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照龙表示,佛性从不是让人躺平,而是要勇猛精进、努力向前,面对困难和问题时不躲避,所谓“烦恼即菩提”,就是通过面临所有的挑战来增长我们的智慧,我们只有克服了困难才能获得大智慧,所说的菩提就是大智慧,是利他的大智慧。
那要怎样才能获得智慧?佛教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那就是慈悲的浪花,即只有通过慈悲才能获得智慧。慈和悲其实是两个意思,慈是为别人带来快乐,悲是帮助他人拔除苦难,这叫做慈悲。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智慧,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自在。所谓六度,就是用六种方法获得智慧的彼岸,又称为六度菠萝蜜。
度的梵语叫做“波罗蜜多”,字义是“到彼岸”,即是从烦恼的此案度到觉悟的彼岸。而六种智慧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他们是递进关系,每一度都有深刻的哲理:,可以自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
张照龙表示,我们可以去思考,在当下的生活环境中,能否做到自己得益的同时,也去利于他人?就处世为人的层次而言,最差的是损人不利己,其次是只利己不利他,往上是利己的同时可以利他,再往上是先利他然后再利己,当然还有更高的境界,就是利他不利己,单纯的只为了帮助他人。在佛法有成者的身上,这样的境界被称为无缘而起的慈悲,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利他、利己的概念,他们认为“他人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他人”,所以这种慈悲是从内心油然而生的,没有任何原因促使,因此叫做无缘而起的慈悲。而到了这个境界后就是所谓的福慧双修。
什么叫布施度?张照龙表示,谓菩萨由修布施,能对治蟹吝贪爱烦恼,能施与众生利乐。不论行持哪一种布施,只要布施时发的是正念正心,那么一切布施,不论大小,皆有福德。布施度有三种形式,分为财布施、无畏布施、法布施,每一种布施都在舍和得之间。财布施是指物质性的布施,此处的物质不仅仅指金钱、礼物、钱财,还有表扬、认可、他人的一丝微笑,即通过任何行为方式只要能让别人得到快乐和安慰的都能称为财布施。
财布施讲究“若见一切来求索者,所有财物,随力施与”,因此你有一万块钱,给别人十块钱,这不叫财布施,就只是简单的善念而已,而真正的布施是会让自己觉得心痛的,因为只有真正懂得放下,懂得舍弃,才能明白布施的教诲和意义。
张照龙表示,很多时候就算我们在布施行动上做不到“全给”,也一定要有这样的发心,因为佛教特别注重发心,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和发心不对等,是因为能力和条件的限制,但不代表行为做不到时,发心可以随意。“若你的发心就是不想布施,那即使做出了相应的行为,也是没用的。相反,若你有良善的发心,就是行为上暂时欠缺,至少方向是正确的,就可以不断进取。”
布施度之二称为法布施,法布施讲究相互之间交流,把自己的心得、技术、看待问题的方法拿去与人交流,通过沙龙、平台传授大家知识和理念,这就叫法布施,真正从内心用自己认可的一种方式将学识、技术教会大家,同时将快乐传播于他人。法布施高于财布施,因为其更像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人钱不如教会人赚钱。
布施度之三是无畏布施,境界更高,比如我们是部门主管,碰到困难时不应该把责任推给员工,而是应该由自己承担,同时还要跳脱出来帮助他人。
持戒度讲究”有所为,有所不为”,持戒是防非止恶,规范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是内求,就像佛教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对应到企业,即所制定的规则和规矩,必须得落地,特别是安全行业,大小制度、流程规范有许多,看似很完整,但企业都落实了吗?持戒的核心在于,戒律不在乎多而在乎一定要做到,同时一旦开始守戒,讲究必须坚持到底、执行到底。
持戒度有三个实践: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全球有几百万的僧人,管理这么多人口基数的团体,若没有相应的方法、制度和要求,佛教肯定不会延续几千年而不亡,所以持戒是佛教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现实中最好的制度是由每个人自愿来遵守的,从内心升起“想要遵守制度”的念头,即员工觉得执行这样的制度可以给彼此的工作环境带来好处,可以让众人获得利益,而这就需要领导者不断引导大家,让大家看到制度可以解决问题。
其二,摄善法戒,在止恶的摄律仪戒的基础上,以行持善法、广修善法为主的戒。此处张照龙引申了“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的概念:在印度传佛法时,由于当地的环境和背景认为,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所以直接传大乘佛法很难被接受,因此便传播了小乘佛法,就是和人说“只要遵守戒律就能修成正果”。而所谓的“大乘佛法”是在遵守戒律的基础上普度众生,即为了他人能够获得更好的回报,为了帮助他人获得更大的价值。而这就叫摄善法戒。
绕益有情戒在断除恶行,广修善行为基础上,忘我地广行利他之戒,其和摄善法戒有所关联,但更进一层。利他、利益捆绑、设定大目标,在企业里将此三点理念推行下去是很难的,因为安全行业具备特殊性,他有监管的职能、考核的职能、合规的要求,因此其他部门会对安全人员产生质疑,觉得安全人员只是为了自己,那这时安全人员就得扪心自问,审视自己的内心,看自己是真的在为企业着想,还是纯粹面子上挂不住所以才执行制度。
饶益有情戒在此处提出,面对这样的矛盾时先要放下自己,接着大家坐下后一起商量该怎么解决,说出彼此的苦衷,不要让矛盾扩大。切忌不可指责,只讲究责骂将责任推卸或者找谁背锅,而是阐明做这些事的目的,阐明应该怎么帮助企业,怎么帮助大家提升,要让众人看见、了解到安全人员的价值和付出。
其次,也要想想制度是否可行,是不是制度本身存在什么问题,不要因为觉得自己作为安全人员的权利受到侵害,所以要强制执行下去,想想制度哪里可以优化或调整;此外,还要放下自己的执着,有时候换一种思路和方法会得到更好的回馈,比如可以站在遵循监管的角度看执行过程中的难点在哪儿,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其他部门去解决制度上难点和不合理。
张照龙表示,戒,是内心断除恶行的一种决心。不是止恶了、行善了就是守戒,而是在下定决心止恶行善的前提下有意识地止恶、行善才是守戒。三种戒层层递进,千万不能好高骛远,首先要制止一切的恶行,守好摄律仪戒,然后努力修善,行持好摄善法戒,最后才能一心广行利他的善巧之法行持饶益有情戒。此外,无论是自利还是利他,都离不开戒,戒体是基础,只有守好了戒,才能保护好自己,才能利蓝他人而且由戒才能生定,由定才能生慧,所以戒是一切的根本。
对于忍辱度,张照龙表示,人修忍辱,不是迁就他人过错,表现自己懦弱本性,忍辱则是断灭嗔怒之根,保护自身功德的行为。
忍辱二字要拆开看,首先在“辱”字的解读里,人往往会自我否定、自我欺辱,觉得人生处处是失败的,没有成功。人该知晓一事,失败是常态,成功才是极少数的情况,所以千万不要觉得自己没能成功就是耻辱,世上很多事不是努力了就能成功的,因此在失败时不要先自辱,而是要想出问题的地方在哪儿,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自辱的突破口是建立自身的信心,而被他人欺辱时就得学会一个“忍”字。忍字头上一把刀,不断忍受刮心之苦是很难的,所以在面对客户的质疑、公司内部不一样的声音、决定被否决、努力不被认可的痛苦时,首先不要自辱,要建立信心,看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其次就是要学会忍,学会在被人侮辱时,忍受内心升起的嗔恨之心。
忍辱度有五个忍法,生忍、力忍、缘忍、观忍、慈忍。生忍就是要看到他人的闪光点,要将彼此看为平等;力忍代表的是不得不忍受,比如由于身份、地位、伦理原因而无法反抗,这叫力忍,于内心并没有做到真正的放下,因此会导致压抑太久而突然爆发。想要做到力忍,首先是想清楚事态的发生和发展,其次是换位思考,比如作为负责人,也需要思考自己如果是员工,面对这各种任务会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张照龙表示,如果遇事后实在忍不了,不要将火发于一人,而是要将火发于一事。
缘忍,即要具备“因缘而生”的理念,知道一切的好事、坏事、亲人、敌人都是因缘而生的,所以我们要尽量将所有的生忍、力忍转化成缘忍。张照龙表示,我们只有把自己看低,才能够包容别人,才能有良好的心态去释怀,这一切原来都出自于缘分。
观忍,对诸多事态要有系统性的观念,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后就能更好的与人接触,因为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和本质想清楚了,就可以解决问题。
慈忍,要以怜悯之心看待侮辱你的人,比上述各境界更高,是真正用慈悲的心念去看待众生,不单自己成为发光体,也认为他人会成为发光体,这只有真正的佛教高僧才能做到,是一种莫大的智慧。
张照龙表示,精进首先就是要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不断向着目标精进,因此改变懒惰和懈怠很重要。当明白精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就意味着人生好的转折点要来了,彼时才会将一切懈急懒惰等不良陋习恪除,一直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共有五种精进:加行精进、被甲精进、无退精进、无喜足精进、无下精进。
加行精进就是用1.5倍的速度去完成原来的目标;被甲精进是在碰到困难时,要披上盔甲、骑上战马冲向目标;无退精进就是没有退路,勇往直前,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无喜足精进就是不带着任何私人感情前进,无论眼前的道路是不是自己所喜欢的,都一样走下去,其所有的觉悟围绕的不是自己,而是整个团体;无下精进,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只要享乐过多,连神仙也会有天人五衰,因此做任何事情,只能往上,不能往下,这是方向上的选择,而人的修行也是一样,要不断向上,不能向下。
张照龙表示,禅定并非指让人入定打坐,专心诵经念佛,而是在修行的过程中,要人摄心不乱,制心一处,把妄念妄想抛诸脑后,以此达到静心修行的效果。念念清净,生活才能得以稳妥圆满,人生亦能得大自在。
张照龙指出,一心念佛是很难的,很多人往往“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只有一心念佛,然后才能往生极乐世界。那怎样才能做到一心?就是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学习,比如从最基本的观呼吸开始,打坐时眼观鼻,将所有的专注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脑中只想着自己的一呼一吸,时间长了才能做到心无杂念。这样,以后思考问题时,就能全然的将问题剖析清楚,问题从头至尾的本质也能更加通透。
张照龙表示,般若度是六度中最顶级的存在,甚至总括了前五度。善用般若思想,人生即可在转念之间变化,有了般若,心境一转,方可离苦得乐。所以修般若智慧,刻不容缓,般若即成,人生何其快乐自在。
沉迷过去和未来。贪源自过去的创伤、现实的不满和未来的担忧,因贪而严重“脱离现实”,迷失于舒适的、概念化的过去和未来。
无法逃离的情绪宣泄。嗔来自两方面,一是外部世界没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和计划,二是自己回避不了痛苦和不满。对于嗔恨性的人,最好的方法是修忍,其次是修布施,因为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会发现别人的困难和需求,这样能提升自己的慈悲,降低自己的嗔恨。
虚实之间的认知混淆。痴也称为愚痴,是把想法等同于现实,被表面事物或文字所迷惑,容易“痴心妄想”。而懂得福慧双修的人,懂得利于众生、帮助他人的人一定不会陷于痴,因为他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会产生慈悲心,他的智慧就会越来越高,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能看清事情的本质。
自以为是的虚荣姿态。在名利虚荣支配下,不理智、冲动、盲目地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能力和财产等,都称为慢。
信仰缺失下的自我迷失。疑主要指犹疑不决,毫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否定一切。想要解决疑心问题,首先要懂得相信别人,包容别人,对诸事要抱有认可的态度。
张照龙表示,涤荡五毒唯有六度。面对贪,不妄取、不妄予、不妄想、不妄求,以佛教的“布施”处理生活中多余的部分,通过与他人分享获得快乐来弥补因贪婪产生的空虚;面对嗔,想发火的时候,可以“跳出情绪看情绪,使自己学会“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面对慢,用谦虚心替换傲慢心,保持空杯心态,这样能消除自大心、涵养谦虚心,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面对痴,当发现自己痴缠于某种想法,可以反复地重复念叨你的想法,试着用疑问、反问、快乐、悲伤等各种语气语调表达出来;面对疑,就要摒弃疑心,需要每个人找寻到自己人生阶段最重要的东西,明确不同阶段的目标,做出自愿的价值选择。
第四届超级CSO研修班全貌
过程回顾
导师授课
第三届超级CSO研修班全貌
过程回顾
导师授课
学员论文
第二届超级CSO研修班全貌
过程回顾
导师授课
吕一平黄承杜跃进李吉慧杨哲
学员论文
首届超级CSO研修班全貌
过程回顾
导师授课
学员论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安在):超级CSO研修班 | 张照龙:从佛教六度的视角看安全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