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个人数据的“精准”使用,大数据技术让用户无时无刻都能享受到便捷的服务。但同时,个人信息的自决权被大大削弱,用户几乎难以控制其个人信息的收集与应用场景。从“9.28特大跨国电信诈骗案”到“徐玉玉案”,一系列个人隐私泄露事件给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乃至社会安全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2019 年以来,我国为了规范移动互联网应用(APP)收集个人信息,出台了《App 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等相关法律规范。并为 APP 用户提供了举报渠道——微信公众号:APP 个人信息举报,由 APP 专项治理工作组受理,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个人信息安全防护已愈发重视。
监管合规政策时间线
在法律规范出台后,工信部、公安部、网信办、市场监管总局均对隐私违规App进行了相应通报,截止目前工信部结合各地通管局依据工信部信管函164号文件,累计对发布24批《关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通报》,涉及应用数千余款。网信办结合各地CNCERT及各地技术支撑单位依据国信办秘字〔2019〕191号认定办法,累计发布10批《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情况的通报》,涉及应用六百余款。
-
1. 快速评估
-
检测项梳理
-
APP检测
-
输出APP评估报告
-
2. 合规咨询
-
个人信息保护现状梳理
-
信息安全合规评估
-
合规差距分析
-
个人信息保护技术合规整改咨询
-
3. 自动化合规工具
推荐阅读
Recommended
>北京市委网信办发布网络安全技术支撑单位遴选结果,梆梆安全成功入选
> 再爆“盗脸”安全事件,梆梆安全深度解析人脸识别攻击与防护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梆梆安全):移动大数据时代,企业如何做好个人隐私保护
免责声明:文章中涉及的程序(方法)可能带有攻击性,仅供安全研究与教学之用,读者将其信息做其他用途,由读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如有问题可邮件联系(建议使用企业邮箱或有效邮箱,避免邮件被拦截,联系方式见首页),望知悉。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