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安全建设中,衡量安全能力水平或安全运营水平的指标很多,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安全团队闷在会议室,搞出一堆自己感动自己的指标给领导汇报。例如:
-
合规类的:法律条文适配率、安全合规比例,安全人员占比,安全预算比例,正版化比例,XX报备率...
-
管理类的:制度规范修订次数、评审次数、安全风险评估次数、安全培训次数、意识考核通过率,保密协议覆盖率...
-
风险类的:预警发布次数、漏洞检出率,补丁修复率、防病毒覆盖率、终端入侵检测率、攻防对抗成功率、弱口令率...
-
事件类的:服务器被入侵率、XX安全告警率,安全事故率、响应时间周期,可接受风险率...
这些当然是没有错的,但笔者个人并不赞同,罗列哪有个头呢,随便写写便好,如果领导也认可当然OK。总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都不错。然,上面都是发牢骚,开始进入正题:
在性能测试中,反应系统可靠性的也有三大指标被经常提及:平均无故障时间 MTTF、平均修复时间MTTR、平均失效间隔MTBF,简单理解如下:
MTTF(Mean Time To Failure),系统无故障运行的平均时间,取所有从系统开始正常运行到发生故障之间的时间段平均值
MTTF=∑T1/N
MTTR(Mean Time To Repair),系统从发生故障到维修结束之间的时间段平均值MTTR=∑(T2+T3)/N
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 ,系统两次故障发生时间之间的时间段平均值
MTBF=∑(T2+T3+T1)/N
三者的关系是 MTBF=MTTF+MTTR
为了便于理解,笔者画了个丑图如下:
笔者写了上面这么多,其实就是因为安全无绝对,那就必然会出事,企业活着应用了信息技术就要面对网络安全这个商业风险,别和老板唧歪扯什么安全威胁,你的企业有核心竞争力吗?黑客威胁你个毛线?老板根本不懂也不需要懂。安全对于老板,只要明白MTBF(多久必然出一次事),MTTR(出事多久必然能解决)就够了,至于MTTF(多久不出一次事)真的重要吗?当然重要也不重要。
心理学里有一词叫“损失厌恶”,这是人自我保护的本能。当明确告诉老板安全必然出事这一损失,老板会更愿意对安全投入,如果够幸运而多久没出事,那就是安全已超预期,恭喜~~那么,3M还能做什么,重点来了,笔者想说的是甲方乙方企业的下列场景,都有3M的影子:
-
安全防护能力评价
-
安全检测和监控能力评价
-
威胁管理、漏洞修复能力评价
-
应急响应能力评价
-
绩效度量评价
-
安全运营SLA承诺、安全服务SLA设计
-
外部专家服务能力评价
-
业务影响评价
-
合同赔偿条款
具体这些怎么应用3M,下次再聊,个人不靠谱经验,如有误导,还请谅解原谅。
坚信少却更好,坚定元认知传播,坚持安全美学,拿个主题,讲300秒就够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表图):安全实践中3M指标之应用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