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流程数字化以前,业务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事务交接均需要人员手工完成,比较容易出现误差,造成差错;同事之间和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也比较困难,无法实现协调办公。
大部分的业务申请都需要多个部门处室签字盖章,往往一个业务流程需要来回跑多趟,浪费大量时间,执行效率低下,引起员工抱怨不已。
信息和业务流程相互分离,只能凭纸张甚至人脑来记忆业务流程中的数据信息和操作历史记录,或者翻阅大量的记录查找,从而使工作无法得到监控和评估。
公司人员众多,机构庞大,部分业务流程也比较复杂,处理事务的大量人工操作将会产生大量漏洞和事务。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以前信息化水平不高,对于业务的办理依赖于纸质单据。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纸质业务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办公的需求,解决员工的困难、提高办事的效率、减少纸张的浪费、推行业务流程数字化已是大势所趋。
主要措施及做法
1.流程自定义,实现关键节点控制
针对业务流程复杂,一个简单的申请需要多人签字盖章的问题,平台通过对数字化流程自定义的方式来保证关键节点的控制,确保业务符合管理制度标准,删除现有流程中的多余项,有效提升效率,缩短审批时间。增加工作联络、督察督办、公章申请等多种多样的业务流程,在强化执行力建设、确保政令畅通、推动工作有效开展方面有重大意义。如图所示。
2.优化表单页面,抓住关键信息
对原有的纸质表单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对其中存在的一些语义不清、信息多余的情况进行修改、删除,保留业务需要的关键信息,减少用户录入的工作量,从用户角度提升效率。
3.线上审批,避免等待
对于纸质单据的审批过程,经常遇到签字盖章人员不在,需要长时间等待或多次来回跑路,浪费大量时间。在线上进行审批后,系统会自动根据设定的业务流程进行流转,并且可以在手机端进行审批,对于外出人员也能通过手机完成业务的办理,用户也无需为申请来回奔波,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网络多跑路,人员不跑路。
4.全程跟踪及历史查询,实现精准管理
对于业务流程的办理进度可以随时查询,避免用户不清楚办理进度,进行多次询问,数字化以后可以精准看到审核时间及业务进度。公司每年业务保存的纸质单据有上万张,在后期管理、保存方面多为不便,并且对于某项历史业务的查找也较为困难,只能靠人力一张张翻找。公司在业务流程数字化后建立了历史数据查询,可根据表单查询、人员查询、流程查询等多方式进行查询。
5.开展培训,持续推进数字化意识
业务流程数字化经过自主开发、测试、上线后,公司多次开展公司级培训,在为用户培训系统功能的同时,为他们灌输了数字化意识,提供了信息化思维,推动了业务流程数字化的实行。
管理效益及社会效益
1.管理效益
管理节点控制更加精细、合理,管理过程更加精细、透明,实现了信息枢纽的参谋助手作用。在传统的收发文管理中,要了解流程执行和文件签阅情况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业务流程数字化以后,这些情况就会变得一目了然,可以随时查看监督流程的进展情况,使得管理力度大大增强。
管理规范化、制度化。通过对自定义流程的设计,确保了工作流程的规范化;依托于相关制度文件,明确了工作方法、工作方向与考核方式,通过提升工作的权威性进而提高工作人员的执行力。
缩短业务处理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业务流程数字化、减少业务过程中不必要的中间状态,如等待时间、往返时间等,从而大大加快了流程处理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社会效益方面
业务流程数字化以后,得到了员工的大力赞赏,避免了员工来回跑路的抱怨。因为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业务的处理速度,员工的业务需求得到更快解决。
提升专业管理的服务形象,通过标准化的管理流程,达到业务说得清、道得明、价值最大化的目的,让管理工作真正做到规范、安全、实效。
总结
信息化工作平台上线运行后,取得了良好效果。系统实现了网上申请相关业务、工作联络、督察督办等多套流程;实现全程查询业务办理进度,后期查询统计等;实现用户及单位权限管理等功能。
通过信息化工作平台建设及应用,公司实现了网上处理业务申请的新模式,不仅能有效地解决流程问题,办公信息更加公开化,还能有效达到办公无纸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节省社会资源,为管理制度信息化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
来源:《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杂志
作者:胡尊智
(本文不涉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业务流程数字化给企业管理带来的变革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