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这么好看。请点击上方 ⬆⬆⬆ 关注君说安全!❤
免责声明:本文素材(包括内容、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仅为传递信息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将围绕SOAR的整合与独立机会、安全自动化技术展开深入分析,并探讨甲方对SOAR技术在安全运营场景中的真实需求。”
据锐安全发布了的《Gartner炒作周期全景图》,Gartne对SOAR技术标记成过时的网络安全技术。安全老人都知道,安全编排、自动化与响应(SOAR)技术曾经风靡一时,国内经常很多涉及到安全运营的项目,至今仍然都能看到关于SOAR技术的相关控标参数。
根据锐安全的一项调查数据线上,50.83%的受访者认为SOAR将被整合到其他技术平台中,独立SOAR的机会不大;29.17%的人则认为SOAR不过是概念炒作,关键在于如何有效运用安全自动化技术。更有声音指出,安全编排本身对大多数甲方而言是个伪命题。
01 SOAR的整合可能性与独立机会不大的原因
首先,我们来分析SOAR被整合的可能性。
SOAR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能够将安全事件的处理流程自动化,通过编排各类安全工具,实现快速响应和高效管理,经常用在中、大型的网络安全运营场景。
目前国内经常在银行、运营商、电网等行业看到SOAR技术的相关采购需求,以确保安全运营的高效自动化和流程化,从而节约网络安全投入成本。
然而,这一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却面临诸多挑战。一个显著的问题是,SOAR的部署和运维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这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是一大障碍。这其中的核心关键还是人,缺乏专业的人,既要懂运维,又要懂安全,还要懂技术,放眼全国也没几个。
因此,将SOAR整合到已有的SIEM(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或SOC(安全运营中心)平台中,能够借助这些平台的既有资源和技术基础,提升策略自动化部署流程,降低安全策略部署难度,提高整体的安全运营效率。
此外,从市场趋势来看,技术的整合是信息安全领域的一个明显方向。但是任何事情都需要磨合和适应。SOAR技术在安全运营的整合其实成效并不是十分明显,因此逐渐淡出网络安全专家的视角。
另外,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普及,企业更倾向于采用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以便更好地进行数据整合和分析。因此,SOAR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停滞,由于其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并且需要大量的人工验证工作,因此逐步被遗忘。
SOAR作为安全自动化的一环,其独立存在的价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但其整合到其他平台中,仍然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比如在运营商网络中,SOAR安全编排仍是很多SOC中心的非常重要的功能之一。
独立SOAR机会不大的另一个原因是市场上已经存在众多成熟的SIEM和SOC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在功能和用户体验上经过长时间的打磨,具有较高的市场认可度。
相比之下,SOAR作为新兴技术,其市场接受度和成熟度还有待提高。因此,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SOAR更有可能作为补充和增强现有平台功能的技术,而非独立存在。
02 安全编排对甲方的负面影响及局限性
尽管SOAR技术在理论上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安全编排对甲方来说往往是一个伪命题。
据相关调查显示,99%的甲方都没有真正的编排能力,这主要是因为安全编排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复杂的技术操作。
安全运营工作本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一个中大型的安全运营中心,安全相关资产都是过百上千,单纯靠SOAR技术,没有运维人员跟进,很难实现自动化安全剧本的作业流程。
剩下的1%所谓的编排,也大多是在通用剧本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简单的调整,如修改阈值、改变执行顺序等。这些也都需要专业的安全人才参与、验证和纠偏才能执行。
因此,这种程度的编排并不能充分发挥SOAR的潜力,也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安全威胁。客户的诉求往往比较简单,快速,高效,但对安全的投入又十分有限,这使得SOAR的实际应用效果打折,并且是打骨折。
通用剧本的局限性在于,它们往往只能处理一些常见的、已知的安全事件,而对于新型攻击、APT攻击和未知威胁则显得力不从心。SOAR目前高端一些的厂商可以支持范式化配置,低端的一些厂商只能是固化安全场景和流程,一旦场景变化,便失去的相关效果。
因此,很多厂商针对特定场景的安全吹嘘,还是忽悠了不少甲方。对客户来说,一旦采购就是噩梦的开始,因此场景不适用,安全无效果。此外,通用剧本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较差,难以满足甲方爸爸的个性化的安全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甲方更需要的是一种能够快速响应、灵活调整、并且易于使用的安全自动化解决方案,SOAR远不能满足。
03 甲方需要的是开箱即用的傻瓜自动化产品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甲方真正需要的是能够开箱即用的傻瓜自动化产品。这类产品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
易用性:产品应该具有直观的用户界面和简洁的操作流程,使得即使是非专业用户也能快速上手。
-
高效性:产品应该能够快速响应安全事件,减少人工干预,提高处理效率。
-
灵活性:产品应该支持自定义和扩展,以便企业能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调整。
-
集成性:产品应该能够与其他安全工具和系统无缝集成,实现数据的共享和流程的协同。
通过采用这样的傻瓜自动化产品,甲方能够最大化地降本增效。一方面,自动化处理能够减少人工参与,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高效的响应和处理能力能够减少安全事件对企业的影响,保护企业的资产和数据安全。
综上所述,SOAR技术的未来更有可能是在整合到其他安全平台中发挥作用,而非作为独立的技术存在。安全编排对大多数甲方来说仍然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理想,而开箱即用的傻瓜自动化产品则更符合甲方的实际需求。
在未来的信息安全领域,技术的整合和易用性将成为关键的发展趋势,企业应该在选择安全解决方案时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实现更高效、更经济的安全运营。
【特别说明】本文依据锐安全文章《SOAR虽然活着,但它已经死了!》引发笔者感想而写。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锐安全公众号。
-End-
★关注,在看,转发,设为星标★,与你一起分享网络安全职场故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君说安全):SOAR技术在安全运营方面是否还有未来?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