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网安这些事儿
人民的情感
随着互联网进程的加快以及视频媒体的发展,人们的信息接收渠道逐渐向着视频化转变,同时转变的,还有那无孔不入的诈骗团伙以及喜欢用歪脑筋的“女主播”们,在通过视频直播等手段获取粉丝的信任后,通过添加微信的方式,用以刺激粉丝进行消费打赏,而这些“女主播”的微信联系方式,却并不是真正的女主播在管理。
在今年的315晚会中,就爆出大部分公司通过“女主播+男运营”形式对粉丝实施金钱及个人信息的骗取。男运营通过粉丝泄露的视频内容对其进行持续经济勒索,或者通过打感情牌的方式骗取用户信息,让粉丝的一片真心变成他们割韭菜的利器。而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专业名词,社会工程学,也是新型网络诈骗的一种类型。
在这里,小草提醒您,作为一名粉丝,一定要注意,在发布相关信息到网络时,要留心个人信息暴露问题,特别是含有联系方式,地址、家人信息等重要隐私数据,不要轻易泄露给陌生人或者是自己的“爱豆”、“女神”们,毕竟,作为主播的他们,与你的交集并不多,刷榜除外。
人民的观望
人民的欲望
在本次晚会中,针对一些开放的WIFI,进行了通报。在本次晚会展示的内容中,一些商场或其他人流量较大的区域内,免费提供给用户的WIFI连接后并不能上网,而在连接后,用户的手机轻则打开各类网站,重则安装APP获取收集各种权限,甚至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取手机信息。
这类APP往往带有强制推送功能,用户关无可关,在最后,收获了一堆无用软件,甚至在其中会看到各种狂打擦边球的广告信息,诱导用户点击下载或者完成其他指令。
2022年开年,工信部发布了第一批侵害用户权益的APP名单,其中有107款国内知名APP存在违规获取和采集用户数据和权限,因此,大家在使用手机时一定注意,发现不对,立即卸载,不该给的权限,坚决不给。
人民的无奈
人民的烦恼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的事情,当你的手机浏览了一些信息之后,并没有留下任何的个人信息,却在不久后的时间段内接到了和浏览信息有关的推销电话,自己在无数次挂断后也不禁心生感叹,互联网可真强大,自己随便看看都能被这些广告电话“精准打击”。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甚至有人还接到了诈骗电话,导致自身财产遭受损失。那么,我们的信息是怎么泄露的呢?
其实有很多渠道可以获取、共享这些信息,毕竟现在我们的生活和互联网、数据经济融合过多,例如在网购、缴费等过程中录入的个人详细信息,就有可能被人非法获取。而这些信息可以精准的反映一个人的生活水准、消费能力和一些生活习惯以及人际关系,也使得诈骗变得更加容易得手。
而大家在遇到这类情况的时候,一定不要置之不理,在遇到被“精准打击”的时候,我们要拿起法律武器为自己维权,同时也要有取证的意识,这样投诉报案才能有明确的证据。也建议大家下载官方的国家反诈骗APP和安全管家App等防范软件,对骚扰诈骗行为进行拦截。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四叶草安全):直击“3·15”,今年网安这些事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