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2月底以来,美国多地出现“神秘大雾”。大卫·班伯 (David Bamber) 在TikTok视频中说道:
“这闻起来就像是你放了一堆烟花之后的味道”,“空气中的味道,我能想到的唯一一个词是有毒。这太奇怪了,让我有点担心。”
其他人,比如 TikTok 用户“Rusky”,报告称出现了喉咙痛、咳嗽、疲倦和嗜睡的症状,他说这些都是雾霾直接造成的。
另一位佛罗里达州居民告诉《每日邮报》,她在加油站停留 10 分钟后就病倒了。她说:
“大约一个小时后,我不停地打喷嚏,持续了大约三个小时,眼睛也肿了。”
“我感觉很热,好像发烧了,而且胃痉挛。”
佛罗里达州霍莉·迈耶·卢卡斯在 TikTok 上表示:
“我病了,大约两周以来我的眼睛一直疼痛难忍。
“佛罗里达出现了雾霾,这绝对不正常。”
甚至有人刚换完滤芯的空气净化器才用了一会就被污染得无法使用。
![美多地现“神秘大雾”:生化武器实验OR智能尘埃项目? 美多地现神秘大雾:生化武器实验OR智能尘埃项目?]()
种种现象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1950年美国海军的生物战实验“海洋飞沫行动( Operation Sea Spray)”,该行动作为研究生物和化学战可行性的更广泛计划的一部分,旨在评估生物制剂在城市地区的扩散情况。具体而言为研究以下几项内容:
-
空气传播物质的扩散模式。
-
药剂会传播多远。
-
这些药剂在距释放点不同距离处的浓度水平。
此过程中,海军释放了一种常见于土壤和水中的细菌——粘质沙雷氏菌。另一种良性细菌芽孢杆菌(Bacillus globigii)也用于类似的测试。之所以选择这些药剂,是因为美国海军相信它们对人类无害,而且可以模仿更危险的病原体的行为。具体方法为:
-
这些生物制剂是从一艘位于近海的海军舰艇上散播的。
-
使用大型气雾喷雾器,将大量细菌释放到空气中。
-
随后,细菌随风进入城市地区,包括旧金山人口稠密的街区。
此次行动的后果是共有 11 人因感染粘质沙雷氏菌被送往当地一家医院,其中一人死亡。居民并未被告知有关测试的信息,也没有机会表示同意。该行动被保密了几十年,直到上世纪 70 年代才被曝光。
正是由于美国的类似先例,使得美国民众对于政府的不信任情绪在社交媒体上达到高潮,导致目前该阴谋论在社交媒体上已成为主流趋势。
另一种关于“神秘大雾”的猜测则是“智能尘埃(Smart Dust)”,这是一种小型化且通常看不见的无线设备,配备传感器、摄像头和通信系统,可以传输数据,将其收集回基地,然后进行处理。
20世纪 90 年代中期,克里斯托弗·SJ·皮斯特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乔·卡恩和伯恩哈德·博泽一起制定了"智能尘埃研究计划"。该项目很快获得资助,皮斯特博士也因此成为智能尘埃的发明者。之后兰德公司的一个研讨会上讨论了这项技术及其用途,重点是军事应用。
"智能尘埃"项目是一个旨在创造毫米级传感器和通信平台的研究计划,总资金为 2,950,000 美元。
该项目计划开发一系列由数百到数千个传感器节点组成的分布式传感器网络系统,每个节点包括电源、传感器、电路和通信设备。传感器节点的尺寸和形状因电源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从 1 立方毫米到方糖大小不等,成本从 0.10 美元到几美元不等。
第二年将演示太阳能供电的尘埃微粒和集成其他几种类型的传感器;
第三年将集成厚膜充电电池,实现更长时间的自主运作。
此外,还将开发自主直升机无人机,用于接收分布式传感器阵列的数据。
图 1:太阳能供电的尘埃微粒是一种完全自主的传感和双向通信平台。其他版本将包含立方毫米可充电厚膜电池和/或锌空气助听器电池。
美国军方对此非常感兴趣。2001 年,他们测试了小型(火柴盒大小而不是灰尘大小)传感器“mote”,这些传感器被设计为智能监视设备。
这些微尘从路边的无人驾驶飞机上投下,彼此之间建立通信网络,并激活磁传感器以检测过往车辆。
通过相互比较读数,微尘网络计算出经过的 142 辆军用车辆的速度和方向,然后在一小时后无人驾驶飞机飞过上空时将信息传回无人驾驶飞机。这次测试圆满成功。
图2:主要交付成果:战场传感器网络。数千个传感器节点覆盖平方公里,由自动直升机运送。它们跟踪车辆运动数小时/数天,并在手持接收器或直升机接收器询问时报告叠加在实时视频上的信息。范围可达几百米,整个接收器将内置在双筒望远镜大小的东西中,来自灰尘微粒的实时传感器数据叠加在现场的实时视频图像上。
如今,智能尘埃已成为收集数据并将其传输回基地进行进一步分析的终极纳米技术,它的组件可以 3D 打印,也成为物联网 (IoT) 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多项目细节可见知识星球中的“《智能尘埃研究提案》”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百灵猫开源情报分析师):美多地现“神秘大雾”:生化武器实验OR智能尘埃项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