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灾 (Disaster Tolerance):就是在上述的灾难发生时,在保证生产系统的数据尽量少丢失的情况下,保持生存系统的业务不间断地运行。
容错 (Fault Tolerance):指在计算机系统的软件、硬件发生故障时,保证计算机系统中仍能工作的能力。
备份(backup):备份是容灾的基础,是指为防止系统出现操作失误或系统故障导致数据丢失,而将全部或部分数据集合从应用主机的硬盘或阵列复制到其它的存储介质的过程。
容灾与容错的区别 :容错可以通过硬件冗余、错误检查和热交换再加上特殊的软件来实现,而容灾必须通过系统冗余、灾难检测和系统迁移等技术来实现。当设备故障不能通过容错机制解决而导致系统宕机时,这种故障的解决就属于容灾的范畴。
容灾与备份的区别 :容灾系统的目的在于保证系统数据和服务的“在线性”,即当系统发生故障时,仍然能够正常地向网络系统提供数据和服务,以使系统不致停顿。
而备份技术的目的与此并不相同,备份是“将在线数据转移成离线数据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应付系统数据中的逻辑错误和历史数据保存。
对于企业而言到底应该如何建设自己的灾备系统,是只建设备份系统、还是只建设容灾系统、还是需要二者同时建设、或者是分步骤的建设,谁先谁后等问题,主要根据业务的需求而定:
(1)需要防范的灾难类型:
企业信息系统可能遇到的灾难类型及其发生的比例如下:对于“人为错误”、“软件损坏和程序错误”加上“病毒”等这些都称为逻辑错误,占总故障的 56%,这些错误只能通过备份系统才能防范;对于“硬件和系统故障”以及“自然灾难”等故障可以通过在容灾系统(或者异地备份)来防范,占总故障率的44%。
(2)允许的RTO和RPO指标
从技术上看,衡量容灾系统有两个主要指标:RPO(Recovery Point Object)和RTO(Recovery Time Object),其中RPO代表了当灾难发生时允许丢失的数据量;而RTO则代表了系统恢复的时间。
一般而言:容灾系统能够提供较好的RTO和RPO指标。
灾难恢复与投资关系:
基于以上原因,业界在灾备系统的建设上一般按照以下几种方式:
-
建设机房内的本地备份系统
-
建设异地的备份系统
该方式可以备份系统的价格满足备份和异地容灾功能,能够避免主生产中心由于地震、火灾或其他灾害造成的数据丢失。
-
备份系统+异地容灾系统
这是一个较为理想化的容灾系统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各种可能的错误。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渝安全Sec):容灾与备份知识梳理:容灾与备份区别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