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法阻止别人利用泄露的个人信息去作恶,那就从源头掐断犯罪之机,保护好自己,保护好个人信息。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10月17日,一年一度的国家网络安全“顶级盛会”——2021年中国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陕西西安盛大闭幕。
今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的主题是“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对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安全的关注度与日俱增。
但是,隐私泄露问题,一直以来是屡禁不绝。垃圾短信短信满天飞、用户信息被泄露、莫名其妙被自动关注等等,当我们在网上畅游时,无数双眼睛在暗处觊觎着我们的个人信息。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前所未有的透明。
三级危害:骚扰之“恶”
叮铃铃——
“喂,您好?”
“x先生/女士,您好,您最近需要买房吗?我们是xx,现在正在做活动……”
“x先生/女士,您好,我们是xx保险的,我们近期有一款新的产品,给您介绍一下……”
“x先生/女士,您好,我们是xx银行的,请问您需要办理信用卡吗……”
……
诸如此类,拉黑无用,不胜其烦。
骚扰电话不知在何时已成为公众的共性烦恼,接二连三,几乎全年无休。
看了房,就会有一堆购房推销的电话;买了车,就会有一堆推销车险的电话;过个节,就会有一堆商场活动的电话;在线购物,就会有一堆信用卡推销的电话;甚至生了娃,都会有一堆推销母婴服务的电话……
对方不仅开口能叫出你的全名,甚至手机号、家庭住址、房子大小都一清二楚,细思极恐。
二级危害:诈骗之“恶”
2017年4月20日,某公安分局民警小A向记者展示了一条诈骗信息:
“A某某,我是公安部打拐办的B某某,以后我们单位用钉钉软件沟通协作,请您尽快下载使用http://tb.cn/CkGGJex……投诉电话0571-8815……”
经查,信息中的网站其实是一个木马网站,而所谓的投诉电话也是诈骗电话,但信息中提到的部门及人员却是真实的,诈骗分子所获信息的精确度已经十分惊人了。
图源:中青在线
不久前,福韵君某女性粉丝刚刚生完“二胎”,在家恢复期间,接到自称“财政局工作人员”的电话,称“生二孩有补贴”。幸好该粉丝平时有关注相关新闻,且由于不确定来向福韵君求证,因而未受其害。
但复盘整个诈骗过程,能够将信息具体到人名、家庭地址、身份信息、工作单位,甚至到刚生完孩子,可想而知有多么精准。
诈骗之恶,造成的悲剧更是历历在目。
而一切的源头,都是因为个人信息遭到泄露。
早在2018年,中国银联就利用大数据分析向社会发布过安全提醒:电信诈骗案、盗窃银行卡、非法套现、冒用他人银行卡、网络消费诈骗形势严峻,其中超过90%都是由于个人信息泄露引致,已成为犯罪主要源头。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持精准信息的诈骗团伙们,手段愈发高端、隐匿、真实,愈发的防不胜防,令人担忧。
一级危害:盗用之“恶”
QQ、微信被盗用,向好友骗取钱财;
身份证被盗用,名下数十家非法公司;
个人信息被盗用,出现在各种相亲网站;
……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更有甚者,甚至会背负案底而不自知。2018年,北京市民W先生办理暂住证,结果发现自己被记录“有抢劫罪案底”,经调查发现,W先生的身份信息在7年前被朋友盗用,从而无端背负了罪名。
这些你可能只在网络上看过的社会新闻,每一件都来源于现实,而且绝不是小概率事件。
互联网时代,我们每个人几乎都在“裸奔”,谁也无法百分百肯定,“锅”永远不会落到自己头上。只要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一日不除,公民信息安全的隐患就一直存在。
特技危害:谋害之“恶”
事实上,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信息泄露带来的危险一般都是生活烦恼、财产损失、名誉损失等等,但实际上,罪恶永远超出你的想象。
2014年,无业男子韩某携带刀具窜至南昌市一小区内,以送快递为名骗得女子胡某打开房门后,持刀强行闯入室内,当场抢得现金2000元。韩某又要求与其发生性关系。危急之下,胡某拼命挣扎并大声呼救,韩某这才放弃。
没有一种犯罪是可以轻视的。
可能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个人信息泄露已经成为常态,虽然细思极恐,但现实无伤大雅,但其实那只是更大的“恶意”还未“光临”。
古人常道“害人之心不可有”,我们约束了自己,却无法阻拦别人的“恶意”,所以更要“防人之心不可无”。
我们无法阻止别人利用泄露的个人信息去作恶,那就从源头掐断犯罪之机,保护好自己,保护好个人信息。
本篇文章为福韵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福韵 网络情报研究):信息泄露之“恶”,远比你想象的更可怕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