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美国智库如何研究中国———一种基于文本框架的质性分析方法

admin 2022年12月17日12:34:06评论56 views字数 10003阅读33分20秒阅读模式

【摘要】

[研究目的]智库成果是记录研究者立场、观点、价值和意识形态的重要媒介载体。对美国智库中国研究成果展开文本分析,从方法论层面把握其确定研究问题、选用研究方法、获取情报资料、谋求研究支持的方式方法,既有助于了解美国思想库对华研究的思维路径,也有助于提升战略预判的有效性、针对性,更有助于建立两国思想库之间战略理解的桥梁纽带。

[研究方法]基于美国智库研究报告框架,探索建立一种可立体呈现美国智库对华研究领域、主题、问题、方法、结论,以及资料来源、研究支持、团队构成等情况的质性文本分析方法,并以 2020 年 5 所顶级美国智库的中国问题研究报告为例提取形成该年度美国智库对华研究的框架体系。

[研究结论]通过研究,建构了包含 7 个类型、43 个类目的对华研究总体框架,并作了类型化、框架化和视觉化呈现,建立了可用于长期跟踪观察美国智库对华研究成果的分析架构,为掌握一段时期内美国智库对华战略关注点、研究策略、基本结论、研究支撑提供情报分析路径、方法及工具。

关键词: 美国智库; 中国研究; 智库报告; 智库成果; 框架理论; 质性文本分析

中图分类号: G3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1965( 2022) 12-0029-09

引用格式: 赵恒煜.美国智库如何研究中国[J].情报杂志,2022,41( 12) : 29-37,88.

DOI:10.3969 /j.issn.1002-1965.2022.12.005


0.引言

当今世界智库是国家智力资源集中汇聚的思想阵地依托其知识生产优势和在政府决策链中的特殊权力地位深刻地参与国家内政外交政策的制定是国与国之间软实力交锋的关键领域之一有学者将智库作为立法行政司法媒体之外的第五种权力”在美国智库对政府学界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力尤为显著许多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交科技领域的重要决策都有智库的身影高度成熟的智库运营模式人才储备研究积淀成就了美国世界第一智库强国”的地位


随着中国和平崛起中美关系进入竞争性共存的新阶段和全面战略对抗的新时期两国智库均增加了对彼此的研究投入力度其报警器缓冲器和减压阀的角色地位越发凸显美国智库常常与美国政府的对华战略重点相配合不断生产出中国崛起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机遇论”“中国渗透论等观点为美国政府外交政策以及中美关系的处理提供关键性的战略建议这些观点和建议不仅直接转化为对华决策内化为决策者的战略思维还通过美国主导的国际传播网络进入到全球话语流通体系之中响世界各国对华内政外交的具体举措分析与观察美国智库关于中国问题的认知观点及其对中国与世界的影响将在梳理美国智库对华研究的史料以他者视角反思中国发展问题挖掘美国政府经由智库潜藏的对华战略意图等多个方面产生积极意义其中最为迫切的是从方法论层面把握并回答美国智库如何研究中国这一根本问题

1.研究综述

  1. 1.1  美国智库对华研究的研究现状

自我国开展新型智库建设迈向智库大国以来国智库的中国研究一直是国内智库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者们在基础理论研究机制主题框架究内容和话语特征 5 个层面形成了颇丰的学术成果

基础理论层面主要剖析美国智库对中国研究所运用的相关理论高瑞总结概括了涵盖宏观政治中观政策过程微观智库专家以及社会学领4 个维度的 9 种理论

研究机制层面主要分析美国智库对华研究的组运作影响力扩散等问题如韦磊等探讨了美国各大智库对中国的研究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包括直接设立中国研究项目或机地区研究中设立中国研项目在专题研究中开展中国研究; 仇华飞论述了美国智库专家研究当代中国对外战略的三种不同政治; 李习文等探究了美国智库在塑造“中国军事***”时发挥的舆论功能;贾敏以三代“知华派”学者群体的历史性变迁考察了美国智库中国观的演进路及其波动背后的政治与传播逻辑; 张宁等构建了美国智库和政府部门的涉华属性议程网络发现智库和政府的属性议程网络彼此相关,但议题聚焦呈现显著的异质性。

主题框架层面主要挖掘美国智库涉华研究议题的分布特点与结构特征张弛根据对不同政治倾向性的美国智库涉华推特内容进行了量化编码分析了这些智库的涉华议题框架和态度; 杜鑫等以美国 18  智库在拜登百日新政冶期间公开发布的涉华文章为研究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美国智库关注的涉华议题及其态度倾向; 李建霞选取美国影响力最强的 5 家智库 20132020 年关于一带一路的研究文炼出扩张冲突经济影响和内在发展三种框架。

研究内容层面主要以归纳或翻译评述的方式获取美国智库在特定涉华研究主题中的核心观点及结论。如刘颖等依据美国智库学者发表的论文、研究报告、访谈等材料,归纳了美国智库对中国社会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特点与缺陷;刘忠采用文献学分析方法和归纳法,对美国智库关于中国军改的主要观点、成果进行总结和评述;姜昱同等选取 9  家美国智库的 16篇代表性文献提炼其对“健康丝绸之路”倡议的关注重点,并提出应对措施;陈钰对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报告《中国高技术不平衡发展———对美国的启示》进行解读分析,认为相关结论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话语特征层面主要是基于语料库揭示美国智库对华研究话语中隐藏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如王梦晓等搜集新美国安全中心涉华政治话语语篇自建语料库,利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剖析其涉华话语中隐喻使用的类别、说服功效及其有关的话语策略; 李芷娴采用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对美国 16  家智库近十年( 2010-2019 年) 关于中国互联网治理的公开网络出版物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十大议题及其设置策略,并提出中国的应对措施; 赵秀凤等以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发布的涉华核能报告为语料,采用话语-历史分析方法,考察报告对中国“他者”身份的建构策略。

总体上看,在美国智库的涉华研究中,大多基于论文、研究报告、媒体文章、自媒体博文等历史文献,与文本分析相关联的文献计量、主题归纳、内容分析、话语分析也因此成为研究者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过往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美国智库涉华成果文本中的某一或若干特征,在呈现美国智库中国研究面貌方面具有局部性。众多研究中,作为关注人思考与认证结构的框架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具有潜在的展示美国智库中国研究全貌的理论价值和工具基础。

1.2框架理论及相关智库理论与实践研究

框架( frame) 是一个与观念形成密切相关的理论,其哲学基础是社会建构学派的核心命题,即“人们如何建构社会现实”。框架理论始于人类学家 Bateson,发展至今已经历了逾 60 年的历史,涉及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经济学乃至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与多种研究范式。关于框架的概念,Bateson 提出“框架即元传播”,是如何理解彼此符号、传授双方相互约定的诠释规则。Goffman  从社会学角度定义“框架是个体认识与社会事件联系的心理基模”,所有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Minsky 则指出,知识以基模( 有组织的资料结构) 的形式存储在人的记忆系统里,认知“基模”即“诠释的框架”。Gitlin 基于议程设置理论拓展出新闻的框架理论( Frame  Theory) ,认为新闻框架有内在的持续性以及规律性,语言( 包括视觉符号)在作者的操控、解释、呈现、强调下,会强化或排除受众的某些特定认知,将其视为一种具有规律的意义筛选手段。Gamson 与 Modigliani 从话语的角度切入,将框架称为“解释性包”,即“一个话语单元的核心组织观念或故事脉络”,它决定了符号表达手法的选择。Entman 基于文本的角度,把框架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突出行为的“To  frame”,即“选择被感知的现实的某些方面,并使它们在交流文本中更加突出”,另一个是突出结果的“Frames”,即“定义问题-诊断原因-做出道德判断-提出补救措施。在理论应用实践层面上,框架理论研究的主要取向、核心任务、研究方法详见表 1。

【论文】美国智库如何研究中国———一种基于文本框架的质性分析方法

目前,框架理论已被大量应用于新闻传播、文学、国际政治等学科,主要分析新闻媒体报道、文学影视作品中的特定认识、看法、偏见、叙述策略以及形象呈现,但在智库领域还并不多见。

从已有成果来看,框架理论在智库领域的应用重点是从各种智库成果文本中提炼各国智库涉华研究领域、主题、态度和结论的构成及分类依据,以此展现涉华研究的一些情况,并提出若干应对措施和决策建议。如庞琴等借助框架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梳理出主流英国智库对回归以来香港问题的关注焦点、分析思路、干涉立场与未来的趋势走向; 张虹倩从“视域性框架” “议题性框架”“认知性框架”三个层面对布鲁金斯学会关于拜登政府的“民主国家峰会”构想的政策报告开展话语分析,探知美国政府的相关决策动向。笔者先后基于框架理论对布鲁金斯学会的“中国观以及欧洲三大智库的“中国观”展开分析,为本文奠定了前期基础。

然而,目前的研究还难以把握美国智库中国研究的内在规律,如它们怎样定位研究问题、采用何种研究方法、如何导出研究结论。本文尝试将框架理论的应用焦点置于美国智库涉华研究的方法论层面,将美国智库研究报告的篇章架构作为分析的基础框架,借助 Kuchartz的质性文本分析法建构出一种类型化的元分析思路,为清晰地呈现美国智库开展中国研究的领域主题、问题方法、研判结果、文献来源、研究支持、团队构成情况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分析路径和工具。

2.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与分析流程 

德国社会研究方法论学者、质性数据分析(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QDA) 先驱 Udo Kuckartz 将质性文本分析方法划分为文本主题分析、文本评估分析和文本类型建构分析三种基本类型。其中,类型建构是 “各要素根据与所界定属性和特征的相似程度以类型即聚类的方式加以组合”,它旨在寻找多维模式和模型,建立类目系统、框架及其有机联系,从而帮助研究者理解复杂的主题或相关领域,是框架理论应用研究中发掘文本的议题、话语和意义如何被准确建构、组织的重要方法,其基本流程包含 5 个阶段,如图 1 所 示。

【论文】美国智库如何研究中国———一种基于文本框架的质性分析方法

第一阶段是根据研究问题决定分析目的、目标和重点,界定属性空间( attribute space) 及其分析相关维度,形成建构类型模式( typolgy ) 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通过聚类方式,从案例中创建类型模式,类型模式由类型( type) 、类目( category) 和属性( attribute) 构成,它们的划分必须明确,不能同时分属两个或以上类型; 
第三阶段需要清晰描述所建构的类型模式,对类型、类目和属性进行详细地界定; 
第四阶段是将案例归类至所创建的类型当中,并检验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及合理性; 
第五阶段是在各个类型之间建立起的关联性,通过表格、 矩阵或框架图谱对新建构的类型模式进行深度诠释与呈现。

本文的研究设计与分析流程基本遵循这 5 个的阶段展开。本文的关键点在于提取和识别美国智库研究报告中的各种潜在框架,从而了解这些智库在怎样的 研究支持下组织并开展对于中国的相关研究,如何定位研究方向、组织研究问题、选用研究方法、获得研究结论,遵循着怎样的研究路径。在操作层面上,主要运用 Nvivo 质性分析工具对研究报告中的各个部分实施拆解、类型化和重组,从材料中归纳出概念、类目、属性,形成具有解释效力的框架模式。

首先,美国智库报告的篇章结构( 如表 2 所示) 将作为分析的基础架构,以便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其中所含的全部内容。

【论文】美国智库如何研究中国———一种基于文本框架的质性分析方法

根据表 2,可以从各个篇章结构所涵盖的内容中建立与美国智库中国研究路径的映射关系,将其作为本研究的属性空间,其目标是构建涵盖了研究团队、研 究支持、研究领域、研究主题、研究问题与方法、文献资料来源、研判结果 6 个类型( tyeps) 的类型模式( typolgy) ,如图 2 所示。

【论文】美国智库如何研究中国———一种基于文本框架的质性分析方法

其次,将每篇智库对华主题研究报告作为一个单 独案例( case) ,逐篇从 6 个篇章结构中以聚类的方式分别归纳提取 6 个类型的类目( 如某类研究支持、某个研究领域、某种研究方法) 和属性( 类目所具有的特 征) 。 

第三,对所建立的“类型模式-类目-属性”进行描述界定。 

第四,持续对照检验案例与类型模式之间的关联 性及合理性,选择代表性案例进行阐释说明。 

最后,以框架图谱的形式展现 6 个类型之间的内在关联,呈现美国智库中国研究的面貌,如图 3 所示。

【论文】美国智库如何研究中国———一种基于文本框架的质性分析方法

2.2 研究对象与样本选择 

智库综合实力、影响力是评判美国智库的关键性指标。本文基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智库研究项 目( 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 ) 发 布的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 《全球智库评价报告》) ,选取排名前五位的美国智库作为研究对象, 以他们于 2020 年公开发布的中国研究报告为样本,作为本文分析方法的应用案例。

智库成果是承载智库思想的媒介载体。基于文本的非介入式研究方法可以避免直接与研究对象接触而在研究过程中影响或改变研究情境。目前,5 所美国 智库均在其网站平台上设有研究成果的开放获取数据库,提供关键词类型、文本类型、地区和主题、时间周期、研究项目等分类筛选功能。本文通过网络爬虫和智能化采集工具从其成果数据库中获取关于“中国主题”( 主题=CHINA /CHINESE) 的公开研究报告,细分类别包括 Report( 专题报告) 、Policy Brief( 政策简报) 、 Working Paper( 工作报告) 三种形式,时间跨度为 2020 年 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结合人工筛除掉包含主题词但与中国主题相关性不高的样本,以此作为研究的最终样本,详见表 3。

【论文】美国智库如何研究中国———一种基于文本框架的质性分析方法

之所以选择研究报告作为样本的文献类型,主要基于三点考虑: 

第一,与学术论文、媒体评论、博客文章、音视频资料、学术会议、专利等文献类型相比,研究报告篇幅长度适中,论据展示充分、论述完整度高,易于 把握不同中国问题研究的全貌。 

第二,与书籍相比,研究报告的单篇篇幅适中,样本的总量较书籍丰富,在文本分析上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便于开展全样本分析。相比之下,书籍的出版往往过于聚焦某个特定话题,篇幅逾十万字,且出版周期长、数量较少,不同书籍选题间的逻辑连通性差,难以系统呈现智库的中国研究概貌。 

第三,与政策内参相比,虽然政策内参是智库提交给国家政府最正式的官方文本和最具决策影响力的机构成果,但是存在易受委托方权力控制和价值取向影响、保密周期较长等局限性,且极少公开,不易获取。因此,研究报告是观察研究美国智库中国研究最适宜的文献类型。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领域与主题 

从美国智库中国研究报告的标题( Title) 与开篇 ( Abstract / Preface / Summary / Abstract / Key Findings / Key Points / Keywords) 中可以挖掘提炼出研究领域与主题,详见图 4。

【论文】美国智库如何研究中国———一种基于文本框架的质性分析方法

基于研究样本的题名关键词分析可知,国际政治在美国智库中国研究成果的领域分布中占比最大,研究者们不断评估中国崛起对于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 影响,其研究足迹遍布亚洲、欧洲、非洲。2020 年是美国对中国发起大规模科技战的元年,科技创新领域超越传统的经贸和军事领域跃居美智库中国研究的第二大领域,美国智库在这一领域的研究高度集中于两国在先进技术方面的竞争,特别是中国的全球供应链体系、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以及在 5G、大数据等关键技术上的研发态势,以不断寻求美国保持对华技术优势的战略举措。中国军事发展在 2020 年也备受美国智库重视,军事领域的研究产出超越了经贸问题位列第三, 研究者们重点关注了中国发展空间武器与反太空能力、核武器与核安全、中国国防建设动向、解放军作战思想等议题。经济贸易是美国智库自上世纪 90 年代起最先关注的中国研究领域之一,由于近年来美国加速对华“脱钩”、中国国际贸易力量呈现上升态势,美国智库的研究基本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中美经贸关系,二是中国国际经贸合作对美国的影响( 如中巴、中 俄经贸合作) ,三是中国国内经济与制度动向( 如经济风险、关税与汇率、民营经济发展等) 。相对而言,中国的国内政治、法律及能源问题属于美国智库关注相对较少的领域。

3.2 研究问题及方法 

从美国智库中国研究报告正文中的 Research Question 和 Methodology 部分可以挖掘提炼出研究问题与方法。 

基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和主题,美国智库分别从 6 个不同的维度建立关于中国的研究问题,即动机分析、 进展调查、事态评估、趋势预测、应对策略和历史回顾。动机分析主要考察中国国家行为背后的战略考量和内在逻辑; 进展调查主要考察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前沿动态; 事态评估主要考察中国国家行为产生的影响及其深度和广度; 趋势预测主要研判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在某个领域或事件中的发展走势; 应对策略主要提出美国可能采取的方案及最佳应对策略; 历史回顾主要考察某个与中国相关的新兴领域( 如人工智 能) 的历史变化过程,为该领域的演进规律寻求解释性的理解。 

根据不同维度的研究问题,美国智库采用了涵盖专题调查、数理统计、文献情报、逻辑推演、历史考证、 结构分析等在内的多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中国展开分析研判。专题调查主要指围绕某一事件或热点议题所展开的调查活动,包括对政府官员、学者、企业家的面对面访谈或远程采访,去往事件发生地深入考察,针对事态搜集相关资料等; 数理统计大多应用于中国经济、能源、军力等研究领域,研究者通过选取统计指标、 建构统计体系将其所掌握的相关数据导入模型,从而获得对事件量化特征的把握并做出评估、预测与判断, 另外,有大量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以图表形式对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描述呈现以支撑论点; 文献情报类方法主要是对政府文件、领导人讲话、媒体报道、研究成果等文本进行内容挖掘、分析解读、翻译述评,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方法; 逻辑推演法是另一类应用广泛的方法,研究者基于自身理论积淀和经验认识,对某个中国时政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解决方案、提出决策建议,或驳斥某些已有的观点结论; 历史考证主要应用于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研究者在查阅史料、对事件展开持续性跟踪观察的基础上深度剖析现象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影响, 描摹因果机制,最终归纳出可能的一般规律; 结构分析一般基于某种理论框架( 如议题框架、影响力框架、话 语框架) ,通过对资料的聚合或者拆解建立一种对现实问题的中心化、层级化、组织化解释图式。各种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的代表性案例详见表 4。

【论文】美国智库如何研究中国———一种基于文本框架的质性分析方法

3.3 研判结果 

从美国智库中国研究报告正文中的结论及建议部分( Conclusion / Recommendation / Implication / Future Research) 中可以挖掘提炼出研判结果。

几乎所有纳入本文研究的美国智库研究报告在研 判阶段都遵循着“定性-趋向-建议”的逻辑框架。其中,定性部分主要是确定与中国相关的国际事件具有 怎样的属性,如事件的类型、规模、严重性、影响范围与程度、可控性等; 趋向部分主要是对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国动向及中美格局进行展望; 建议部分主要针对事件的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政府提供对策建议和咨政方案。代表性案例详见表 5。

【论文】美国智库如何研究中国———一种基于文本框架的质性分析方法

3.4 文献资料来源 

从美国智库中国研究报告中的 References、Appendix、Notes 以及 Figures and Tables 部分可以挖掘提炼出支撑其研究工作的文献情报资料来源。

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离不开各种文献资料的编撰、 汇总、归纳、整理与传递,美国智库研究报告中所罗列的参考文献、注释和图表标引反映了这些智库在开展中国问题研究时是从何处获得文献资料支持的。按信息源的机构划分,主要包括新闻媒体、政府机构、国际组织、科研院所、企业 5 个大类,反映出美国智库庞大的科研情报搜集网络。美国智库常常从中美两国和一些国际知名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社交媒体中摘引时政动态和权威观点; 从中美两国及中国周边国家 ( 如日本、韩国等) 的金融、经贸、军事、外交等政府部门中获取国家统计数据、政府文件和官方公开情况; 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联合国专门机构中获得第三方统计的全球统计资讯; 从其他全球知名智库、 顶级高校和专业研究机构中引用他们的学术研究成果; 从具有大数据服务能力的专业咨询公司那里购买各个行业、领域、专题的分析报告。文献情报资料来源类型及机构举例详见表 6。

【论文】美国智库如何研究中国———一种基于文本框架的质性分析方法

3.5 研究支持 

从美国智库中国研究报告附录中的 Acknowledgments 部分可以挖掘提炼出其研究的支持者。

美国智库基本都采取市场化的非盈利、独立运作机制,形成了涵盖社会捐赠、政府资助、个人捐助、项目委托、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PPP) 、旋转门等多元化的科研经费、人员、物资支持体系。通过对致谢部分的考察,可以了解到美国智库中国研究在谁的支持下开展、服务对象是谁、其研究取向可能会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致谢中主要有三类对象,第一类是为研究提供经费资助的机构,主要是一些公共机构、慈善机构或企业创立的基金会,如麦克阿瑟基金会 、通用电气基金会、日本贸易振兴会等; 第二类是研究项目的委 托方或指导方,如美国国防部、美国国务院等; 第三类是为研究提供各种帮助的个人,包括咨询专家、评审专家、编辑、公关人员等,详见表 7。

【论文】美国智库如何研究中国———一种基于文本框架的质性分析方法

3.6 研究团队构成 

从美国智库中国研究报告附录中的 About the Author 部分可以挖掘提炼出其研究团队的人员情况。

智库的核心资本即是智力资本,对作者信息的提取、整合与分析有助于了解并掌握美国智库中国研究者履历背景、学术专长,据此了解科研团队的基本特 征。这些作者可以被大致划分为两大类,即智库机构的内部人员和外部人员。内部人员中,涵盖了机构的高层管理者、负责各个中心和项目运营的中层管理者、 参与科研一线工作的研究教学人员以及协同开展研究的各种助理、见习和兼职人员; 外部人员所涉范围甚 广,包括在政界参与国家决策的高官和各级行政管理者,在军界拥有实战经验的军官,在大型公司从事生产管理实践的企业高层,在高校、研究机构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的职业化学者,以及在各种国际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的领导人或顾问。他们深耕各自的领域,拥有前瞻性的思维、广阔的视野、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公共领域影响力,详见表 8。

【论文】美国智库如何研究中国———一种基于文本框架的质性分析方法

4.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本文借用了框架理论和质性文本分析方法对美国智库中国研究报告中的内容特征做了类型化、框架化的尝试,旨在揭示美国智库中国研究的潜在规律,探寻 其中国研究活动的展开逻辑,从文本的维度获得对美国智库中国研究新的解释和理解。按照智库开展研究的一般流程,可以将上述各个部分的研究结果加以整合,得到如图 5 所示的美国智库中国研究总体框架。在总体框架之中,包含了研究团队、研究支持、研究领域、研究问题、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来源和研判结果共 7 个类型及各自所属的 43 个类目。

【论文】美国智库如何研究中国———一种基于文本框架的质性分析方法

4.2 研究展望 

在智库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对智库科研活动组织和知识生产运作的考察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智库研究成果是承载智库知识生产的最终形式,它忠实地记 录着研究团队的思维方式、核心观点和论述过程,对智库研究成果展开详尽分析,可以避免情境变化或研究对象主观遮蔽带来的信息失真。因此,本文在基于文本视角提炼美国智库中国研究方法论的方面做了抛砖引玉的探索,美国智库开展中国研究的框架体系既可以为后续研究者应用内容分析法研究美国智库涉华专题提供编码表编制的参照基础,也可作为一种长期跟踪观察美国乃至其他海外智库对华研究成果、建立分析数据库的情报采集分析架构,从而更好地动态监测各国智库对华战略关注点、研究策略、基本结论、研究支撑。此外,基于本文建立的框架体系还有助于找寻美国智库对华研究出现倾向性、误导性、片面性结论的缘由,例如通过内容分析方法发现研究团队成员、研究支持者与研究结论之间可能存在相关关系,这也是未来值得深入探索研究方向。囿于采样分析及文章篇幅所限,本文仅以 2020 年 5 所美国智库对华研究报告为例建立框架体系,其中的类型、类目、属性还有进一步的延展空间,体系还可进行不断补充完善。

文章来源:《情报杂志》,2022年.12期【页 数】 10 页 ( 第33-41页+第92页 )

作者简介:赵恒煜,男,1988 年生,博士,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 国际智库与社会科学文献情报分析、新媒体技术、文化融合。




长按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可加入星球

里面已有5千多篇资料可供下载

越早加入越便宜

续费五折优惠


【论文】美国智库如何研究中国———一种基于文本框架的质性分析方法

【论文】美国智库如何研究中国———一种基于文本框架的质性分析方法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丁爸 情报分析师的工具箱):【论文】美国智库如何研究中国———一种基于文本框架的质性分析方法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admi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2年12月17日12:34:06
  • 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CN-SEC中文网:感谢原作者辛苦付出):
                   【论文】美国智库如何研究中国———一种基于文本框架的质性分析方法https://cn-sec.com/archives/1469859.html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