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提起「云计算」三个字,那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云安全的四大骨骼
物理中心/基础平台/身份权限/数据分级
安全对于基础设施而言,如同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直接决定了安全系数。安全底座没搭好,抗风险能力经不住考验。
在众多的安全功能里,一朵可信的云首先应当具备四根安全支柱:物理中心安全、基础平台安全、身份权限管控、数据分级规则。
云的诞生之地:数据中心物理环境安全
看似遨游于九天之上的云,安全之根仍需回归机房硬件。任你云平台安全功能做的多百花齐放,一个有预谋的社会工程攻击就能让你功亏一篑,应了那句老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任何一个物理数据中心,都可能遭遇花样繁多的物理攻击。
实际上,云的物理数据中心作为一切平台、服务的基础,比传统企业数据中心拥有更高的安全等级,它最起码需要做好:
物理安全:建房子,没有那么容易
大到机房选址、防火防盗防断电,小到电线、插座、加湿器,再到最新技术的液冷机房,都彰显着顶级数据中心的奢华和尊贵。
权限管控:想来,没那么容易;
逃跑?想都别想
容灾备份:删库跑路?不存在的
阿里云的数据中心已经面向全球四大洲,开放24个公有云地域、75个可用区、4个专属地域,可以实现用户同城/异地数据备份,冗余存储等能力。
全副武装的物理数据中心,就像是两条健全的腿部骨骼,作为第一大支柱,帮助云坚实地迈向虚拟化。
云的“飞天”之路:基础平台安全
硬件固件安全
作为云平台依赖的基础安全,硬件固件安全应当做到基线扫描、高性能GPU实例保护、BIOS固件验签、BMC固件保护等等能力,对安全进行加固。
可信之芯
虚拟化安全
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台台本是同根生的ECS,虽然遍布世界各地,但根系都彼此相连。所以针对虚拟化的安全加固、逃逸检测、补丁热修复、数据清零...等等安全能力,必不可少。
合规标准
一朵安全的云当然要获得全球各家权威机构的广泛好评和认可,才能经得起各行各业用户遇到的实际安全需求。
遍布世界的云平台,根系彼此相连,做好了上述这些,云平台才算是有了一个稳定的躯干,构建起一体化的可信环境,保持整个系统环境健康运转。
云的准入原则:身份&权限
作为信息时代的水电煤,云计算可以通过任何终端设备:电脑、笔记本、手机、Ipad.....进行连接访问。
传统架构下的互联网边界消失了,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通过任何设备+访问任何数据,如果仅仅以传统的防火墙、waf等单点的流量安全产品去防护,结果可能有点凉凉~~
云时代,身份信任能力和体系应运而生:
-
身份认证:确保是对的人 -
访问授权:确保访问的是对的资源 -
账号管理:确保授予的是对的权限 -
操作审计:确保及时发现异常访问 -
应用管理:确保云上云下身份的统一
只有做好云平台的身份管理,才能对每一次的访问、每一次的资源分配、每一次的权限授予,做出正确的抉择。它就像人的头骨一般,保护着大脑这个最核心的器官,用身份交织成的坚硬防护网,打造独特的属于云的边界防护体系。
云的写入规则:数据分类分级
数据,作为云上最重要的资产,没有之一,也是攻击者的终极目标。但是,先别急着聊数据安全防护,保护的前提是理解被保护者,我们首先要了解数据本身:
数据是「不平等」的,不同的数据有不同的归属。
物理环境、平台安全、身份体系和数据分级,共同构建了云平台的安全骨骼,一朵安全的云已经逐渐成形。
云的安全神经网络
但是光有安全的骨架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一套完善的神经网络将云串联,才能让这些安全能力成为协同联动的有机整体。
这套系统应该有两个核心功能:
-
调控能力:控制、调节各种安全能力、产品的活动,实现将安全能力融入到云的每一个设施、端口、节点中,提供全面综合的防御能力;
-
分析学习能力:通过对不同信息的分析、综合与学习,对于不同的外部行为、攻击做出正确的反应,使云上安全成为一个有机的自适应系统。
而这套连接万物的有机系统,其实并不神秘,它就隐藏在云上的流量里、数据里、甚至漏洞修复里...
#01
调控能力:建立云上动态防护机制
要说云服务的核心,流量,流量,还是流量!
而说到云上最核心的资产,数据,数据,还是数据!
数据和流量,这两个在云上飞速产生、流动、交换的核心,就像是遍布在人体各处的血脉、血管。被无数攻击者穷追不舍,被无数勒索软件苦苦追寻,一个不小心的趔趄或者擦挂,就会受伤流血,导致业务受损,在单点防护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只能进行系统调控。
如果类比人体呼吸系统,一起看看空气和血液的互动旅程:
第一是数据的采集安全,空气进入人体前确定氧气、二氧化碳、氮气……不同目的地,数据在进入云时,也需要识别分类。
第二是数据的传输安全,空气在人体流动,氧气会和血红细胞融合受到保护,数据整个传输链路全程加密,例如HTTPS协议,VPN/SAG网关、SSL证书等。
第三是数据的存储安全,红细胞存储着氧气,数据拥有个性化的密钥管理及密钥轮换体系。
第四是数据处理、交换安全,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源源不断供养给身体,数据在身份权限管控下,安全的交换共享。
第五是数据销毁,荷载废料的气体随着呼吸排出,对无用数据在保障隐私的前提下及时物理销毁。
云上数据,因为体系化的调控能力有机配合,是一个更天然的保护过程。
除此以外,在数据防护方面,云平台还应该具备几大核心能力:
-
实现云平台环境可信 -
难以破解的加密能力 -
数据可用不可见,驱动智能 -
安全便捷的密钥管理服务
而针对云上云下时时刻刻都在奔涌的流量,防护则更加需要细化。
除了前面提到的通过身份权限来对流量进行源头上的控制以外,还需要对云的各个节点做好防护:
-
流量的进出口:使用防火墙、WAF、抗DDoS等产品,对东西南北向流量进行把控。 -
CDN边缘计算、SLB负载均衡节点:打通相应的安全监测能力,实现安全能力和基础设施融合。 -
DMZ区:建立安全与非安全地带的缓冲。 -
流量准入逻辑:通过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能力实现恶意陆良自动化识别和拦截
当一朵云做好的了云上数据和流量的安全防护体系,那么它也实现了自我的蜕变升华:将安全的基因深深镌刻在云的每一个角落。
从ECS、存储、数据库,到网络、计算、身份,无不是生来就饱含着安全的元素,让用户上云即享受安全
#02
分析学习能力:安全的中枢神经
当一朵云做好以上的种种安全能力,它离“神功大成”只有一步之遥,但这也是整个过程中最核心的一步。
体现了云在安全上的不可替代性。
其一,不同云产品间协同联动
云上统一的Open API接口,可以实现数十条产品线内置安全能力联动,体现本是同根生的御敌优势。比如主机防护产品发现了一个新的安全警告,可以主动给外围设备下达指令,威胁情报可以通过API快速地分发给云内所有组件。就像是战火纷争下的狼烟传信,从边疆一路抵达王都,再由王都通知给四方属地,共同御敌
其二,统一安全管理系统
一套体系内的威胁识别、分析、预警、溯源,高速度的完整闭环
其三,强大的威胁情报数据库
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UEBA等安全能力构建实时更新的威胁检测框架,实现单点威胁全网秒级协同
我们期待和云上用户、合作伙伴生态一起,让阿里云真正成为一朵最值得信赖的安全云。
本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阿里云安全):深度 | 一朵安全的云是怎样炼成的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