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后估计是太空渗透了。”
01
—
导语
2025年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低轨卫星星座建设的又一里程碑,标志着卫星互联网规模化组网迈入加速期。然而,随着“太空互联网”的快速部署,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成为焦点——如何在技术突破与规模扩张中筑牢安全防线?
一、卫星互联网:从组网到应用的安全挑战
-
规模化组网加速,轨道与频谱资源争夺加剧
中国低轨卫星星座计划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例如,千帆星座计划分三期部署超1.5万颗卫星,目标覆盖全球通信需求;而此次发射的03组卫星,是继2024年“一箭18星”后的又一次突破,进一步推动全球信号盲区消除。然而,低轨轨道和频谱资源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安全风险不仅来自技术层面,更涉及资源争夺与标准制定的话语权。
-
终端直连技术普及,数据安全亟待保障
手机直连卫星技术是低轨互联网的核心场景。华为Mate X6等终端已支持三网卫星通信,计划2025年开启众测。但终端与卫星间的直接通信需应对信号劫持、数据窃取等威胁。如何通过加密技术、动态身份认证等手段保障用户隐私,成为产业链攻关重点。
-
天地网络融合,协同防御成关键
卫星与地面基站的协同需解决频率兼容、信号干扰等问题。例如,中国联通通过“天地一体融合试验网”验证了4G水平的卫星通话与数据传输,但天地网络的无缝切换也可能成为攻击者渗透的入口。
二、安全护盾:技术突破与产业链协同
-
自主可控的“硬核技术”
-
芯片与载荷安全:国内企业如铖昌科技已量产多波束T/R芯片,支撑卫星通信需求;试验卫星通过Ka频段验证了载荷稳定性,为高频段安全传输奠定基础。
-
加密与抗干扰技术:卫星互联网需采用量子通信、动态跳频等前沿技术,抵御恶意干扰与监听。
-
全产业链安全闭环
从卫星制造(如银河航天的智能制造基地)到终端应用,产业链需形成安全标准统一、数据全流程加密的生态。例如,千帆星座的“全频段、自主可控”设计,为安全组网提供底层支撑。
-
国际合作中的安全博弈
中国低轨星座正加速国际化布局,如与泰国合作提升偏远地区通信能力。然而,跨境数据传输需符合各国安全法规,避免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三、未来展望:安全与发展的平衡之道
卫星互联网不仅是6G空天地一体化的核心,更是国家数字基础设施的战略组成部分。未来需在以下方向持续发力:
-
政策法规完善:将卫星互联网安全纳入国家网络安全体系,制定频谱管理、数据主权等法规。
-
攻防技术迭代:研发卫星网络态势感知系统,实时监测异常行为;推动AI技术在威胁预测中的应用。
-
用户教育普及:提升公众对卫星通信安全风险的认知,避免终端成为攻击突破口。
结语
中国低轨卫星互联网的崛起,既是技术实力的彰显,也是安全能力的考验。从芯片到星座,从地面到太空,唯有构建全链条、多维度的安全防线,才能让“太空基建”真正赋能数字经济,守护每一束穿越星空的信号。
免责声明:
本人所有文章均为技术分享,均用于防御为目的的记录,所有操作均在实验环境下进行,请勿用于其他用途,否则后果自负。
第二十七条: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不得提供专门用于从事侵入网络、干扰网络正常功能及防护措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活动的程序和工具;明知他人从事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不得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
第十二条: 国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使用网络的权利,促进网络接入普及,提升网络服务水平,为社会提供安全、便利的网络服务,保障网络信息依法有序自由流动。
任何个人和组织使用网络应当遵守宪法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不得危害网络安全,不得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宣扬民族仇恨、民族歧视,传播暴力、淫秽色情信息,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以及侵害他人名誉、隐私、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等活动。
第十三条: 国家支持研究开发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依法惩治利用网络从事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道玄网安驿站):中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网络安全如何护航“太空基建”?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