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谈思实验室
获取更多汽车网络安全资讯
在汽车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各车企纷纷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领域重金投入,力求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车辆信息安全领域时,却看到一个令人不安的行业现状:即使在TARA(威胁分析与风险评估)框架下明确定义的安全需求,往往也难以真正转化为产品开发中的优先级事项。
这种"需求明确却难以落地"的困境,正在成为智能汽车发展道路上的关键瓶颈。
01
TARA分析的理想与现实落差
TARA方法论本应成为连接信息安全风险与工程实践的桥梁。理论上,通过系统识别威胁场景、评估风险等级并提出对应措施,安全团队能够生成清晰的可执行需求。但现实情况是:
需求优先级之争:TARA结果难以量化商业价值
传统需求(如动力性能、续航)可通过市场调研直接量化ROI,而TARA输出的安全需求(如CAN总线加密、OTA签名验证)常被视为“成本项”。例如,某车企在TARA中识别出ECU需增加HSM模块,但因成本高昂被管理层否决,直至某竞品因同类漏洞召回后才重启项目。
痛点本质:安全需求缺乏“可感知”的交付物,其价值仅在风险发生时显现,导致资源分配失衡。
动态威胁与静态评估的冲突
TARA通常在车型设计阶段一次性完成,但车联网威胁环境持续演变(如5G普及催生新的中间人攻击手段)。某品牌车载T-Box曾通过TARA认证,却在三年后因新型DoS攻击导致系统瘫痪。
行业现状:70%车企未建立TARA动态更新机制,安全需求与实车生命周期脱节。
产业链协同失效:TARA要求与供应链能力割裂
Tier 1供应商常将信息安全视为“附加需求”,例如某ESP供应商为降低成本,默认关闭安全审计日志功能,导致整车无法满足TARA定义的攻击检测要求。
数据佐证:2024年AutoISAC报告显示,54%的车企因供应商安全能力不足被迫降低原定安全等级。
02
工程落地的三重断层
即使安全需求进入开发清单,从设计到量产的转化过程仍面临系统性阻碍:
设计断层
电子电气架构设计阶段,信息安全需求常被简化为"增加HSM芯片"或"升级加密算法"。某车企的域控制器在设计评审时才发现,安全启动方案与OTA更新流程存在冲突,被迫重新设计PCB布局。
验证断层
传统车辆验证体系缺乏安全测试场景。国内某检测机构数据显示,2022年送检的新车中,83%未完成完整渗透测试。一位测试工程师反馈:"我们更关注刹车距离,而不是CAN总线泛洪攻击的防护效果"。
运维断层
某豪华品牌的车联网系统在运营三年后,仍然存在2019年就发现的安全漏洞。安全团队负责人表示:"修复方案早已准备好,但涉及到多个供应商的协同更新,优先级总被其他功能迭代挤占"。
03
破局之道:建立安全驱动的价值体系
风险货币化评估模型
某国际车企开发的风险计算器将潜在事故损失(包括召回成本、品牌贬值等)量化为具体金额。数据显示,未实施终端认证可能导致单车型年均损失2.4亿元,这一数据显著提升了安全认证需求的优先级。
重构TARA方法论:嵌入产品全生命周期
动态TARA:建立与OTA联动的威胁情报闭环,例如特斯拉通过“红队演练”持续更新TARA威胁库,将安全需求迭代纳入软件版本规划。
轻量化评估工具:开发自动化TARA平台(如Vector的TARA Tool Suite),缩短评估周期至2周内,降低执行成本。
重塑供应链合作模式
正向激励:某车联网平台实施"安全成熟度分级认证",供应商每季度接受渗透测试,安全评级直接影响订单份额,通过采购溢价鼓励达标,例如华为对通过TARA三级认证的零部件加价5%采购。
反向约束:在合同中明确TARA责任边界,例如某德系车企要求供应商承担因安全缺陷导致召回费用的30%。
建立安全需求“可视化”转化机制
开发中的安全需求现在可以通过数字孪生平台实时追踪。某车企的"安全仪表盘"将200+个安全需求的状态、责任方、验证结果可视化,管理层能清晰掌握整改进展。
来源:智车信安
end
精品活动推荐
AutoSec中国行系列沙龙
专业社群
部分入群专家来自:
新势力车企:
特斯拉、合众新能源-哪吒、理想、极氪、小米、宾理汽车、极越、零跑汽车、阿维塔汽车、智己汽车、小鹏、岚图汽车、蔚来汽车、吉祥汽车、赛力斯......
外资传统主流车企代表:
大众中国、大众酷翼、奥迪汽车、宝马、福特、戴姆勒-奔驰、通用、保时捷、沃尔沃、现代汽车、日产汽车、捷豹路虎、斯堪尼亚......
内资传统主流车企:
吉利汽车、上汽乘用车、长城汽车、上汽大众、长安汽车、北京汽车、东风汽车、广汽、比亚迪、一汽集团、一汽解放、东风商用、上汽商用......
全球领先一级供应商:
博世、大陆集团、联合汽车电子、安波福、采埃孚、科世达、舍弗勒、霍尼韦尔、大疆、日立、哈曼、华为、百度、联想、联发科、普瑞均胜、德赛西威、蜂巢转向、均联智行、武汉光庭、星纪魅族、中车集团、赢彻科技、潍柴集团、地平线、紫光同芯、字节跳动、......
二级供应商(500+以上):
Upstream、ETAS、Synopsys、NXP、TUV、上海软件中心、Deloitte、中科数测固源科技、奇安信、为辰信安、云驰未来、信大捷安、信长城、泽鹿安全、纽创信安、复旦微电子、天融信、奇虎360、中汽中心、中国汽研、上海汽检、软安科技、浙江大学......
人员占比
公司类型占比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谈思实验室):从TARA看汽车信息安全之痛:为何安全需求总在优先级排序中败北?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