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上方 ⬆⬆⬆ 关注君说安全!❤
“网络安全行业的个别现象不能代表其普遍性。”
大家好,我就是那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烂人见了就得爆胎的JUN哥,一个普通的IT牛马,一直在深深思索,身边的人、事和物。
这几天知乎上讨论网络安全行业前景的问题似乎很火。有知友发帖问:最近网络与信息安全行业好像很火,也很缺人,但是一旦学安全的人多了,卷起来了,那漏洞也肯定越少了,安全产品越来越强,是不是会卷出去一大批人啊?
数字化浪潮也被称为新基建,在这个背景下,网络安全已成为配套的基础设施之一。信息化建设要保障网络安全三同步的原则,即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因此,有一些观点认为,网络安全行业属于“低门槛、高回报”的职业,其实不然。
网络安全的基础岗位(如安全运维、漏洞扫描)确实存在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客观现实。自动化工具的普及使得初级从业者可通过GUI界面完成基础检测,翻译软件的应用也降低了英文文档的阅读障碍,但这仅是职业发展的起点。
作为入行二十年的牛马,其实网安这个行业能够实现高薪的往往凤毛麟角,能够站在顶尖网络安全的人才并不多。网络安全行业相对IT技术其他行业,平均薪资确实要稍微高那么一丢丢,入职起新稍微高一丢丢,如果不是企业紧缺的人才,想要高薪其实还是有难度的。
对比阿里、华为等IT大厂,同样在工作十年(这里司龄超过十年)所获得的待遇,即使是头部的网络安全企业,按照同样是985或者211的门槛,总体收入综合跟IT大厂比起来,可能还有好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差距。
的确,有这种假象。确实有个别企业优秀的网安人员存在学历不高的个别现象,甚至有一些顶尖的渗透测试或者红队攻击人员,学历的确不高。需要说明的是,综合最近几年网络安全行业招聘的总体要求,还是倾向于本科以及以上学历。仅有部分安全基础岗位可能对学历要求不高,但也需大专以上。
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端的结构性错位,可能是造成网络安全行业“学历宽容度”较高的根本原因。截至2024年,全国仅37所高校设立独立的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导致企业不得不通过内部培养机制弥补人才缺口。某头部安全企业的数据显示,其高级威胁分析团队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占比达41%,远超互联网行业平均水平。
现在很多网安企业招聘,说实话非本科以上是有额外附带条件的,要么应聘者在攻防上很牛,有比赛获奖,或者有专业认证,否则.....懂得大家都懂。
网络安全行业只是平均薪资高,但并不意味的高薪资。因为管理层,牛逼的技术人员实际工资确实至少以一当十或者敌三,因此平均下来造成了这个行业薪资很高的假象。 说实话,以笔者个人经验来看,以我们单位为统计作为样本,其中15%左右的工资超过平均薪资,35%的人在平均薪资线上,剩下的人差不多在平均线以下。因此,大部分人是达不到平均薪资的,只能说接近平均薪资。
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北上广深网络安全工程师(备注:这里应该是有两到三年以上经验的)起薪中位数为12800元/月,较Java开发岗位高出23%。但需注意薪资分布的“金字塔效应”——顶级安全研究员的年薪可达初级岗位的10倍以上,这种差距远大于其他IT领域。
网络安全行业对年龄的包容性源于其独特的价值评估体系。与传统IT开发岗位依赖技术迭代速度不同,网络安全更注重攻防实战经验的积累。例如,渗透测试工程师需要掌握不同时期系统漏洞的历史特征,而安全架构师则需理解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的遗留风险。这种经验导向的机制使得资深从业者如同医学领域的专科专家,其知识体系难以被标准化工具完全替代,但这是个不太准确的观点。
尽管当前头部安全公司中,尤其国外的头部安全公司,35岁以上技术专家占比达42%,远超其他IT领域。但在国内这一领域,网络安全顶尖的攻防或者渗透人员,笔者看到的是30岁以下的居多。网络安全行业知识迭代更新较快,35岁之后能够成为技术专家,靠的不是年龄,而是持续的学习能力和经验积累。年龄优势的发挥需要建立在持续学习的基础上,例如云计算安全、AI攻防等新兴领域的知识更新等等。
总之,网络安全行业总体来看,不管高工资也好,低门槛也好,我们都要理性看待。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不管是企业、事业单位、政府还是个人,都离不开网络,只要网络存在的一天,就需要网络安全。网络安全行业的个别现象不能代表其普遍性。是否适合网安行业从业,要结合个人兴趣、职业规划、国家政策、知识体系更新等多方面动态来看。
任何职业都需要深耕。想要在行业做好做强,想要成为这个行业NO1的领军人物,都需要付出他人之不能付,忍他人不能忍,做他人不愿做的,才有可能成功。
质变需要量变过程,积累很重要,人生也是一样!
![浅析网络安全行业的四个非普遍观点 浅析网络安全行业的四个非普遍观点]()
免责声明:本文相关素材均来自互联网,仅为传递信息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End-★关注,在看,转发,设为星标★,与你一起分享网络安全职场故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君说安全):浅析网络安全行业的四个非普遍观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