,指定授权层令牌的权限范围和有效期。

"客户端"登录授权层以后,"服务提供商"根据令牌的权限范围和有效期,向"客户端"开放用户储存的资料。

四、运行流程

不论是那种类型OAuth 2.0的认证方式,其运行流程可总结为如下图,摘自RFC 6749。

OAuth 2.0 认证及其攻击面

(A)用户打开客户端以后,客户端要求用户给予授权。

(B)用户同意给予客户端授权。

(C)客户端使用上一步获得的授权,向认证服务器申请令牌。

(D)认证服务器对客户端进行认证以后,确认无误,同意发放令牌。

(E)客户端使用令牌,向资源服务器申请获取资源。

(F)资源服务器确认令牌无误,同意向客户端开放资源。

不难看出来,上面六个步骤之中,B是关键,即用户怎样才能给于客户端授权。有了这个授权以后,客户端就可以获取令牌,进而凭令牌获取资源。

参考链接: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4/05/oauth_2_0.html

五、四种不同认证模式

(1)授权码类型

 授权码(authorization code)方式,指的是第三方应用先申请一个授权码,然后再用该码获取令牌。 这种方式是最常用的流程,安全性也最高,它适用于那些有后端的 Web 应用。授权码通过前端传送,令牌则是储存在后端,而且所有与资源服务器的通信都在后端完成。这样的前后端分离,可以避免令牌泄漏。

第一步,A 网站提供一个链接,用户点击后就会跳转到 B 网站,授权用户数据给 A 网站使用。下面就是 A 网站跳转 B 网站的一个示意链接。

OAuth 2.0 认证及其攻击面

https://b.com/oauth/authorize?
response_type=code&
client_id=CLIENT_ID&
redirect_uri=CALLBACK_URL&
scope=read

上面 URL 中,response_type参数表示要求返回授权码(code),client_id参数让 B 知道是谁在请求redirect_uri参数是 B 接受或拒绝请求后的跳转网址,scope参数表示要求的授权范围(这里是只读)。OAuth 2.0 认证及其攻击面 第二步,用户跳转后,B 网站会要求用户登录,然后询问是否同意给予 A 网站授权。用户表示同意,这时 B 网站就会跳回redirect_uri参数指定的网址。跳转时,会传回一个授权码,就像下面这样。

https://a.com/callback?code=AUTHORIZATION_CODE

上面 URL 中,code参数就是授权码。OAuth 2.0 认证及其攻击面

第三步,A 网站拿到授权码以后,客户端应用就可以在后端(用户不可见),向 B 网站请求令牌。

https://b.com/oauth/token?
client_id=CLIENT_ID&
client_secret=CLIENT_SECRET&
grant_type=authorization_code&
code=AUTHORIZATION_CODE&
redirect_uri=CALLBACK_URL

上面 URL 中,client_id参数和client_secret参数用来让 B 确认 A 的身份(client_secret参数是保密的,因此只能在后端发请求),grant_type参数的值是AUTHORIZATION_CODE,表示采用的授权方式是授权码,code参数是上一步拿到的授权码,redirect_uri参数是令牌颁发后的回调网址。OAuth 2.0 认证及其攻击面

第四步,B 网站收到请求以后,就会颁发令牌。具体做法是向redirect_uri指定的网址,发送一段 JSON 数据。

{    
"access_token":"ACCESS_TOKEN",
"token_type":"bearer",
"expires_in":2592000,
"refresh_token":"REFRESH_TOKEN",
"scope":"read",
"uid":100101,
"info":{...}
}

上面 JSON 数据中,access_token字段就是令牌,A 网站在后端拿到了。OAuth 2.0 认证及其攻击面

(2)“隐式(implicit)”授予类型

有些 Web 应用是纯前端应用,没有后端。这时就不能用上面的方式了,必须将令牌储存在前端。RFC 6749 就规定了第二种方式,允许直接向前端颁发令牌。这种方式没有授权码这个中间步骤,所以称为(授权码)"隐藏式"(implicit)OAuth 2.0 认证及其攻击面

 第一步,A 网站提供一个链接,要求用户跳转到 B 网站,授权用户数据给 A 网站使用。

https://b.com/oauth/authorize?
response_type=token&
client_id=CLIENT_ID&
redirect_uri=CALLBACK_URL&
scope=read

上面 URL 中,response_type参数为token,表示要求直接返回令牌。

第二步,用户跳转到 B 网站,登录后同意给予 A 网站授权。这时,B 网站就会跳回redirect_uri参数指定的跳转网址,并且把令牌作为 URL 参数,传给 A 网站。

https://a.com/callback#token=ACCESS_TOKEN

上面 URL 中,token参数就是令牌,A 网站因此直接在前端拿到令牌,然后用这个令牌去请求资源服务器的数据。OAuth 2.0 认证及其攻击面

注意,令牌的位置是 URL 锚点(fragment),而不是查询字符串(querystring),这是因为 OAuth 2.0 允许跳转网址是 HTTP 协议,因此存在"中间人攻击"的风险,而浏览器跳转时,锚点不会发到服务器,就减少了泄漏令牌的风险。

这种方式把令牌直接传给前端,是很不安全的。因此,只能用于一些安全要求不高的场景,并且令牌的有效期必须非常短,通常就是会话期间(session)有效,浏览器关掉,令牌就失效了。

(3)密码式

 如果你高度信任某个应用,RFC 6749 也允许用户把用户名和密码,直接告诉该应用。该应用就使用你的密码,申请令牌,这种方式称为"密码式"(password)。  第一步,A 网站要求用户提供 B 网站的用户名和密码。拿到以后,A 就直接向 B 请求令牌。

https://oauth.b.com/token?
grant_type=password&
username=USERNAME&
password=PASSWORD&
client_id=CLIENT_ID

上面 URL 中,grant_type参数是授权方式,这里的password表示"密码式",usernamepassword是 B 的用户名和密码。

 第二步,B 网站验证身份通过后,直接给出令牌。注意,这时不需要跳转,而是把令牌放在 JSON 数据里面,作为 HTTP 回应,A 因此拿到令牌。

这种方式需要用户给出自己的用户名/密码,显然风险很大,因此只适用于其他授权方式都无法采用的情况,而且必须是用户高度信任的应用。

(4)凭证式

 最后一种方式是凭证式(client credentials),网上找到两种说法,一种说该类型使用于没有前端的命令行模式,另一种 说法是在用户直接向客户端注册,客户端以自己的名义要求"服务提供商"提供服务的场景。实际上这种授权模式在利用面很少。其过程为: 第一步,A 应用在命令行向 B 发出请求。

https://oauth.b.com/token?
grant_type=client_credentials&
client_id=CLIENT_ID&
client_secret=CLIENT_SECRET

上面 URL 中,grant_type参数等于client_credentials表示采用凭证式,client_idclient_secret用来让 B 确认 A 的身份。 第二步,B 网站验证通过以后,直接返回令牌。这种方式给出的令牌,是针对第三方应用的,而不是针对用户的,即有可能多个用户共享同一个令牌。

六、攻击面

OAuth2.0协议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而关于OAuth2.0的漏洞大多是一些配置不当所造成的,严重时甚至可以达到无交互登录任意授权账户。 在上述的认证流程中,不论哪种模式,都是为了从认证服务器获取access_token,用来访问资源服务器。而申请access_token,需要在请求里添加几个必要参数(不一定是下面的全部参数)。如下所示:

client_id:表示客户端的id(我是谁)。
response_type或grant_type:表示授权类型(申请哪种模式)
scope:表示申请的权限范围(申请哪些权限,由授权服务器定义)。
redirect_uri:表示重定向URI(申请结果跳转至哪儿,也就是CALLBACK_URL ,申请到授权码或者令牌以后,通过该URI回调传递授权码或令牌给客户端 只有授权码模式和授权码简化模式采用)。
state:表示客户端的当前状态,可以指定任意值,认证服务器会原封不动地返回这个值(自定义信息希望服务端原样返回,用来预防csrf)。
code:表示授权码,必选项。该码的有效期应该很短,通常设为10分钟,客户端只能使用该码一次,否则会被授权服务器拒绝。该码与客户端ID和重定向URI,是一一对应关系。

而关于OAuth2.0漏洞的挖掘也是围绕其中几个重要参数点展开,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OAuth劫持

造成这个类型的漏洞主要是未对redirect_uri充足检验或检验可以绕过。 根据OAuth的认证流程,用户授权凭证(授权码或令牌,授权码模式可以获得授权码,简化授权码可以获取令牌)会由服务器转发到redirect_uri对应的地址,如果攻击者伪造redirect_uri为自己的地址,然后诱导用户发送该请求,之后获取的凭证就会发送给攻击者伪造的回调地址.攻击者使用该凭证即可登录用户账号,造成授权劫持。 围绕修改redirect_uri思路,结合网站url跳转漏洞可以尝试获取凭证。

2、CSRF绑定劫持漏洞

攻击者抓取认证请求构造恶意url,并诱骗已经登录的网用户点击(比如通过邮件或者QQ等方式)。认证成功后用户的帐号会同攻击者的帐号绑定到一起。该类型漏洞主要是由于没有配置statec参数进行身份校验。 具体例子可见乌云历史漏洞2014-060493

3、Scope越权访问

案例: https://www.oschina.net/question/12_143105

https://github.com/login/oauth/authorize?client_id=7e0a3cd836d3e544dbd9&redirect_uri=https%3A%2F%2Fgist.github.com%2Fauth%2Fgithub%2Fcallback/../../../homakov/8820324&response_type=code&scope=repo,gists,user,delete_repo,notifications

上面案例中的scope参数扩大到了用户的代码库等其它权限。于是越权拥有了用户的私有代码区操作权限。

References

OAuth: http://en.wikipedia.org/wiki/OAuth
RFC 6749: http://www.rfcreader.com/#rfc6749
https://mp.weixin.qq.com/s/M4qffpKT5vXI1gjkgqjDVg 
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9/04/oauth-grant-types.html

OAuth 2.0 认证及其攻击面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学安全在路上):OAuth 2.0 认证及其攻击面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admi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2年10月1日20:40:59
  • 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CN-SEC中文网:感谢原作者辛苦付出):
                   OAuth 2.0 认证及其攻击面https://cn-sec.com/archives/596627.html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