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机器身份安全现状:挑战与应对策略

admin 2025年4月6日23:29:24评论10 views字数 1438阅读4分47秒阅读模式

2025年机器身份安全现状:挑战与应对策略

2025年机器身份安全现状:挑战与应对策略

2025年,机器身份安全的重要性已达到临界点。随着机器身份数量远超人类身份,保护这些数字凭证已成为企业网络安全的首要任务。然而,CyberArk发布的《2025年机器身份安全现状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和新加坡等国的1200名企业安全负责人中,许多人难以有效管理机器身份,导致企业面临重大风险。

2025年机器身份安全现状:挑战与应对策略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机器身份(如TLS证书等设备、应用程序、API和云原生技术使用的唯一数字凭证)是现代系统中安全通信的关键。但其爆炸式增长、高周转率和易受攻击性,使得管理复杂度攀升,企业风险加剧。

机器身份增长与风险并存

机器身份正呈指数级增长,79%的企业预计未来一年将增加机器身份数量,其中16%的企业预计增幅将达50%至150%。云原生技术、微服务和人工智能(AI)是主要驱动因素,这些环境中的身份可在几分钟内动态创建和销毁。

这种增长伴随着风险升级。过去一年中,半数受访企业遭遇过与机器身份泄露相关的安全事件,造成广泛影响:

  • 51%的企业应用发布延迟,拖累生产进度
  • 44%的企业发生服务中断,损害客户体验
  • 43%的企业出现敏感系统或数据未授权访问

网络犯罪分子日益将API密钥和SSL/TLS证书等机器身份作为攻击目标,这两类凭证分别导致了34%的安全事件,成为攻击者的主要入口点。

机器身份安全管理困境

企业在保护机器身份方面面临多重挑战:

  • 管理缺失:77%的负责人认为每个未被发现的机器身份都是潜在漏洞,而可见性不足加剧了这一风险

  • 权责割裂:安全(53%)、开发(28%)和平台(14%)团队分头管理,导致效率低下和保护缺口

  • 生命周期缩短:37%的负责人表示难以跟上凭证加速更新和轮换的要求

  • 云原生复杂性:74%的安全负责人担忧瞬态工作负载中的身份管理难题

证书失效引发连锁反应

过去12个月中,72%的企业遭遇过证书相关中断,导致关键系统故障、客户投诉和合规问题。45%的团队每周都会遇到此类中断(2022年仅为12%),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不言而喻。

自动化证书生命周期管理对预防中断至关重要,但仍有34%的企业依赖人工流程,使其易受运营中断和响应延迟影响。通过自动化轮换、更新和撤销流程,企业可降低凭证过期风险,提升可见性和管理规模。

AI加剧安全威胁格局

人工智能在推动创新的同时,也对机器身份保护提出更高要求。生成式AI和代理AI等系统依赖机器身份来防范未授权访问、篡改或劫持。81%的安全负责人认为机器身份安全对保护AI至关重要,72%的企业计划优先保护AI模型免遭破坏。大语言模型(LLM)等资产同样需要机器身份解决方案提供多层防护。

应对未来安全挑战

企业即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 量子计算威胁:57%的负责人承认量子计算对加密的威胁,但30%的企业尚未准备向抗量子密码学过渡

  • 证书机构信任危机:71%的负责人担忧证书机构失信风险,凸显加密敏捷战略的重要性

  • 证书有效期缩短:到2028年,公共TLS证书有效期预计缩短至47天,轮换频率将提升9倍,必须采用自动化解决方案平衡安全与效率

持构建网络弹性未来

机器身份安全不容忽视。随着机器身份数量超越人类且重要性持续提升,保护这些凭证已成为保障安全创新运营的关键。通过自动化、提升可见性以及应对量子计算等新兴挑战,企业能够筑牢关键系统防线,实现稳健发展。行动刻不容缓——机器身份安全不仅是技术要求,更是企业韧性与增长的战略必需。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FreeBuf):2025年机器身份安全现状:挑战与应对策略

免责声明:文章中涉及的程序(方法)可能带有攻击性,仅供安全研究与教学之用,读者将其信息做其他用途,由读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如有问题可邮件联系(建议使用企业邮箱或有效邮箱,避免邮件被拦截,联系方式见首页),望知悉。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admi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4月6日23:29:24
  • 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CN-SEC中文网:感谢原作者辛苦付出):
                   2025年机器身份安全现状:挑战与应对策略https://cn-sec.com/archives/3916878.html
                  免责声明:文章中涉及的程序(方法)可能带有攻击性,仅供安全研究与教学之用,读者将其信息做其他用途,由读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如有问题可邮件联系(建议使用企业邮箱或有效邮箱,避免邮件被拦截,联系方式见首页),望知悉.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