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深秋,某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的陈法官对着一份刑事判决书陷入沉思。被执行人账户里的 3000 枚以太坊像一团迷雾,既不能直接变现,又不能长期冻结 —— 这是他职业生涯中遇到的第 7 起涉虚拟货币执行案件,也是监管政策与司法实践冲突最激烈的一次。当去中心化的数字资产撞上中心化的法律体系,一场关于技术、规则与正义的博弈正在悄然上演。
一、监管政策的螺旋:从比特币到全生态的规范演进
(一)早期监管的试探性边界
回溯到 2013 年那个比特币初露锋芒的冬天,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发布的《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如同在数字资产的蛮荒之地竖起第一块界碑。这份文件用 "虚拟商品" 定义比特币,明确其不具备货币属性,同时给金融机构划出红线:不得开展与比特币相关的业务。记得当时一位金融监管人士在内部会议上打比方:"我们不否认它的技术价值,但绝不能让它成为投机者的游乐场。"
四年后的 ICO 热潮中,《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将监管大网撒向所有虚拟货币。公告发布当天,某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的创始人在朋友圈写下 "寒冬已至",随后平台宣布停止所有代币交易。这份文件的突破性在于,将虚拟货币发行融资定性为非法公开融资,并且把禁止交易的主体从金融机构扩展到 "任何平台",彻底封堵了代币融资的灰色地带。
(二)监管升级后的司法困境
2021 年的 "9.24 通知" 堪称监管史上的里程碑,却也让司法机关陷入两难。某基层法院在审理一起虚拟货币借贷纠纷时,发现按照通知规定,相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这意味着原告的借款可能无法追回。主审法官在结案报告中无奈写道:"法律保护的是诚信交易,但若严格适用通知,反而让违约者受益,这与司法公正的初衷相悖。"
这种困境倒逼最高人民法院在 2023 年的《金融会议纪要(征求意见稿)》中尝试破冰,提出 "在查明虚拟货币持有及交付可能性的基础上,可判决返还特定虚拟货币"。这短短一句话,背后是无数次司法案例的总结:当虚拟货币作为犯罪工具或违法所得时,简单的 "一禁了之" 无法实现追赃挽损,必须在监管框架内寻找例外空间。
(三)地方司法的突围式探索
当中央政策尚未明确处置细则,地方司法机关已展开 "摸着石头过河" 的实践。上海市徐汇区的《涉刑事诉讼虚拟币处置规范指引》堪称范本,其将处置流程细分为 "查询固证 - 扣押保管 - 移送处置" 三个阶段,特别规定 "司法钱包的私钥由技术部门独立管理,办案人员不得接触"。然而这种创新在实施中却遇到阻力:某基层公安机关因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不得不将私钥存放在普通服务器上,结果被黑客攻击导致虚拟货币丢失,引发国家赔偿纠纷。
福建省的探索则聚焦于流程标准化,在《涉案虚拟货币管理规定》中引入区块链存证技术,要求每笔虚拟货币的转移都必须上链记录。但实际操作中发现,部分老旧区块链系统无法兼容司法存证格式,导致数据核验出现偏差。这些细节暴露出一个核心问题:监管政策的统一性与技术实践的多样性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二、司法处置的暗礁:从扣押到变现的全流程挑战
(一)扣押环节:去中心化带来的证据困境
在某跨境电信诈骗案中,警方追踪到犯罪嫌疑人控制的 50 个钱包地址,却发现其中 30 个地址的私钥存储在境外加密设备中。技术侦查人员坦言:"除非嫌疑人主动交代,否则我们无法通过地址反向破解私钥,而这类案件的嫌疑人往往选择零口供对抗。" 更棘手的是,犯罪嫌疑人在被抓获前,通过智能合约将虚拟货币拆分成数千个小额单位,分散到不同地址,如同把一滴墨水滴入大海,追踪成本呈指数级上升。
境外交易所的配合问题更是雪上加霜。某虚拟货币交易所以 "用户隐私保护" 为由,拒绝向中国司法机关提供账户信息,导致价值 5000 万元的虚拟货币无法扣押。最终,司法机关不得不通过国际刑警组织启动司法互助程序,耗时 8 个月才获取到关键数据 —— 这在司法效率优先的原则下,显然存在改进空间。
(二)保管难题:私钥管理的合规性考验
当司法机关成功获取私钥,新的挑战接踵而至。根据《公安机关涉案财物管理规定》,办案与管理必须分离,但虚拟货币的特殊性让这一原则难以落实。某公安机关尝试将私钥交由法制科统一管理,却因缺乏专业加密设备,不得不将私钥以明文形式记录在纸质文档中,存在极大泄露风险。更有甚者,个别办案人员为方便操作,将虚拟货币转入个人钱包暂存,虽无主观恶意,却违反了涉案财物管理的红线。
技术风险同样防不胜防。2022 年某看守所发生 "私钥泄露事件",保管在联网电脑中的私钥被黑客窃取,导致价值 800 万元的虚拟货币被盗。事后调查发现,该电脑未安装专业的冷钱包管理系统,给了黑客可乘之机。这一事件倒逼司法机关引入军工级冷钱包,将私钥存储在物理隔绝的硬件设备中,每次使用需三重授权,却也导致处置效率大幅下降。
(三)价值认定:波动市场中的司法定价悖论
在赵世峰盗窃案中,被告人 2019 年窃取的 10 枚比特币,到 2021 年审理时价格已暴涨 300%。法院面临两种选择:按盗窃时的价格认定,被告人刑罚更显公允;按处置时的价格计算,被害人损失能全额挽回。最终,法院选择了前者,却引发被害人代理律师的抗议:"虚拟货币的价值波动本就是其特性,司法认定应尊重市场现实。"
这种争议在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导致同案不同判现象频发。某价格认证中心在接受委托时坦言:"我们只能参考境外平台价格,但这些平台在国内不受监管,其价格的合法性存疑。" 更有甚者,个别案件中出现处置机构与第三方串通,故意压低评估价格侵吞差额,暴露出价值认定机制的漏洞。
三、变现处置的钢丝绳:在合规与效率间求平衡
(一)司法机关直接处置的合法性悖论
2020 年的盐城 Plus Token 案开创了 "委托境外机构变现" 的先河,却在法律层面引发持续争议。尽管法院认为 "处置行为属于追赃挽损的司法措施,不构成非法交易",但监管部门指出,现有政策并未赋予司法机关例外权限,这种 "法外操作" 可能破坏监管的统一性。更实际的问题是,境外交易所的合规性难以审查,某处置机构曾将虚拟货币卖至涉嫌洗钱的平台,导致资金链被国际刑警组织追踪,险些引发外交纠纷。
(二)第三方委托处置的风险暗涌
第三方机构的资质模糊性成为最大隐患。目前市场上活跃的处置机构,多数由早期虚拟货币交易平台转型而来,部分机构甚至有过违规记录。某检察院在审查时发现,某机构提交的 "境外合规证明" 系伪造,其实际通过地下钱庄结汇,严重违反外汇管理规定。更隐蔽的风险在于费用定价机制:某传销案中,第三方机构收取 25% 的处置佣金,远超市场合理范围,进一步调查发现,机构与办案人员存在利益输送,通过虚增成本套取差价。
跨境结汇的政策真空更是让处置流程险象环生。某法院尝试通过正规银行渠道结汇,却因 "虚拟货币交易资金" 性质不明遭拒;转而采用货物贸易形式申报,又因缺乏真实贸易背景被外汇管理局调查。这种两难境地导致大量处置资金滞留境外,某案件中 1500 万美元资金在香港账户闲置两年,最终因汇率波动损失 300 万元。
四、破局之路:技术赋能与制度重构的双重变奏
(一)合法性阐释的司法智慧
面对监管与实践的冲突,司法机关正在构建 "例外情形" 理论。主流观点认为,虚拟货币的司法处置具有 "被动性" 和 "工具性":其目的是实现赃款追缴,而非参与市场交易,因此不应受 "9.24 通知" 限制。这种解释在多地判例中得到体现,某法院在判决书中明确:"司法处置行为是刑事诉讼程序的自然延伸,具有法定正当性,与非法金融活动有本质区别。"
(二)技术驱动的处置革新
区块链溯源技术成为破解扣押难题的关键武器。深圳警方引入 Chainalysis 系统后,成功追踪到分散在 200 个地址的虚拟货币,效率提升 60%。该技术通过分析区块链转账的时序和金额模式,能识别出具有关联关系的地址群,即使犯罪嫌疑人频繁更换钱包,也难以逃脱追踪。在保管环节,冷钱包技术的升级解决了私钥管理难题,某省司法机关采购的军工级冷钱包,支持私钥分片存储,需至少 3 名授权人员同时在场才能解锁。
(三)制度重构的未来蓝图
建立 "司法处置白名单" 制度成为共识,该制度从资质审查、流程监管、风险防控三个维度构建:要求第三方机构必须具备境外金融监管牌照、区块链安全认证,且无违法记录;处置流程需全程上链存证,每笔交易向司法机关实时报备;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机构需按处置金额的 5% 缴纳保证金,用于覆盖可能的损失。
在价值认定领域,最高人民法院正推动建立 "动态定价机制":对于有活跃交易市场的虚拟货币,采用 "犯罪时价格为主、处置时价格为辅" 的加权平均法;对于冷门代币,委托具有科技背景的鉴定机构,结合开发成本、市场预期等因素综合评估。这种机制既兼顾司法裁判的稳定性,又能减少市场波动带来的认定偏差。
五、平衡之道:在创新中坚守法治底色
虚拟货币司法处置的探索,本质上是一场技术理性与制度理性的对话。当去中心化的数字资产遇到中心化的法律体系,当匿名性的交易特征碰撞透明化的司法需求,我们既不能因监管严格而放弃追赃挽损,也不能因技术创新而突破法治底线。某资深法官的话发人深省:"我们面对的不仅是虚拟货币,更是数字时代的司法挑战。任何突破都必须建立在制度完善的基础上,而非个案的随意突破。"
随着最高人民法院 "涉案虚拟货币处置问题研究" 课题的推进,我们看到了制度完善的曙光。未来,或许会有明确的司法解释赋予司法机关处置权限,或许会有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处置流程,但不变的是司法追求公平正义的初心。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虚拟货币司法处置的迷局终将破解,而破解之道,就藏在监管与技术的良性互动中,藏在法治精神与创新思维的平衡里。
本文系作者结合司法实践与政策文件的深度观察,旨在探讨虚拟货币司法处置的现实挑战。相关法律问题请以最新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为准,期待与业界共同推动数字时代的司法进步。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网络侦查研究院):虚拟货币司法处置迷局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