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
容灾是为了在遭遇灾害时能保证信息系统能正常运行,帮助企业实现业务连续性的目标,在自然灾害、设备故障、人为操作破坏等的灾难发生时,也能够保证系统的业务不会中断。
备份是指为防止系统出现操作失误或系统故障导致数据丢失,而将全系统或部分数据集合从应用主机的硬盘或阵列复制到其它的存储介质的过程。备份是数据高可用的最后一道防线,其目的是为了系统数据崩溃时能够恢复数据。
2.容灾和备份
容灾和备份的选择主要看业务部门对RTO(恢复所需的时间指标)/RPO(能够恢复到的最新状态)指标的期望值。如果对恢复时间和损失的数据量要求不高那么选择备份是比较好的。例如非核心业务的数据,虚拟机这种对RTO和RPO要求不是太高的可以选择备份。如果希望对系统和文件实时备份,即使设备出现了问题也不影响生产系统的业务继续进行,例如ERP、MES这种核心业务,这种系统业务的“连续性和数据的完整性”与企业的生产运营息息相关,一旦出故障,直接导致停工停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那么选择容灾是更好的选择。容灾能够提供很好的RTO和RPO指标。
同时远程容灾系统具备应付各种灾难,特别是区域性与毁灭性灾难的能力,具备较为完善的数据保护与灾难恢复功能,保证灾难降临时数据的完整性及业务的连续性,并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将损失降到最小。
RTO(恢复所需的时间指标)/RPO(能够恢复到的最新状态)作为一个企业选择设备的指标,本身具有很多含义。如图1,RTO表示了从灾难发生到恢复的时间,这段时间对于企业来说尤为重要,需要的时间越短,企业的损失也就越小,需要的时间越长,企业就会受到无法估量的损失。正所谓一分钱一分货,企业对于设备的成本越高,设备的功能越好,恢复的时间也就越短,可以让企业的损失最小化,如果只是简简单单买一个功能普通的容灾备份设备,等灾难来临时,带给企业的损失就远超于设备的成本了。同样对于RPO也是同样的道理,如图2,RPO表示灾难发生时到恢复的这段时间的数据损失,灾难持续的时间越长,数据的损失越多。因此我认为无论是对于企业亦或者政府都应该对容灾和备份重视起来,只有保证好最后一道防线的质量,才能让企业的发展更顺利。
3.容灾能否取代备份
4.灾备系统相较于传统容灾或备份系统的优点
5.总结
企业关键数据丢失会中断企业正常业务运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要保护数据,企业需要备份容灾系统来保障企业业务连续性和数据安全,是一项基础措施。然而无论是备份系统还是容灾系统,都有各自相对应的应用场景,不能等同待之。数据备份适用于数据高可用场景,是最后一道防线,其目的是在系统、数据崩溃时能够快速的恢复系统、数据;容灾就是要避免传统冷备份所具有先天不足,在灾难发生时,在保证生产系统的数据尽量少丢失的情况下,保持生产系统的业务不间断地运行。总的来说建设备份系统的投资远比建设标准意义的容灾系统的投资小得多。在预算不足的前提下建议分步骤的建设,先备份再容灾。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天唯信息安全):数据安全保障:容灾与备份解析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