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汽车行业热度非常高的三个标准为预期功能安全ISO21448,功能安全ISO26262和网络安全ISO21434,其中预期功能安全对于系统开发者来说比较陌生,容易将它与功能安全混为一谈,预期功能安全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要在功能安全之外还要考虑预期功能安全,网上已经有很多的资料去讲,本篇谈谈对预期功能安全概念的理解。
背景
Road vehicles - safety of the intended functionality SOTIF(道路车辆 预期功能安全)标准在2019年1月作为公开技术规范发布(ISO/PAS 21448),正式版预计将于2022年发布,目前PAS版本共有29页+23页附件,重点关注SAE自动化level 1和level 2驾驶辅助功能。
这个规范用于降低由于系统的预期功能不足(设计不足或性能局限)或可预见的人员误操作导致的不可接受风险,这也是预期功能安全概念的定义,适用的电子系统为安全功能受外部环境影响的功能,来自于传感器和处理算法,典型的有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车道保持系统等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预期功能安全概念
功能安全在于解决系统内的随机失效和系统性失效引起的危害,造成安全事故,包括硬件故障、软件故障,而系统功能正常时出现的危害不在功能安全考虑的范围内,由于使用传感器或算法的性能限制,驾驶人员对系统的误操作,SOTIF规范的推出旨在解决这一类问题。下图来自中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2020年发布的《预期功能安全国际标准ISO21448及中国实践白皮书》,用于说明功能安全与预期功能安全概念的区别。
SOTIF关注领域
一、系统的运行设计域ODD(或称为运行场景)超出了系统和部件性能限制,比如一个自动巡航系统在其ODD范围内(高速公路、天气良好)运行,遇到了有低照明条件的情况,超出了前置摄像头的性能限制;
二、人为因素对系统的影响,特别是与人机交互界面的接口。如驾驶员没有将手放在方向盘上(在需要时);驾驶员对系统能力和限制的理解,以及驾驶员的责任;以及驾驶员理解和应对警告和警报的能力。
在SOTIF规范中,也对不同标准适用的范围进行了说明,如下表,此表为笔者对英文版规范的翻译,如有差异,以原文为准。
SOTIF四象限概念
预期功能安全提出了四象限图的概念,用于确定系统所在的各类场景,这个概念类似于IEC61508中安全失效率λs、危险失效率λd的概念,不过SOTIF所关注的外部触发事件造成的危害,不是系统内失效引起的危害。
Area 1代表已知的安全场景,这是系统有能力处理的安全场景,例如这些场景已经完全在系统的ODD范围内,也可以是现有措施可以解决的场景。
Area 2代表已知的不安全场景,这些是系统设计者已知的场景,在这些场景下,系统不能安全地运行。系统设计者可以通过几种途径:
-
分析方法(FTA、FMEA、HAZOP、STPA等方法);
-
已有运行的现场数据和事故案例;
-
已有系统开发的经验教训;
-
标准、指南和行业最佳实践
找出导致系统处于Area 2的触发事件,对系统进行功能迭代优化,促成Area 2向Area 1的转化。
Area 3代表未知的不安全场景,这些是系统设计者不知道的场景,因此没有现实的数据和案例支持做决策,需要通过分析方法(FTA、FMEA、HAZOP、STPA等方法)、仿真和实际道路测试进行触发,以识别出未知的不安全情况,促成Area 3向Area 2的转化。
Area 4代表未知的安全场景,这些场景系统可以安全处理,因此SOTIF并不识别这些场景。
四象限中,Area 3的范围是SOTIF的最大挑战,它不可能完全消除,剩余的未知不安全场景将作为系统的残余风险,最终评判是否可接受。
SOTIF生命周期模型 VS ISO26262生命周期模型
在汽车电子系统的研发过程中,伴随着功能安全和预期功能安全从风险分析、安全需求确定、软件和硬件的设计、验证与确认过程。下图在ISO26262生命周期模型中标注了SOTIF对应的阶段。
上图中标红的是SOTIF生命周期模型阶段,具体为
ISO21448.5:functional and System specification
ISO21448.6:SOTIF related hazard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ISO21448.7: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riggering events
ISO21448.8:functional modifications to reduce SOTIF risks
ISO21448.9:definition of the 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ISO21448.10:verification of the SOTIF: evaluate known scenarios
ISO21448.11:validation of the SOTIF: evaluate unknown scenarios
ISO21448.12:methodology and criteria for SOTIF release
从上面的生命周期模型映射关系来看,
-
对于功能安全和SOTIF来说,系统的边界、功能、场景条件的假设,对于两者都很重要,而SOTIF更要确定设计使用的传感器类型、关键算法功能的初步描述,因为这些定义对于SOTIF风险分析很重要;
-
功能安全HARA风险分析用于识别安全目标,从而将安全目标分解到软硬件层面;而SOTIF不会给每个功能规定一个安全等级,在于找到促成风险向区域2,进而向区域1转化的措施;
-
预期功能安全没有像功能安全标准一样,规定软硬件的设计实现方法,而重点放在对风险减轻措施的验证和确认策略上,这一点可能是从所实现技术的更新迭代速度,对于标准来说,规定做什么,而不规定怎么做,但笔者建议,对于ISO26262的技术方法,如果SOTIF同样采用了类似的技术,应该参考ISO26262的要求来做;
-
SOTIF对于传感器、决策算法、执行器给出了推荐性的验证与确认策略,用于避免累积跑无效里程,而采用需求驱动、风险事件驱动的VV策略。
HARA VS SOTIF风险评估
实际项目实施中,没有必要分别去做HARA和SOTIF风险分析,整车级危害所引出的安全目标可以基于同一个过程来做,但在SOTIF会识别出可预见的人员误操作造成的顶层危害,以车道保持系统(实现车辆的居中和变道行驶)为例,在功能安全中,整车级危害有:
-
车道保持系统启动过程中发生车道偏离;
-
在目标车道上由于障碍物或车道被占变道;
-
车辆未完成变道或跨越到两车道;
-
系统对更高优先级的安全系统造成干扰(争夺控制权)
而从SOTIF角度,考虑到可预见的司机误操作,还存在的危害有:
-
司机与系统之间控制权的转换不当;
造成的事故后果可能是撞行人、与迎面车辆相撞、撞击障碍物、追尾车辆、侧面相撞,判断风险等级都是从可控性、严重性、暴露性三个方面去评价,以确定整车级的安全目标。
-
操作人员对系统信息的识别,需要考虑操作人员对系统给出信息不理解和理解错误(信息发生混淆)的情况;
-
操作人员错误的判断,无意对系统的停用、错误的启动和解除系统;
-
操作人员错误的动作,对其它系统错误操作导致本系统无意地停用;
-
人机界面接口的控制和响应操作错误。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薄说安全):如何理解预期功能安全(一)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