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军情报数据挖掘、分析研判,扫码添加“渊亭防务”微信号了解。
摘要:在俄乌冲突中,乌克兰的能源基础设施遭遇了重大损失。俄方主要策略是通过动能打击手段摧毁乌克兰的能源基础设施,且对同一目标往往发起多次打击。面对这一大规模破坏,乌克兰采取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应对措施,旨在加强对能源基础设施的保护。下文将从几个方面具体探讨乌克兰战时保障电力系统的经验教训及相关挑战。
关键词:俄乌冲突,乌克兰,俄罗斯,电力保障,防御
(图片来源于Медіакомпанія DW,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俄乌冲突之前,乌克兰拥有欧洲最大规模的能源产业。到2022年2月,乌克兰国家电网发电厂总装机容量约为37GW。但目前:
-
乌克兰火电厂和热电厂的可用容量已经低于冲突前水平的20%;
-
水电厂的可用容量下降了50%;
-
全国约一半的高压变电站已被严重破坏;
-
几乎所有炼油厂和大部分石油及石油产品仓库都被摧毁。
到2024年底,乌克兰能源基础设施因军事行动造成的直接损失已超过146亿美元;此外,根据预估,光是电力领域乌克兰就承受约434亿美元的收入损失。
面对这一大规模破坏,乌克兰采取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应对措施,旨在加强对能源基础设施的保护,使其免受物理攻击和网络攻击。同时,乌方也尽可能加快修复工作,处理已受损的能源设施,并保障日常供电稳定。下文将主要从实际防护和修复措施、政府决策支持以及国际援助这三大方面探讨乌克兰如何在战时保障其电力系统。
防护与修复措施
1.防护措施
基于乌克兰在冲突首年对俄罗斯打击的应对情况可知,和平时期为能源设施建立的防护体系无法提供战时所需的防护水平,因为俄罗斯的武装攻击规模远远超出了乌克兰电力系统所能承受和修复的能力。因此,乌克兰针对敌方所采取的攻击方式和手段,开始实施更先进、更复杂的应对措施。在保护关键能源基础设施方面,最重要的一些实际举措包括:
-
加强对设施的物理防护,例如加强设施周边及其附近地带的保护措施;
-
引入针对无人机和导弹打击的防护手段,如部署电子对抗设备、机动防空分队并实施三层工程防护体系;
-
部署可用的防空系统覆盖相关设施,以防御来袭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
①三层防护体系
乌克兰从2022年末开始实施物理防护层面的工程性措施,并开始建立一个三层防护体系:
第一层:用石笼和沙袋建造屏障,用于防御无人机,并防止导弹爆炸后产生的碎片伤及设施;
第二层:在主体供电系统周围建设混凝土防护结构,以应对无人机的直接打击和巡航导弹或弹道导弹在近距离爆炸造成的间接破坏;
第三层:将关键设备安置于地下或在地势低洼处建造加固掩体,应对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的直接打击。
乌克兰重建署负责人、Ukrenergo公司总裁、乌军总参代表、美国驻乌大使举行会议,就保护乌克兰能源设施展开讨论(图片来源Facebook,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截至2023年底,国家输电系统运营商乌克兰能源公司(Ukrenergo)的主要高压变电站已经完成前两层防护的建设。据乌克兰政府官员和该运营商管理层表示,这两层防护系统显著减轻了俄军空袭对乌克兰能源基础设施的破坏,因间接打击和爆炸碎片造成的设施损伤比例显著下降。
但实践表明,仅靠第一层和第二层的被动物理防护措施难以抵御导弹的直接打击。第三层防护有望抵御弹道导弹或滑翔炸弹的直接打击,但建设成本极高,资源消耗巨大且建设周期较长。考虑到战时军事开支增加和市场萎缩,建造这类防护所需的资源很难得到满足。
②机动防空分队与电子战措施
2022年春季开始,乌克兰开始在全国各地的基础设施组建独立机动防空分队及其之间的协调网络,以便某一分队发现的无人机可以由另一分队完成拦截。不过,为这些分队进行人员配置、训练和配发设备等工作消耗了一定时间。配发的设备具体包括热成像瞄具、目标探测与追踪系统(例如全国范围的声学传感器网络),以及激光瞄准器等。在俄乌冲突初期,由于这些准备工作并未完成,俄罗斯成功对乌克兰能源设施发起多次无人机攻击。
2023年10月,乌克兰机动防空分队接收专用设备(图片来源благодійного фонд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此外,由于缺少充足的必要设备,同时需要防护的设施数量大幅增加,因此电子战系统的部署也出现延迟。另外,电子战系统应对空袭的有效性还与俄军使用的战术、技术和程序(TTP)相关,而俄军的战技术程序还在不断演变和改进,其进攻手段和技术也在同步提升,这无疑增大了乌方的应对难度。例如,俄军为“见证者”-136无人机设计了更为复杂、分散的飞行路线,从而增加乌方探测与拦截难度。俄方还借助乌克兰防空阵地的情报信息,试图绕开乌克兰移动防空分队所在地,将攻击重点放在防御较薄弱的区域。俄军还开始混合使用多种类型的无人机和导弹,对同一目标发动多波次攻击并提升打击精度。上述所有变化都迫使乌克兰防御系统进行不断调整与适应。
部署在基辅的机动防空分队车辆(图片来源Київська ОВА,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针对俄方不断演变的打击手段与方式,乌克兰的军事和工程人员也通过调整移动防空分队的装备和战术作出应对。能源与工程公司、防御系统制造商、执法机构和武装部队之间建立了协作互动机制,以支持提升关键能源设施防护水平的整体任务。相关应对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俄军使用“见证者”-136无人机未能命中预定目标的比例大幅上升,这些无人机要么偏离目标,要么被迫返航,攻击成功率已持续下降。这很可能是电子战干扰措施的结果。
据乌克兰空军称,2024年9月5日,俄军发射的78架“见证者”-136无人机中,有15架失去目标定位,2架返回俄罗斯,1架返回白俄罗斯;而在2024年10月13日,俄军起飞的68架“见证者”-136无人机中,36架失去目标定位,这一数量的增加显示出电子战系统的干扰起到明显效果。
2.修复措施
乌克兰的能源系统在遭受了三年的大规模动能攻击后仍在运行的原因,一方面是得益于能源设施针对动能攻击的防护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得益于受损后重建的速度快于破坏速度。除了维修与重建团队的付出之外,以下几点也是支撑乌克兰能源系统持续运行的关键因素:
-
乌克兰的电力系统架构覆盖广且结构多样,涵盖多个电压等级,能够根据备用方案向用户提供电力,并在发电与输电方面具备显著的储备能力和冗余设计。
-
冲突爆发后,能源公司的全职维修人员/单位数量迅速增加。据Ukrenergo公司称,大量从事网络维修、变电站和输电线路运维以及电力平衡的专家和高级工程师,是损毁设施得以迅速修复的决定性因素。
Ukrenergo公司的安装工人在某能源设施处排查俄军导弹袭击造成的后果(图片来源于Медіакомпанія DW,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能源企业之间建立了协作和互助机制。配电系统运营商已普遍开展互助行动,向其他地区的配电系统运营商派遣维修队伍和必要设备,以加快受损基础设施的修复。
-
维修队伍一开始使用的是能源公司在全面冲突爆发前预先储备的备件与必要设备,之后则逐步取得来自乌克兰外国合作伙伴提供的备件、设备和维修工具。
-
乌克兰能源企业的工程与技术人员技术水平高,能够迅速调整其他国家提供的设备以适配乌克兰电力系统的技术特性。
-
简化设备维修与新设备接入电网的相关程序。
-
维修与运维人员积极性高,无论法定工作时间、周末还是恶劣作业环境,都始终坚持完成任务。
-
为尽量减少现场人员数量而采取的安全措施包括提供适当掩体,并为维修与运维人员提供完善的安全培训和操作指引。
决策支持
乌克兰的实战经验表明,将关键能源基础设施的保护纳入国家安全优先事项至关重要。乌克兰多部门作出多项决策以保障关键能源基础设施。
1.政府部门决策
①乌克兰国家安全和国防委员会(NSDC)就军事行动期间如何组织关键基础设施和能源设施的保障与运行作出如下决策:
-
对关键能源基础设施进行适当的工程与物理防护,特别是反无人机防护措施;
-
为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关键基础设施提供备用能源供应,重点通过建设基于小型配电系统的分散式供电体系;
-
建设民防防护设施,包括预警系统和人员避难所,并具备从避难所对设施进行远程控制的能力;
-
向可能处于危险区的民众通报相关设施发生突发状况的应急信息;
-
加强关键基础设施相关领域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作,推动国家关键基础设施保护体系内各主体之间的联动。
②乌克兰内阁部长:
-
推动落实工程与技术防护措施,以保障关键能源基础设施以及其他关键基础设施抵御空袭的能力。根据该决策,由乌克兰能源部确定关键能源基础设施的清单,并将该清单提交给负责建设防护结构的主管机构。对指定设施进行工程和技术防护的具体决策,则由能源公司与乌克兰武装部队、乌克兰国家紧急事务局以及地方政府共同制定。
-
乌克兰内阁部长还批准了“2035年前分布式发电发展战略”,并通过了该战略2024至2026年期间的实施行动计划,具体措施包括:
○ 通过建设燃气轮机、燃气活塞发动机及热电厂,提高本地发电的总装机容量;
○ 鼓励发电企业和活跃用户(产消合一者)增加可再生能源设施的装机容量;
○ 提升储能设施的容量,以便在供电中断时释放电能;
○ 推进电网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特别是基于“智能电网”技术建设微电网和纳米电网;
○ 在全社会普及分布式发电发展的重要性,并培训专业技术人员。
③能源市场监管机构作出决策,允许为消费者接入非常规电网,并赋予多类主体设计和建设电网连接的权利,而不再像全面冲突前那样只允许配电系统运营商进行此类操作。相关决策还包括批准在配电系统运营商管理的电网中建立本地能源“孤岛”的相关程序;并对小型配电系统的运行进行管理,以鼓励消费者转变为“产消合一”用户,满足自身用电需求。
2.跨部门举措
除了上述各机构作出的决策支持外,为了促进执行任务的各方协调合作,乌克兰还采取了以下关键的跨机构实际举措:
-
建立信息共享的需求与规定,使各行业部委、政府机构(包括武装部队、情报与安全部门、执法机构)、地方当局和能源公司之间能够就能源设施面临的潜在威胁进行信息交换。交换的具体信息主要包括情报、攻击方式与手段,以及加强关键能源设施防空的计划措施等。
-
设立协调指挥机构,促进能源部、输电系统运营商、配电系统运营商以及地方当局之间的联动。
-
评估防止能源设施受损以及在受损后进行恢复所需的资源与设备。乌克兰能源部下设了一个专门负责组织人道主义援助的工作小组,负责收集乌克兰能源企业的物资与设备需求,处理相关申请,并将其转发给能提供相应支持的国际伙伴。
国际合作与援助
乌克兰能源领域的局势已成为其对外关系中的优先事项。乌克兰不断向从政府到能源公司等多层级的国际伙伴提出请求,希望获得用于保护或修复关键能源基础设施的物资和设备。
1.援助规模
应欧盟委员会的请求,并在与乌克兰能源部一致协商后,能源共同体秘书处建立了“乌克兰能源支持基金”的法律框架。该基金成为向乌克兰提供国际援助以支持其重建受损能源基础设施的协调机构。截至2024年底,乌克兰已通过该基金获得价值超10亿欧元的设备与修复物资。通过该基金采购的设备总量超过6000吨,涵盖从大型变压器到极小的零部件。该基金处理了来自24个国家100多家企业的160笔捐赠,惠及乌克兰18个地区的75家能源公司。与此同时,自冲突全面爆发以来,G7国家及其他伙伴国已筹集超过40亿美元用于乌克兰能源基础设施的重建。
2.受援机制
乌克兰的经验表明,为更好地管理与利用接收到的援助,必须:
-
建立完善的法律程序,以尽可能加快援助设备的交付速度;
-
增强政府的行政能力和技术知识,以审核企业的援助请求,防止企业套取资源;
-
保障援助资源的合理分配。参与能源支持基金的各援助国通常有各自的捐赠偏好,比如只愿提供变压器,或只提供可再生能源设备等。这种情况有时会导致供需错配,即援助的设备并非乌克兰所急需的设备。
乌克兰政府与国际伙伴已经在开展紧急援助行动的同时,成功克服了大多数问题。然而,更有效的办法是:在和平时期即在国家法律体系内建立必要机制,使其能在军事行动期间组织关键基础设施的保护工作,包括接收和分发国际援助。这样可以避免因平时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而导致战时临时寻求变通方案,从而浪费宝贵时间。此外,这还能保障紧急采购流程的透明度更高、效率更强、速度更快,以满足抢修重建的实际需求。
结语
除了上述三大方面的举措外,乌克兰还全面调整了电力供需平衡机制,通过修改电力供应限额并制定紧急停电计划等防止电网系统崩溃;建立了关键基础设施(如军队、国防工业、民生保障单位等)的优先供电程序;鼓励大型工业用户从境外进口电力;建设关键基础设施的独立供电系统,推动国家电网向分布式发电与储能长期发展。
总而言之,俄乌冲突的教训表明,国家需建立有效的体系,以在战时能防护关键能源基础设施,并将其融入国家安全与防御政策。这需要国家、企业及民间层面的多方机构互相协作,共同评估电力能源体系所面临的动态威胁,及时共享局势信息,并积极合作应对。
渊亭防务是中国军事智能先行者和领导者。天网·实时防务情报智库(i.utenet.cn)致力于外军前沿情报挖掘,扫码添加“渊亭防务”,了解最新防务情报。
往期推荐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渊亭防务):乌克兰战时电力保障经验教训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