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admin 2021年1月31日14:36:07评论261 views字数 8467阅读28分13秒阅读模式
摘要:“融资难、融资贵”是长期困扰实体经济企业的一大难题。而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有效缓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面临的风控难、能力弱、成本高等痛点问题,进而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近年来,无论是信贷领域还是债券融资、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领域,均已涌现出利用数字技术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的成功经验与典型模式。同时,数字技术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应用也日益深入,企业融资的社会环境正在不断优化。但是,数字技术在助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仍面临多重问题和挑战。下一步,应通过要素供给、应用生态、监管机制以及安全保障等的全面优化,推动数字技术应用持续拓展深化,助力实体经济企业获得更低门槛、更高效率的资金支持。

1  引言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命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但对于不少实体经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始终是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难题。据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报告》,我国中小微企业潜在融资需求达4.4 万亿美元,而融资供给仅有2.5 万亿美元,融资缺口高达1.9 万亿美元,占融资需求的比重达到43%。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持续演进升级以及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全面深入应用,数字技术在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方面的作用不断凸显,日益成为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  数字技术助力缓解实力经济融资难题的机理

实体经济的融资难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从企业自身特性来看,企业规模小、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弱、缺乏可靠的抵押担保和征信信息以及企业财务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等特征,导致民营、中小企业天然地在金融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从金融机构服务能力来看,金融机构对企业发展潜力、人才储备、技术能力等的评估和精细化分析能力不强,风险定价模式单一,差异化、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不足,导致金融机构难以提供与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和融资需求相适应的融资服务。此外,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对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也形成了一定的制约。综上分析,金融服务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面临着风险控制难、服务能力不足及服务成本较高等困难。而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有效缓解这些痛点问题,助力实体经济企业更快、更好地获得资金支持。
一是数字技术可助力缓解金融机构风控难问题。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金融机构可以深入挖掘企业的工商、税务、银行流水、征信信息等各种内外部数据,丰富风险评估信息维度,提高风险评估的精准性。在融资服务的存续期间,金融机构可依托物联网等实时监测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深度学习算法等技术自动发现风险点,及时对潜在的风险进行预测预警,强化金融机构对企业风险变动的感知和反应能力,有效防范违约事件的发生。此外,数字技术还将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一旦违约事件发生,违约方的信息将在信用体系中广泛共享,“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失信者将受到有效打击,进而推动形成融资业务良性发展的闭环。
二是数字技术能够助力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借助数字技术,金融机构可大幅扩展企业服务半径,为以前较难触及的企业提供更多金融服务,有效增强融资服务的可达性。同时,基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自动化决策和处理能力,可促使融资服务中的认证、筛选、审批、监控、运维等各个环节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极大地简化工作流程,大幅提升融资服务的及时性。此外,金融机构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搜集更加多维、全面的数据,精细捕捉不同客户的差异,从而把客户群体分解成同质性更高的细分类别,刻画更客观、更精细的客户画像,实现更加个性化的风险定价与用户运营,有力提升融资服务的精准性。
三是数字技术可以助力降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本。一方面,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可实现企业融资需求与金融产品的快速精准匹配,并有效优化相关流程、大幅缩短放款时间,降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企业的时间成本。另一方面,智能柜台等自助型金融服务设备、手机银行等各类智能金融终端的持续发展,使得企业融资服务逐渐向自助化、远程化方向转变,在相当程度上降低对金融从业人员的依赖,从而推动金融服务中人力成本的下降。此外,借助数字技术,金融机构还可减少网点、营业部等场地的部署,降低金融服务的场地成本。

3  数字技术助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现状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成为金融机构创新和转型的重要突破口,推动金融机构改造信用评价模型、提高营销获客能力、增进资金投放效率,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可能。当前,无论是信贷领域还是债券融资、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领域,均已涌现出利用数字技术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的成功经验与典型模式。同时,数字技术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应用也日益深入,企业融资的社会环境正在不断优化。

3.1   数字技术有力推动信贷模式创新发展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数据日渐成为破解企业融资难题的关键。当前,已有不少银行及科技企业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积极拓展各类数据在信贷服务中的应用,不断完善对企业的风险评估、优化信贷业务流程,从而助力化解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一是发展基于税务数据的信贷模式。税务数据包含销货方名称、购货方名称、货物名称、规格、数量、单价、税额等多种关键信息,通过分析税务数据,不仅可以判断企业的销售和盈利情况,还可以基于产业链了解企业的竞争力。在信贷业务中引入并充分利用税务数据,将有效提升银行风控水平,进而解决企业的融资难题。自国家税务总局在2015年提出“银税互动”概念之后,各地税务部门通过自建平台或由第三方搭建平台等方式积极推进“银税互动”。如上海市税务局、上海银保监局合作开发“上海银税互动信息服务平台”,将企业基本信息、纳税信息、申报缴税、违法违章等涉税信息实时共享至银行信贷系统,为还原企业经营行为、信用水平和风险画像提供重要支撑,从而支持银行快速完成信贷审批,实现“秒批”“秒贷”。同时,税控系统服务商通过税控机打发票、电子发票的开具,掌握了较为丰富的税务数据,也在推动发展基于税务数据的信贷业务;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爱诺信征信平台、诺诺金服金融服务平台与银行合作推出基于发票数据的小微企业信贷,依托航天信息的税控优势,利用增值税开票数据为企业构建大数据画像、进行信用评估、拟定授信额度,实现无抵押、无担保的信贷服务。
二是发展以交易数据为核心的贷款模式。电商平台、移动支付等业务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使得企业的订单情况、收款情况等交易数据更容易获得和利用,也由此发展出了基于交易数据的贷款模式。例如,苏宁金融“信速融”,基于小微企业在苏宁云平台等B2B、B2C平台的交易数据、订单数据、物流数据等对客户进行精准画像,为客户提供信用贷款,最快三分钟即可放款;网商银行推出订单贷款产品,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商家,基于其“卖家已发货,等待买家确认收货”的在途订单金额,结合店铺运营情况,为商家提供订单贷款,帮助商家提前回款。
三是发展基于生产数据的贷款模式。随着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建设部署,越来越多生产场所、生产设备实现联网接入,生产数据的采集范围和效率不断提升,生产数据的应用模式也越发多元化,利用生产数据开展信贷服务的新模式也随之而生。例如,常州天正工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形成初级工业互联网数据平台之后,针对中小微企业客户存在的融资难问题,依托平台上收集的数据,推出了全国唯一的生产力征信系统,通过对客户企业的生产数据进行对比,开展信用排名,联合金融机构对排名高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不仅解决了小微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也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的坏账率。
四是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近年来,互联网、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推动产业链数据广泛汇聚共享,有力促进了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持续创新升级,如中企云链创造了“N家银行+N家核心企业+N家上下游企业”的全线上供应链金融平台模式,突破传统供应链金融封闭、单一的局限,打造开放、立体的“N+N+N”产业链体系,有力推动资金的进一步优化配置。同时,中企云链创新推出可流转、可融资、可拆分的电子付款承诺函——“云信”,各级供应商收到“云信”之后可自主拆分并进行再次流转,任意一级持有“云信”的供应商仅需在线提供与上一买家的合同和发票即可实现当天融资变现,从而促使核心企业信用穿透整条产业链,助力产业链末端中小企业高效、低成本地融资。
3.2   数字技术有效促进直接融资优化升级
近年来,在债券、股权等直接融资领域,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等机构也在加快推进数字技术的布局,通过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各领域各环节的应用,推动证券发行、风险评估、募资销售等环节向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迈进,助力降低实体经济直接融资的门槛和成本。
一是数字技术推动证券发行方式创新,促进直接融资提升效率、降低成本[4]。当前,国内外均已出现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型证券发行实践。例如,法国兴业银行以证券型代币形式发行价值1.12 亿美元的以太坊区块链债券,利用区块链提高了债券发行的透明度,并且降低了使用传统方式发行债券时因中介机构数量和复杂性而导致错误的可能性。在国内,佰仟与百度、华能信托等联合发行了国内首单区块链技术支持的ABS,依托去中心化存储、非对称密钥、共识算法等区块链技术,为该ABS的发行赋予了去中介信任、防篡改、交易可追溯等特性,大幅提升了发行的效率、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二是数字技术助力强化证券存续期风险管理,进一步激发投资积极性,降低企业融资门槛。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发展,已有不少企业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挖掘分析多维数据,更准确、更具前瞻性地反映企业的短中长期风险。例如,“德勤智慧债券”以内评为基础,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对舆情、交易等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客户识别发债企业信用风险并实时预警,提升投资机构对债券风险的管理能力。自发布以来,“德勤智慧债券”已帮助客户成功识别并预警永泰能源、康得新、三鼎控股等多个发债企业违约风险,预警平均提前天数达400天。
三是金融科技推动智能投顾快速发展,助力资金在投资方与融资方之间高效、精准匹配。当前,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数据模型和后台算法、为投资者提供智能化资产配置建议的智能投顾模式正在兴起,并促使投资决策更加理性化、科学化、个性化,推动投资市场加快健全完善,从而为企业直接融资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基础。国内已有多家券商开发了智能投顾产品,如中信证券推出的“信e投”平台、广发证券“贝塔牛”等,以机器人提供资产配置计划作为参考,经过人工决策后形成最终投资建议,助力投资者形成更为合理可靠的投资决策。
3.3   数字技术加速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提升企业融资信用信息支撑、帮助守信主体获得融资支持、助力解决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征信领域,为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新工具、增添了新动力,推动信用信息进一步广泛集聚、高效共享,确保失信行为及时得到惩戒,进而为企业融资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了有效助力。
一是数字技术助力采集信用数据,更精准地刻画企业信用形象。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广泛、深入地收集更多维度的企业数据越来越便捷,信用信息的潜在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挖掘,为更全面、更高效、更精准地分析和呈现企业信用情况提供了坚实基础。芝麻信用、中诚信征信等征信机构纷纷应用数字技术赋能企业征信。例如,芝麻信用依托云计算、机器学习方面的前沿技术,通过将工商、司法、海关、经营记录、企业及法人海外投资等广谱多维数据相融合,深入刻画企业的整体信用情况。
二是数字技术助力信用信息共享,更广泛地实现信用信息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一方面推动不同层级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互联互通,促进企业信用信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另一方面也推动企业信用信息嵌入不同业务系统,推动信用信息在以企业融资为代表的各类业务场景中充分发挥作用。当前,我国已建成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联通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把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的各类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注册登记、抽查检查等关于企业的信息统一归集,并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索引记于企业名下,实现了企业信用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

三是数字技术助力失信联合惩戒,更有力地促进企业严格守信。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数据将在各个部门之间全面共享,失信主体在各部门办理业务时将被自动拦截,推动“失信联合惩戒”真正落到实处,使各类主体不敢失信、严格守信。例如,贵阳市推出失信联合惩戒云平台,利用大数据手段连贯全市36个部门,实现数据共享、责任同步,自然人或法人到各个部门办理业务时,将会访问云平台接口,自动比对办理业务的公民或法人是否为失信被执行人,自动拦截失信被执行人的业务,使失信主体事事受阻。

4  利用数字技术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题面临的挑战

数字技术在助力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题领域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数字技术在助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仍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使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进一 步解决受到制约。
4.1   基础支撑能力有待强化
一方面,数据资源的供给存在不足。当前,区域间、政企间、企业间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数据共享途径,数据孤岛现象依然广泛存在,数据协同应用成本和难度较高。同时,金融领域的数据重要度高、敏感性强,但相关数据脱敏和保密规则尚不完善,数据收集、流通和使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存在滞后性,严重制约了企业融资过程中对数据资源的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技术支撑能力仍待提升。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涉及的数据种类繁杂,且金融业对数据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等性能要求极高,现阶段的数据管理和分析技术难以满足相关业务需求。同时,区块链技术可为企业融资带来颠覆性的变革,但当前区块链技术还存在交易频率过低、产品开发和推广门槛较高等问题,相关技术在融资服务中应用较少,区块链技术的作用远未充分发挥。
4.2   数字技术应用仍不充分
近年来,不少金融机构积极布局应用数字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新的驱动力。但总体而言,金融机构目前对数字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充分。从投入来看,金融机构对数字技术的整体投入仍然偏低。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调查,目前超五成的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方面的采购投入占比不足6%。从业务类型来看,应用数字技术开展业务的规模占比仍然较小。如信贷业务的全行业总规模高达150 万亿,但在线信贷只有3 万亿的规模,占比仅为2%。此外,数字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移动支付、互联网理财、消费金融等业务,而企业融资、小微金融等业务对数字技术的应用还不够深入。
4.3   安全保障水平亟待提升
数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金融发展注入新动能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离不开数据的应用,企业税务数据、生产数据、交易数据、供应链数据等成为评估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的重要依据,但这些高安全等级的数据在使用上存在认知差异大、安全防控手段弱和缺乏监管规范的风险。另一方面,在数字技术与金融业务快速融合的同时,网络安全方面的投入未能及时跟进,且传统的网络安全防控手段难以满足数字技术对实时性和便利性的需求,数字技术与金融融合领域的网络安全水平亟需提升。
4.4   发展环境亟需加速完善
数字技术在金融机构的应用正从边缘环节向核心业务延展渗透。在深入应用数字技术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进程中,明确统一的标准体系、科学合理的监管机制是新兴业态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目前金融领域还存在标准缺失、部分标准老旧以及监管缺位、监管边界模糊、监管手段滞后等问题,对金融行业利用数字技术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5  全面深入运用数字技术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建议

数字技术在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要推动实体经济融资难题得到进一步解决,深化数字技术的应用是必然选择。面对数字技术应用中的制约与挑战,应找准问题、精准施策,通过要素供给、应用生态、监管机制以及安全保障等的全面优化,推动数字技术应用持续拓展深化,助力实体经济企业获得更低门槛、更高效率的资金支持。
5.1   着力优化要素供给
一要持续优化数据资源供给。加快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畅通金融机构使用发改、税务、社保、司法、海关等部门涉企信息渠道,缓解金融机构与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支持金融机构打通对公、对私业务系统,广泛搜集企业和企业主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结算等关键数据,建立大数据生态体系,实现内外部数据集成和交叉验证。
二要全面提升技术水平。支持金融机构、科技企业、高校院所等深入合作,整合利用多方优势资源,着力加强数据库、数据挖掘、深度学习算法、区块链等技术研发力度,共同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软硬件产品和解决方案。
三要大力培养金融科技人才。支持高等院校积极开设金融科技专业,科学设计金融科技课程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兼具技术技能和金融思维的复合型人才。鼓励金融机构、科技企业等积极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开展人才培养项目,共同强化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5.2   构建、完善应用生态
一是引导金融机构强化数字技术应用广度和深度。鼓励金融机构持续探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企业融资服务的路径,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快开展试点示范,及时总结推广应用数字技术优化企业融资服务的成功案例和典型模式。
二是鼓励科技企业提升技术与产品的需求匹配度。鼓励科技企业准确把握金融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持续推进数字技术、产品及解决方案的创新,有效助力金融机构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三是充分发挥行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各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积极搭平台、建渠道,组织和引导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广泛交流,协同研究利用数字技术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题的可行模式,携手突破应用数字技术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关键瓶颈。
5.3   加快健全监管机制
一是积极推进监管体系创新。加快完善中国版“沙盒监管”机制,推动北京、上海、福建等十省市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二是着力深化监管科技应用。探索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时动态地采集分析更加准确、更加全面的风险信息,增强风险信息的可追溯性,实现金融风险的穿透识别、提前预警、全面覆盖。
三是强化跨部门监管协作。加快建立跨行业、跨地区、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引导金融监管部门与工信部门、数据管理部门、个人信息保护部门等加强沟通协调,支持不同地区的监管部门加强信息沟通、协同合作,保障数字技术在助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中的安全可靠、平稳健康发展。
5.4   持续增强安全保障
一是加快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制度环境。深入推进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工作,明确数据确权、管理、开放、流通等相关规则,保障数据资源安全有序应用。持续完善网络信息安全领域法律法规,强化以数据为中心的网络安全规划,构建具备相应等级安全保护能力的网络安全综合防御体系,引导企业适时调整安全管理机制。
二是着力提升技术能力,构建新型安全防控体系。着力突破制约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防控能力提升的关键技术,加强对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型技术的研究,提升数据防泄密和防御网络攻击的能力。优化金融业网络安全防控方式,推动企业建立事前防御、事中相应、事后审计的动态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6  结束语

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与效益。尽管当前数字技术在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各类政策正在持续完善,相关实践探索也在拓展深化。相信随着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各方主体的持续努力,数字技术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 东方微银. 金融科技在小微企业信贷中的应用发展研究报告[R], 2019.

[2]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2018)[M]. 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9.

[3] 京东数字科技研究院. 数字金融[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9.

[4] 易观. 中国金融科技专题分析[R], 2019.

[5]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金融科技采购现状调研报告(2019年)[R], 2019.

[6] 普华永道中国,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平安金融安全研究院. 2018—2019年度金融科技安全分析报告[R], 2019.

[7]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19年)[R], 2019.



原文来源: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数字技术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本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关键基础设施安全应急响应中心):数字技术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admi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1月31日14:36:07
  • 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CN-SEC中文网:感谢原作者辛苦付出):
                   数字技术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https://cn-sec.com/archives/173166.html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