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订阅《中国信息安全》
邮发代号 2-786
征订热线:010-82341063
刷掌支付并非新鲜事物
早在2015年,就有银行尝试应用刷掌支付。公开信息显示,2015年6月,原四川攀枝花市商业银行推出全国首台掌静脉识别银行自助机,操作上,用户可在该行的自助机上选择“掌静脉”,输入手机号,一秒钟扫描出手掌静脉,输入密码后即可办理存款、取款等业务。
刷掌支付前景仍存变数
刷掌支付的确有其独有的优势。据统计,刷掌支付的准确性约是刷脸支付的50倍,而破译难度则是其20倍以上,安全性更强。总体而言,这种支付方式的改变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移动支付的模式。刷脸支付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大的市场反应,是因为它带来了支付的场景化改变,而掌纹支付仍然处于这个场景之中。
生物识别信息商用还需谨慎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生物识别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处理者只有在具有特定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方可处理敏感个人信息。而掌纹信息作为生物识别信息的一种,属于用户敏感个人信息,因此掌纹信息并不能游离于个人信息保护之外。
“被动监管”转向“主动监管”
目前海外对于生物识别的司法实践也存在争议。虽然我们明确了“最小必要”原则,但在很多情况下,很难对于数据是否满足这个条件进行清晰的界定。
(来源:人民邮电报)
《中国安全信息》杂志倾力推荐
“企业成长计划”
点击下图 了解详情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信息安全):关注 | 刷掌支付背后的生物识别监管问题
特别标注:
本站(CN-SEC.COM)所有文章仅供技术研究,若将其信息做其他用途,由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法.
- 我的微信
- 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