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公安机关大力治理打击网络诈骗犯罪,反诈预警机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统计数据表明,随着反诈预警平台的建立与完善,网络诈骗犯罪的案发率有所降低,反诈成功率大幅提升,切实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
但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针对公安机关开展部署的96110预警机制,狡猾的诈骗团伙也在不断“改进”诈骗方式。
最近,就涌现出很多利用手机上的“呼叫转移”功能拦截反诈预警电话,继而实施诈骗的案例。
根据对相关案例分析及战斗在一线的96110预警警官们提供的数据材料反馈,我们发现:
部分骗子在与被害人联系时(多见于冒充公检法诈骗的场合),往往会以各种理由博取对方信任,诱导被害人对自己的电话号码设置呼叫转移。
这样一来,打往被害人手机反诈预警电话就会被转移到其他号码。无法及时获得预警的被害人就很有可能一错再错,蒙受巨大的损失。
今年1月,在惠州警方公布的一起冒充公检法实施诈骗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伪装成警察,以“涉嫌骗保”恐吓被害人,同时要求被害人在手机上输入一段“**67*手机号#”(或“**21*手机号#”等)的代码。
不明真相的被害人按照对方的提示操作后,手机号被设置呼叫转移,与家人失去联系。
接到报警后,当地公安干警及时出动,在银行成功阻止了被害人的转账行为,化解了一场危机。
不过,“呼叫转移”的套路虽然狡猾,其自身的漏洞也有不少。
一旦发现反诈电话无法接通,警方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直接上门或者联系被骗者家属)及时与其获得联系。
只要反应迅速,诈骗团伙得逞的机会并不多。
但,骗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意识到传统的套路对反诈预警的干扰效果有限之后,诈骗团伙迅速调整了策略。
以往,骗子诱导被害人设置呼叫转移的目标号码往往是无法接听的电话或者是空号。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骗子将呼叫转移的对象设置为自己。
当有反诈电话接入时,骗子就能代替被害人接听民警、反诈平台的电话。
该套路最毒辣的一点在于:
骗子可以伪装成被害人迷惑民警的视线,甚至瞒天过海,让警方放弃干预。
与此前单纯地让反诈电话“打不通”相比,高明了不止一点半点。
据无糖信息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预警平台掌握的信息,近期冒充被害人接听反诈预警电话的案例相较以往有了大幅增加,有民警因此而中计。
这一趋势,无疑值得广大公安民警提高警惕。
当然,无论不法分子多么处心积虑设计骗局,警方都能“见招拆招”,做出相应的反制措施。
首先,如果怀疑对方手机号码被设置呼叫转移,可以立即联系运营商紧急停机,阻止骗子继续恐吓、忽悠被害人。
在几天前发生于南京的一起冒充公检法诈骗案件中,警方发觉被害人徐某联系不上后,立即停掉了徐某的手机号,最终成功挽回损失10万元。
其次,除了技术手段应对呼叫转移的情况外,在联系被害人时也能通过一些蛛丝马迹来判断风险。
比如:对方接听电话时的情绪与态度,性别、口音与资料是否符合等。
一旦发现异常,则可用故意说错手机、身份证尾号等方式向对方核实身份信息。
早在去年9月,北京丰台警方就在一次反诈干预中发现,接听电话的“被害人”表现不正常。
警觉的反诈民警当即询问对方手机尾号、运营服务商等信息,结果对方“一问三不知”,还反手挂掉了电话。
值得一提的是,在反诈工作中,警方的及时预警固然重要,群众的反诈意识也不容忽视。
大量实践结果表明,应对猖獗的“呼叫转移套路”,群众自身提前辨别骗术的效果远大于“亡羊补牢”式的干预。
如果能够第一时间识破骗术,那么纵使骗子设下重重陷阱,也没有任何意义。
这一点,也从侧面提示了强化群众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
当下,网络诈骗犯罪的形势依然严峻而复杂。
面对重重挑战,相信在广大奋战在一线的公安干警,会给人民群众交上一张满意的答卷。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无糖反网络犯罪研究中心):反诈民警请注意,您拨打的预警电话可能被呼叫转移给骗子接听......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