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自己不行,很难吗(偷笑一下)?作为一个文科生一步跨入IT领域或许是一种很让人难以理解的过程。本应该挥墨纸之上,提笔撰文,最后却与键盘为伍,浑浑噩噩的干了三十多年。时至今日,经过了十五年的自由人生涯后重新踏入职场,突然发现,自己真的已经到了自己的顶峰。经常会看到“XX第一人”“XX教父”“XX中国第一”,曾几何时也想做一个第一。但是真正重新踏入职场却发现,自己的短板不断被暴露出来。太多的新生技术和名词应接不暇,云计算、雾计算、算力网、生成式人工智能、合成数据、隐私计算、联邦学习、多方安全、TEE、量子技术……
计算机技术无论哪一个领域,数学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门槛,其实,很庆幸一个从初中开始数学就不及格的人能够混迹于IT圈且能小有名气,如同南郭先生一般活在现实中。实际上,计算机领域真要达到真正的顶峰,数学是不可或缺的一门技能,不管是基于算法的数学模型还是网络安全领域中的密码学技术。尤其是现代数据安全领域中,隐私计算被广泛应用在数据应用领域中,通过隐私计算协调安全与业务之间的权衡成为未来数据安全领域中重要支撑。不管是量子加密还是大模型领域,不管是网络安全中的加解密还是报文分析,对数学的应用从计算机而言都是刻在骨子里的技能。很遗憾的是,我无法从数学法则的角度去更深入的攀登计算机的顶峰。虽然我能提出很多安全模型,但是无法用数学的知识将其形成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且形成广泛的应用,也许这就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差异。数学的差异很难通过刻苦去弥补,毕竟不管是年纪还是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发现,能让自己安心去学习或者独立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能够在没有数学基础的情况下让自己在这个行业中生存下来,从小接触哲学成为一根救命稻草。也许应感谢80年代教育的体系化,从初一就可以去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这是一段无法被磨灭的经历,哲学的思维使我能够尽可能多的将自己所有的知识融汇在一起,形成一种基于自己的独立思考模式和分析模式。这也是给我未来的同行一个建议。
计算机技术源于西方,不管是美国还是欧洲,掌握着主要的计算机核心技术和应用场景,这使得英文能力成为计算机学习中的另外一个短板。从DOS开始操作计算机,英文就成为一种梦魇,也许当年的确有一种好奇心作祟,能够抱着英文字典一个词一个词去翻,去硬背DOS命令,甚至有时候在想,如果当年上学的时候有这种精神和努力,清华北大很难吗?直到中文操作系统出现之后,感觉让一个计算机操作人员如释重负。可是,紧接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又要重走上一步的动作。接下来,一个又一个的英文问题产生了。进入网络安全领域后,发现真正要想走进这个神秘的国度,英文是必须要克服的难关,这就是一个新的问题。好在,谷歌翻译来临,百度翻译、各种各样的翻译工具层出不穷。如果现在看20年前用谷歌翻译的稿子,感觉特别可笑,很多错误和语法的缺陷感觉这不是翻译,就是一个字典的转换。其实在不断痛苦折磨中,依旧保持着用翻译工具逐句翻译的习惯,这在很多英文基础好的人眼里,可能很容易被嗤之以鼻,于是在不断的转译过程中,开始了将自己不能理解的术语、名词、概念通过注释的方式进一步细化,这本身已经超越出原有的文件的内容,但又是不可或缺的知识的补充,就这样,让自己能够尽可能去跟上时代的发展。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细分,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学习明显开始力不从心了,这也让我彻底失去了追求别人顶峰的理想。
以前可以依靠自己知识的宽度去弥补自己的肤浅和无知,但是技术细分领域使得这种宽度的优势在逐渐消失。这也迫使我不得不放弃很多自己喜爱的领域,尽可能的在一个狭窄的细分领域中寻找一条能够提高自己高度的途径,可是每个细分领域都不可避免的要和数学、和英文打交道和碰撞,这使得自己只能厮混于行业,也许最终有一天,我真会捡起画笔和稿纸,去实现自己四十年前的梦想,做一个自己的自己。但是留给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机会是留给每个人的,当不能超越别人的时候,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要被太多人超越,注定不能成为一个广义的“第一”,但是做一个自己的“第一”也是一种成功(虽然有点不要脸,不过能够让自己心安理得)。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老烦的草根安全观):我已到达自己的顶峰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